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利” or 环境之“利”
2017-02-27廖子秋
廖子秋
携着一腔征服自然的热血,人类从未放弃对自然的探索。从蒙昧原始的畏惧憧憬,到农耕经济风调雨顺的祈愿,随之浩浩荡荡而来的工业文明,人定胜天的信念支撑着人类发展。在那流光溢彩的人类文明史背后,支撑其发展的环境日显疲惫。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人们,生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以适应环境。这便是人类文明发展之“利”,也是人類生存的手段。
发源于东非高原的尼罗河全长6 670千米,流域面积达到287万平方千米,它的定期泛滥为下游带去肥沃的土壤,加之便利的水源可供灌溉,尼罗河养育了古埃及人,农耕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古埃及因发展之“利”而文明于世界。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北部,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的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沟壑将陆地分成破碎的小块,广阔的海洋成了古希腊发展的重要场所。这里气候适宜,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古希腊人民多从事海外贸易,讲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古希腊因发展之“利”而鼎盛一时。公元4世纪至9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全盛时期。农民垦植畦田、梯田和沼泽水田,生产的粮食足以供养激增的人口;工匠以燧、石、骨角、贝壳制作艺术品,制作棉织品,雕刻石碑铭文,绘制陶器和壁画;商品交易盛行。玛雅文明的建筑工程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能对坚固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通过长期观测天象,玛雅人已经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运动规律;雕刻、彩陶、壁画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被称为美洲的希腊。玛雅因发展之“利”而成为世界奇迹。
然而,人类无休止的掠夺打乱了自然秩序,破坏了自然规律,自然的复仇随之而来。楼兰毁灭了,罗布泊消失了,沙漠侵吞了大面积的土地,在城市中弥漫的沙尘暴在北方地区猖狂扫过……时至今日,不断爆发的环境危机、生态灾害,威胁到了人类的文明及发展空间。古埃及文明消失了,古希腊湮没了,玛雅文明不复存在……失去环境之“利”的文明人类也随之消失。人类要亲自把未来埋进自己制造的“生态灾害”之墓?
“发展之‘利?环境之‘利?”人类将如何取舍?夹在环境危机与经济利益之下,人类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仅要发展之“利”,更要环境之“利”。于国家,保护环境须不损发展之利益;于社会,须以提高生活质量为核心;于企业,须不损其“利”甚至要因环境而获益。
今天的“大田人”正在积极、努力去寻找这个平衡点,利用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去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绿化环绕”的建设规划已经唱响,“大田人”正在建设他们心中“最美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