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2017-02-27张艳丽牛国玲姜永成
张艳丽 牛国玲 姜永成
摘 要:国家“2011计划”提出了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为了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探索有效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本文进行了“产、学、研”相融合的研究。结合佳木斯大学实际教学现状,从问题的提出,培养模式的建立,方案的论证和改革举措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初探,使得教学走进科研、科研走进生产,三者紧密联系起来。
关键词:教学 科研 生产 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99-02
“尚德、博学、济世、兴邦”是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的校训,它的哲学意义在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只有通过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把此哲学意义转化到现实中来。我校的农业电气化专业研究生培养定位于“宽口径、复合型”、面向基层、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此本文基于“产、学、研”,进行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问题及培养模式
近年来,高等教育不断被“就业难”所困扰。一方面是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单位所需的人才无处可求,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反映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相适应,培养人才效益差。具体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的割裂,学与用的分离,教与学的脱节,从而显现出了“产、学、研”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必要性。另外,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不同,大学的科研学术平台不仅要出高水平的成果,更要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从大学发展看,大学的科研实践活动从来没有脱离教育。在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现行的评价行为对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存在认识上的偏颇:认为科研就是“成果化”的科学研究,而把教育活动局限在了教材和课堂上。这种认识实际上是狭隘的科研观和教育观,它割裂了科研和教学天然的一体关系,严重束缚了大学教育中“寓教于研一体育人”的自然活动。这种认识使得大学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针对教师自然个体采取了教学、科研分开考核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了“教学、科研两张皮”现象。目前,我校的工科研究生存在课堂教学与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脱节的矛盾;科技创新热情与后期持续投入的矛盾;学生个体发展与团队精神欠缺的矛盾;学生极需指导与教师投入之间的矛盾等等。教育的内涵已经冲出了校园和课堂,跨时空的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正在形成。高等学校要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必须突破传统对教学和科研的狭隘认识,使学生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产、学、研”融合,调动和激发起教师和硕士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更加自然的实践环境中探求真理。高校要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必须创新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学、研”不仅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重要转变,也是解答“钱学森之问”的必然选择和突破口。而科研成果最终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符合生产实践的要求,在生产中求生存、求发展。学生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受到产业界的欢迎和重视;而产业界只有参与高校教育,才能对高校教育提出科学合理的、符合实情的要求,才能得到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过程,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市场导向,反映市场需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能否确立,主导作用能否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我国的从“科教分立”到“产、学、研”融合是一种高等教育哲学的变革。
本课题研究将在理论和实践上,遵循“协同创新”,来促进“产、学、研”融合,从内涵、目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实践,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倡导“产、学、研”融合,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业和行业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重构一种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帮助人们更新教育观念,达到正确的教育目的。在实践上,本研究成果将为佳木斯大学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以农电专业研究生为依托,探索并构建更科学而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我校工科研究生学生创新人才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方案的调研、论证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农村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电气化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培养农村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农村急需的农电技术人才。农业电气化专业具有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的特点: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的人才具有多方面综合知识及实际能力。农业电气化专业自2008年专业成立以来,已进行了6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期间进行了大量调研和多次论证,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制订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1.在新版专业培養方案制订之前,利用专业教师在外进修攻读博士学位的便利条件,对国内农业工程领域兄弟院校(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专业、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专业、我校电气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借鉴,吸收各家所长,结合我校、我专业学生素质情况以及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对新版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后制订。
2.在专业负责人的组织带领下进行了多轮论证,客观总结、分析以往专业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对专业发展定位进行了深入论证,确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一定改革,减少了一定学时,增加了实践环节学时,选定了4个实验室作为学院开放性实验试点。
三、改革举措
在实践中获取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把握方向,在生产中抓住科研的关键,理论紧密和实践相结合,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的能力培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农业电气化专业实行“产、学、研”教学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1.采用导师制培养。学生经过大类分流进入专业培养开始,专业就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位硕士生导师各带5名学生,副教授(非硕导)带4人,讲师带2人,助教协助各位教师辅导学生。让学生进入专业后即可和硕士研究生一同学习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截至目前,经统计已有超过400人次经过完整科研训练,实际能力远远超过一般本科学生水平。
2.与企业合办“台达班”,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切实落实“崇尚实践”校训,专业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目前大学已投资80万元成立台达自动化实验室,由我专业负责管理运行。依托该实验室与台达集团合作,共同针对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开展自动化技术实验、实训,提高我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并为台达集团定向培养中层管理和技术研发人员。目前我专业已有多名学生被台达集团录用,月薪5000元,另有“五险一金”以及年终奖,另一名学生被台达集团哈尔滨办事处录用作为技术服务人员;
3.举办校内专业实践成果展,定期举办、参加各级各类大赛,邀请校外专家进校讲座。本专业每年举办一次专业实践成果展,不但可对学生技能成果进行集中展示,还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更能对专业其他学生以及学院其他专业学生起到一个引领带头作用。本专业的实践成果得到了教育厅高教处领导以及我校领导的高度赞扬;专业举办的“佳木斯大学“台达杯”自动化设计大赛”已成为我校每年的常规大赛,為全国“台达杯”自动化设计大赛选拔人才;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级大赛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四、结束语
本课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来促进“产、学、研”融合,从内涵、目的、原则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与实践,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倡导“产、学、研”融合,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业和行业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重构一种面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帮助人们更新教育观念,达到正确的教育目的,从而深层次地提升了整个大学的创新能力和管理理念,将使工科院校更和谐地发展,这也是我们在追寻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所应付出的努力。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研项目(基于“产、学、研”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佳木斯大学教研项目(2016JL1015),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项目,“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16G206)]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16-23
[2] 梁建新.以人为本: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6):61-65
[3] 赵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0(01):172-175,179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第一作者:张艳丽;通讯作者:牛国玲)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