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在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的推行与应用研究
2017-02-27马轶男王丽
马轶男+王丽
摘 要 本课题重点解决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基础准备、师资队伍、校际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发达地区高校存在较大差距的客观前提下,拟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层面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推行和应用慕课的一些建议,力争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实现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的资源共享,推进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慕课 欠发达地区 张家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1.001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resolving the ow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eveloped regions and developed areas of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r gap between the objective premise, intends to area with the government, school, teacher and three layers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less developed are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l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ome of th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MOOC.
Keywords Mooc; undeveloped regions; Zhangjiakou
“慕課”(MOOC)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这个术语。2011年秋,“慕课”在美国迅速兴起,在短时间内对全球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美国《纽约时报》称这一年为“慕课元年”。面对“慕课”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应一味盲从或者回避,应深入思考其带给今日高等教育教学的先进性和局限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高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和了解“慕课”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脚踏实地地推行和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地充分利用其推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1 慕课的含义与特点
1.1 Massive:大规模
传统在线课程的注册人数在几十上百人,而一门慕课课程的注册人数可以达到几千甚至上万,规模之大超出传统在线课程数十倍之多。
1.2 Open:开放
慕课学习者不受国籍、性别、年龄、语言、学历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要简单注册,便可以借助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1.3 Online:在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传统课堂中的课程讲授、课后练习、知识测试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得以实现,而且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单项评定通过“慕课”这一平台变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极大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发展。
1.4 Interaction:互动
在慕课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课程发布网站、课后讨论交流空间、虚拟教室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形成有效的线上学习社区,你问我答,互帮互助,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2 当前欠发达地区高校推行慕课模式的现实分析,以张家口地区为例
2.1 学校方面
课题组对张家口地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和张家口学院三所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进行了调研:其中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省级精品课3门,校级精品课22门;河北北方学院省级精品课3门,校级37门;张家口学院省级精品课1门,校级18门。由此可见,这些高校都十分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展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但在相关“慕课”课程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以我国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来看,截止到2016年7月31日,该平台共开设1130门课程,其中计算机类108门、经营会计类87门、创业类41门、工程类122门、环境地球类24门、医学健康类32门、生命科学类27门等,参与“慕课”建设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54所高校,而张家口还未有一所高校参与其中的课程建设。
2.2 教师方面
课题组对张家口地区上述三所高校的教师对“慕课”的认知情况、接受情况、推广情况进行调研,发现53%的教师对慕课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校教师作为慕课建设的核心力量,对这种新兴的在线学习模式的态度却大不相同:其中27%的教师认可并接受慕课,认为在网络时代,慕课是一种快捷便利的在线学习方法和手段;48%的教师更倾向于传统课堂,认为在传统课堂中可以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沟通,从而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25%的教师持保守态度,他们希望通过持续观察这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而做出更加明确的表态。
2.3 学生方面
课题组通过对张家口地区三所高校学生对“慕课”认知情况、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经历过“慕课”在线学习的人数为19%,剩下的绝大多数没有接触过慕课的学生,甚至大都不知道存在慕课这样一种在线学习模式。而在经历过慕课学习的学生中,坚持学习并取得证书者只占8%,大多数学生半途而废。下面课题组就这些未能坚持学习的学生展开调查,发现他们不能坚持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慕课”在线学习完成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占26%),一是“慕课”的结业证书不被社会所认可(占28%);一是自控力不够,没有坚持学习(占29%)。
综上所述,在欠发达地区,以张家口为例,无论在学校的慕课课程建设方面、教师对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的认可应用方面还是学生接受学习方面,慕课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3 慕课在欠发达地区高等院校推行和应用的一些建议
3.1 政府层面
(1)透过“慕课”表象,究其本质,推进应用。面对“慕课”大潮,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深入了解“慕课”现象,洞悉其背后的本质规律,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适合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慕课”课程。
(2)组织专门的“慕课”建设推进机构,统筹规划全局。相关机构应结合实际制定“慕课”推行与应用的制度、标准、规范,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院系、专业联合进行“慕课”的试验和实行。
(3)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建立“政府抉择、校企合作、开放竞争”的慕课平台开发、运营、推广机制,切实推进“慕课”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有效的帮助与保证。
3.2 学校层面
(1)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慕课”的宣传力度。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通过学术讲座、集中会议、发宣传单、播放宣传片等方式,让广大师生对“慕课”这种全新的在线学习模式由陌生到了解再到接触与应用。
(2)從容应对“慕课”冲击,制定科学合理的在线教育发展规划。欠发达地区高校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对“慕课”大潮引发的教育教学革命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结合欠发达地区高校现状,研究制定在线教育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3)针对欠发达地区教育现状,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欠发达地区高校应在传统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分批次、分阶段地引进“慕课”课程,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可以一部分来自于传统课堂,一部分来自于“慕课”在线课程。
(4)建立鼓励教师参与的“慕课”激励体制,同时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考虑将“慕课”课程制作与教师考核联系起来,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体制,除此之外,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慕课”技术指导团队,对于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第一时间给予技术支撑和帮助。
3.3 教师层面
(1)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引路者必须把自己放入改革的大潮中去重新审视,并借助现代便捷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不断革新与进步。
(2)真正参与到“慕课”学习中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可以在相关的“慕课”平台注册一至两门课程,并持之以恒地坚持跟踪学习,在实践中去了解优秀学校“慕课”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3)在“慕课”建设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慕课”课程中如何把传统课堂知识分解、如何剖出知识点、如何形成知识点间的连缀、如何展开有效的线上师生互动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们重新静下心来仔细研究,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与完善,这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在“慕课”制作中,教师由个人向团队合作转变。首先,课程创建之初必须有对专业领域十分熟悉的专家对整个课程进行从整体到细节的把控;其次,需要一个或者几个授课经验丰富、个性鲜明、风趣幽默的主讲教师,他们是学习者观看学习课程最直观的“门户”;再次,慕课的良性运作还需要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比如视频的录制和剪辑、讲课过程中用到的软件等教育技术的提供、线上平台的维护等等;此外还有从事论坛管理、在线答疑、实时互动的助教,总之整个“慕课”团队是个分工明确、密切合作的整体。
4 结语
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将优秀的MOOC资源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逐步实现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的资源共享,逐步解决欠发达地区高校在某些课程方面师资不足等难题,不断探索教与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规模[J].中国远程教育,2013(3):30-36.
[2] 李斐,黄明东.“慕课”带给高校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4.
[3] 宋东辉.“慕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4(6):78-79.
[4] 王应解,冯策,聂云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3.
[5] 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