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心绞痛加强人文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
2017-02-27方弘
方弘
【摘要】 目的:探讨加强人文护理对于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从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2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疼痛护理、运动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人文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加强人文护理后患者疼痛、精力、情绪反应、身体活动、社交隔离、睡眠等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人文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运用效益。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护理满意度; 人文护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1.0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103-02
冠心病属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常合并其他并发症,其中心绞痛就是冠心病并发症的典型代表,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在临床上常常处于心理不适状态[1]。人文护理将专科技术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提升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有积极意义[2]。因此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并结合患者心理情况,采取针对性、特色型、个性化护理对患者病情稳定及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2014年4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加强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人文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2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上述所有患者均进行检查确诊,对照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45~75岁,平均(75±25)岁,病程2~10年,平均(6±3)年;治疗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42~72岁,平均(72±23)岁,病程1~10年,平均(5±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病程及平均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检查,对照组给予普通常规护理,包括对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常规病情护理、用药护理等,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疼痛护理、运动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环境护理 首先院方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整洁、愉悦的治疗环境,给患者一种回归家庭般的温馨感与幸福感,保持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地面干净整洁,在公共场所悬挂防滑标识或张贴温馨提示语;护理人员日常巡房中细心观察患者病房温度、湿度、光线是否适合患者静养,如有不适及时进行调整,主动为患者病房开窗透气,保持病房内新鲜空气流通,对病房内可能存在致患者发生危险事件的物件及因素及时排查;定期为患者更换床单被褥及病号服,统一收集清洗消毒;冠心病病程长,大多数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负面情绪,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岗期间统一穿着颜色淡雅素净的工作装,减少对患者的视觉刺激。
1.2.2 健康教育护理 视患者不同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考虑患者发病机制、文化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选择宣传册、口头教育或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教育,对于部分文化水平有限的患者尽量采取通俗易懂的口头教育或视频教育方式予以宣教,可选择在查房、给药等过程中进行无缝宣教,防止健康教育脱节,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延续至出院后,为患者出院后做铺垫,护理人员通过出院电话回访等方式延伸院外护理服务。患者家属同时接受健康教育,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掌握有效、正确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出院后以更加健康的方式照顾患者。
1.2.3 心理护理 大多数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都会出现焦躁、抑郁及恐慌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恢复造成恶劣影响且严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其生活质量。焦虑、紧张、悲观等不良情绪反过来可引起心绞痛发作[3],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减少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性,改善消极情绪[4]。护理人员应当加强护患合作、患者和家属参与的健康教育模式,适时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仔细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通过积极鼓励和劝导使患者放下思想压力,勇敢面对治疗,以此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疏导工作来促进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及日常注意事项,鼓励并指导家属在院期间直至出院后多陪伴患者,配合護理人员及时梳理患者不良情绪。
1.2.4 饮食护理 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可能存在食欲不振等现象,结合每位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及病情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该计划由临床护理人员负责监督并实施,饮食计划的制定必须严格遵循低盐、低蛋白、低热量及低糖的原则,建议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在为患者选择食物时多选择高纤维食物,患者平时应多进食新鲜蔬果,多饮水,促进肠胃新陈代谢防止便秘,切忌让患者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监督并帮助患者改正不良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科学的饮食作风。
1.2.5 疼痛护理 遇到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护,陪床照顾,主动给患者倒水,帮助患者翻身,为患者寻找最佳舒适体位,可取坐位或半卧位,通过身体姿势的调整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肌肉,如有必要,可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止痛。
1.2.6 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及患者自身机体情况考虑给予患者适当的身体运动,一方面帮助患者恢复自身体力,另一方面通过适当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肌梗死复发的机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其次适当的运动可以调节患者心情及精神状态,患者享受运动过程,获得心灵及精神上的愉悦,对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2.7 并发症护理 出院后随访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访6个月~2年,通过电话、信函、邮件、走访、会诊等方式进行病情的跟踪调查,针对随访患者的病情反馈,医护人员应主动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说明,指导患者及家属提高鉴别并发症的能力,当并发症发生时应及时联系主治医师并入院就医,嘱咐患者以及家属必须密切关注院后注意事项,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由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及降低死亡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为疼痛、精力、睡眠、情绪反应、社交隔离、身体活动等共计100个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所有相关试验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总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总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总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冠状动脉严重供血不足及心肌的急剧缺氧缺血可诱发冠心病,此外,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也会引起冠心病发生,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者出现发作性胸痛。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加,人文护理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四个维度对于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全方位干预,患者、家属及护士三位一体化沟通,通过显著改善护理满意度的方式提高冠心病患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立康复信心,促进患者康复[6]。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本文对人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充分证明了人文护理应用于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饮食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疼痛护理、运动护理、环境护理等方法加强人文护理,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心理护理为例说明,通过提供心理疏导及心理辅助,给患者减压,抵消患者不良情绪,有效改善患者整体精神面貌,使患者心情放松[8]。通过运动护理患者不仅获得身体上的释放与调节而且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总而言之以上各种护理方法均以人为主要核心,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标,是人文护理渗透于各种护理方法中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陈艳平.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 (31):111-112.
[2]穆荣红,李琼,李娜娜.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149-151.
[3]张振香,郑蔚.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39-140.
[4]楊甜甜,周艳,赵梦媛.5种核心期刊刊载人文关怀护理研究的文献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7):85-87.
[5]龙爱芳.护士分层次使用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病房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133-134.
[6]张洁冰,田芬霞,郭书芹,等.人文关怀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5):1206-1207.
[7]武悦镜.慢性肾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行血液透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3):1240-1241.
[8]罗燕.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0,8(8):113-114.
(收稿日期: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