APP下载

匹多莫德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的应用

2017-02-27宋郁河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手足口病疗效

宋郁河

【摘要】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颗粒在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6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予对症支持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总病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的治疗中,予对症支持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再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可明显缩短患儿病程,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有效、安全且使用方便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细菌感染; 匹多莫德颗粒; 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1.09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159-02

手足口病(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发病人群主要为儿童,成人少见。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有一定机率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危重症的特点,且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病例较前明显增多,为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及病残、病死率,2008年5月我国将其纳入法定传染病,按丙类传染病管理,使其诊断、报告逐渐规范,治疗更加及时、有效。目前国内外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均未发现特异性方法,主要采取支持、对症处理,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密切观察。手足口病患儿患病时免疫功能通常较正常儿童弱,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而正患细菌性感染疾病的儿童免疫功能也较平时差,易感染手足口病病毒,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导致患儿病情加重,增加治疗难度,且使其进展成危重症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2014年1月以来诊治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76例,对其中40例在对症支持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1 月-2016 年6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76例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6例,男19例,女17 例,年龄1.3~7.0 岁,平均(2.9±1.2)岁,病程1~24 h,平均(10.28±4.35)h;治疗组40例,男21例,女19 例,年龄1.2~7.5 岁,平均(3.0±1.3)岁,病程0.5~18 h,平均(9.44±4.27)h。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诊断均符合普通型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1)在流行季节发病多见,平时散发,发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2)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或不伴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及肛周皮肤斑丘疹、疱疹。(3)急性起病,发病时间在3 d以内;(4)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示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存在细菌感染[2-4];(5)患儿父母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器官严重疾病如结核、慢性肝炎、肾炎等;(2)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异常表现,提示危重症手足口病可能;(3)对此次治疗需有使用的药物过敏;(4)细菌感染严重,需有静脉输液或住院治疗;(5)近期已接受相关治疗或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抗细菌感染治疗: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0~40 mg/(kg·d),分3次,至患儿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值后停用。(2)对症支持治疗:注意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有手足等处皮肤不适症状者予炉甘石洗剂外涂,口腔疱疹严重者予开喉剑喷剂(儿童型,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喷患处,3~6喷/次,1次/1.5~2 h,6次/d,至口腔疱疹基本或完全消退后停用。对发热病例,均采用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且体温持续在38.5℃以上者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

1.3.2 治疗组 在支持对症处理基础上,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希刻劳,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口服,10~40 mg/(kg·d),分3次,至患儿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值后停用,并联用匹多莫德颗粒(谱乐益,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岁,0.2 g/次,2次/d;>2岁,0.4 g/次,2次/d;连续治疗7 d。

1.4 疗效评价指标

(1)显效:治疗5 d内,患儿热退,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完全消退;(2)有效:治疗5 d内,患儿热退或体温基本正常,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大部分消退;(3)无效:用药5 d,患儿仍发热,和/或口腔黏膜疱疹、皮肤斑丘疹、疱疹消退不明显或未消退。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5]。

1.5 統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总病程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总病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6,P<0.05),见表2。

2.3 两组安全性观察和危重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儿均无病例进展成危重症。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肝肾功能损害、过敏性休克等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流行范围很广,自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后,世界大部分地区陆续报导该病。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季多见[6]。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 型( EV71) 和柯萨奇病毒A 组(Cox A)多见。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及肛周皮肤斑丘疹、疱疹。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提示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1] 。其症状和体征大多数在发病后1周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但有少数患儿在发病后1~4 d内迅速进展成危重症病例,并发脑炎、脑膜炎、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如不及时诊断和进行救治,病死率可达到80%以上[7]。我国2011年《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中也提到,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8]。有研究表明,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下,可占总重症病例的91.13%[9]。具有患儿年龄越小病情越易凶险的特征[10]。故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手足口病患儿多见于5岁以下,且危重症多见于3岁以内,要考虑与患儿自身机体免疫状态紊乱有关,有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CD3、CD4、CD8、CD4/CD8等明显下降,且重症患儿细胞免疫功能较轻症者改变更为明显[11-14]。 而伴有细菌感染者,则进一步加剧了细胞免疫功能的紊乱,使CD3、CD4、CD8、CD4/CD8的下降更为明显,易导致患儿病程延长,甚至发展成危重症。因此,尽快使紊乱的细胞免疫恢复正常,是治疗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也可减少危重症发生的机率。针对上述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及免疫功能的特点,在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过程中,我们在积极对症支持处理基础上,予抗生素尽快控制感染,同时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来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匹多莫德( Polimod,又名Pidotimod),是一种多相广谱免疫调节剂。该药于1993年在国外就已经临床使用,其可促进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而起作用,可使患儿降低的CD4与CD8的比值升高或恢复正常[15]。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症支持处理和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其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病程时间也显著缩短,且无一例进展为危重症病例,充分说明在对症支持处理和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联合匹多莫德颗粒治疗手足口病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其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且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 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1):1473-1475.

[2]姚慧娟,林厚雄,姚昆.C反应蛋白测定对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大家健康旬刊,2014,30(18):57.

[3]韩雪,程江,左维泽,等.感染指标在手足口病早期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6):996-998.

[4]周俏滢,廖友明,江风,等.降钙素原在诊断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4):1564-1566.

[5]梁锦枝,罗钦宏,方乙生,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评价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 13(12): 1446-1454.

[6]曹洋,洪志恒,金连梅,等.2011-2012年全国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12):975-980.

[7]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07-909.

[8]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75-678.

[9]杨芳,于石成,张菊英,等.2008-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11):888-893.

[10]谢忠杭,蔡少健,林英英,等.2010-2012年福建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10):839-843.

[11]杜潘艳,赵丽梅,乔国昱,等.手足口病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J].中国热带医学,2015,15(1):22-24.

[12]姜涛,李双杰,欧阳文献,等.手足口病患儿Th17、CD4+CD25+調节性T 细胞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2):1113-1115.

[13]陶叶海.手足口病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特征检测及价值[J].上海预防医学,2015,27(5):242-244.

[14]邹前锋,朱俏欣.EV71感染手足口病不同程度患儿T 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9):1161-1162.

[15]万瑞香,隋忠国,李自普.新编辑儿科药物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1.

(收稿日期:2016-07-18)

猜你喜欢

手足口病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吞咽功能治疗仪在手足口病恢复期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奥司他韦口服联合阿昔洛韦乳膏外用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分析
360例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体会
赣州市城区儿童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度调查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