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看学科地位弱势及破局

2017-02-27马磊郭春喜

地理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宪章学科教育

马磊+郭春喜

摘要:2016年八月出台的地理教育宪章,在地理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体现了中学地理教育的价值,并给出了方向,本文主要分析地理学科地位弱势原因,并提出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地理教育宪章;体系衔接;学科价值

1992—2016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宗旨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两次地理宪章的内容延续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和突出贡献,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教育宪章鼓励相关人员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出台了提高地理教育质量的行动计划。对比1992年宪章,还有一些内容也得到保留,如强调学科必要性、学科被忽视、部分国家地理教育缺乏连贯性、需要扫除地理盲等[1]。从侧面看,这未尝不是一种无奈和对学科地位与实际价值不相匹配的弥补。二十多年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国地理教育的现状恰恰是国际性問题的浓缩版。

一、学科地位弱势的原因

1.与其它学科相比,学科内涵与外延界定不够清晰

地理学曾被称为科学之母,是一门“古老”的学科。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全球性问题,学科焕发了新生,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地理学并没有借此建立符合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公认的学科定义。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受到挤压,如大气科学研究范围下沉,地质学上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已自成体系。并且很多学科占据了一些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如第四纪地貌、气候学的研究等[2]。从学科内部看,还存在“自然—人文二分法”、“学科的过分分化”等问题[3]。二分法使地理学面临学科认同危机,削弱了地理学的综合性特征,P.E.詹姆斯就曾指出“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区分,没有澄清反而模糊了地理学的真正性质”[4]。 李旭旦、任美鄂、黄秉维等地理学家都曾强调学科的综合性,但目前看还停留在“组合”层面。学科的过分分化,使得不同研究领域人员缺少共同语言,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一些部门地理学研究日益深入,出现了离心现象,甚至偏离地理学的轨道。

2.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地理教学衔接不太通畅

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体现于科学这门课程,学生对地理学科没有主观认识。初中阶段虽然开设地理课,但是主要在七年级和八年级。高中阶段地理科目主要集中在起始年级,部分省份的高考地理成绩只是要求等级,并且多数学生并不选修地理。十二年的初等教育,地理学科存在严重的断层现象。高等教育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高等院校的的地理系名称和专业名称经历了大规模调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00多所招收本科地理专业学生的高校,超过80%的院系名称被调整,70所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中,成建制性的“地理系”已属少见,大部分改为“城市与资源学院(系)”、“资源环境学院(系)”、“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等名称,去地理化现象普遍。不论原因如何,至少体系衔接上,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诸多学科存在明显差距。

3.地理学科在中高考中地位偏低,价值引领力弱

在一些全国性的QQ群中,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群、蓝月亮中学地理群等,来自天南海北的地理教师在探讨教学与科研之余,也会聊到学科的地位和当地的中高考状况:由于绝大多数省份,地理不是中考算分科目,仅作等级要求,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普遍不受重视,随意压缩课时和地理教师非专业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对地理学科理解为单纯的识记学科,教学也仅停留在——在哪里、是什么、有什么等低层次,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和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更谈不上学科素养的提高。从高考层面看,部分省份作为文综计入总分,但是与语数外相比,分数权重较低,与理化生等理科相比,选修人数偏少。还有一些省份地理不是高考算分科目,仅作等级要求,学生的重视程度更低。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中高考已经成为影响衡量学科地位的手段之一,具有很强的价值引领力。但从中考到高考,地理一直处于衡量体系的最低端,历史上甚至脱离了评价体系,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普遍不关注地理,部分学生和家长甚至认为选地理将来不好就业,即使教师宣讲地理学科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对未来及终身发展有益,仍然无济于事。

二、学科弱势地位破局的思考

1.宣传教育宪章,落实行动计划

笔者编制单项调查:是否听说过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随机在学校教师群、大学同学群、学生家长群进行投票统计,除了部分大学同学,其他的非地理学科教师及学生家长几乎都没有听说过。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需要设计顶层推广路径,需要每个地理教师努力宣传,具体落实2016北京宪章行动计划,结合中国国情需要做到:让决策者了解地理、关注地理,依托互联网、扩大传播力度,突出地理教育的意义和贡献。加大专业教师配置,开展相关讲座,提升地理教师对学科的认识高度,多维度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教学科研,铺开课题研究,创新成果,加大宣传,落实影响。

2.注重体系衔接,改变中高考现状

连续性和有效衔接是青少年对于学科认识的基本要求,小学由于学科限制,地理内容存在于科学课程中,但仍需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引入地理学科名称,使青少年对学科产生意识萌芽。中学阶段应落实中考地位,强化等级要求,开设开足地理课程,形成良性循环。高中阶段,除了强调地理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外,还要强化地理学科高考地位,目前在浙江和上海试行的高考新方案,虽然仍是等级考试,但是折算成对应分数,成绩计入总分。依托高考指挥棒,将迅速改变地理学科的地位。高等院校去地理化现象严重,虽然换名为环境、资源、城市等关键词有利于招生,有利于现阶段民众对学科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但是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科体系的衔接。笔者欣赏并赞同南京大学的做法,南京大学原地理系改名为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因为其海洋分支学科有院士和长江学者领军,有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海岸海洋研究的重要基地,学科实力强大。这样的命名既保留地理名称,也体现其地理院系的发展特色。

3.推广实践活动,突出地理价值

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信心、创造力等优秀品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彰显了学科的价值。这样的活动课内课外都有施展空间。课堂内自然地理相关的小实验较多,从课程设置到教师组织实施,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习惯;鼓励学生演示或设计实验;引导学生验证并尝试应用。学生在做中学,学习兴趣盎然。课堂外与地理相关的实践活动很多,如植树节、天文观测活动、农业和工业考察等,相关主题宣传也较多,如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粮食日、土地日、人口日、湿地日等。虽然活动较多,但各主办方只是突出对应主题,并没有与地理教学产生联系,对青少年吸引力不强。针对这一情况,如果在组织宣传的展板上或野外实践活动中突出地理学科,介绍地理学科与对应主题之间的相通性,可强化地理性,凸显地理价值。从课堂到生活,实践活动伴随学生素养的提升,也让民众感知地理学科的延伸性,地理学科价值将被重新发现。

4.加强经验交流,推进国际合作

地理教育在不同国家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发达国家不仅高度重视,而且教学质量也较发展中国家高出很多,如美国在20世纪出台了《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将地理与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5门核心课程;《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提出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学能力的教育目标;《生活化地理: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专章论述了地理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18项国家地理标准。这些文件的出台使地理学科处于十分优越的地位[5]。英国同样将地理列为必修课程,并规定公立学校5~14岁的学生必修地理,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10%。欧洲的其它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高度重视本国的地理教育。中国的地理教育,应从管理者、教育者到学生多层次展开交流,不仅研究发达国家的课程、教法、评估体系,更要学习其顶层设计方案。只有开放合作,才能改变目前被忽视的现状,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发展。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出台为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领会宪章精神,付诸实践行动。

参考文献:

[1]杨洁,丁尧清(译).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8:22-24.

[2]陆大道,蔡运龙.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J].地球科学进展,2001,04:467-472.

[3]葛全胜,吴绍洪,朱立平,张雪芹.21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地理研究,2003,04:406-415.

[4]李旭旦.人文地理学[M].李旭旦.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5-6.

[5]朱宏蘭.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师和学科地位[J].地理教学,2014,03:57-58.

猜你喜欢

宪章学科教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德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及其特点
带着老伴走天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超学科”来啦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