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选择问题探析
2017-02-27高婉莹娄晓黎王仰东
高婉莹+娄晓黎+王仰东
摘要:合作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产生了巨大反响并广泛地深入中学课堂,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内容选择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中学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内容选择;问题;原因
一、内容选择主要问题
1.内容选择研究不够深入
在调查中发现有71%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这些教师普遍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问题,并且认为内容选择方面的研究有价值,但是这些地理教师中仅有30%的人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问题做过系统性研究,课堂教学中没有理论依据的支持,导致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看似在讨论、相互学习,实则却没有真正理解要探讨的问题,无法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内容选择太难或太易
选择合适内容是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在中学学校实际课堂的观察中发现,一些教师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基础,设置的合作学习任务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感觉茫然而无所适从,得不出预期答案;还有一些教师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自己就可以独立解决,不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降低课堂效率,没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完全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3.内容选择过多且缺乏层次
目前中学地理课堂中,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于频繁,有的教师甚至在一堂课中布置五六次合作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内容过多,学生认知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低下。同时,在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上缺乏层次性,没有体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利于引导学生思维,造成部分学生所探讨的解题思路与教师的预设答案背离。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还存在脱离教学目标的现象,讨论的问题没有关注学生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核心能力的训练。
二、内容选择问题简析
1.理论研究不深
随着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深入到中学地理课堂,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中学地理教师虽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问题,但是目前较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问题做过深入、系统研究,在课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缺乏理论支持,仅凭教学经验随意选择讨论交流的内容,导致实践中问题频出。
2.教材理解不透
在中学实际课堂中,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入,课标研读不够透彻,使得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准,在课堂中无法选择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普遍缺乏探究性和挑战性,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3.学情分析不足
有些教师不注重学情分析,不了解授课学生的学习基础,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置太难或者过于简单;在实际教学中太强调合作的形式,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真正深入探究学习内容,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三、内容选择策略
1.挖掘教材有探究价值的地理问题
选择合适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会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成因类问题。地理成因类问题是反映地理事物因果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用来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因。一个复杂地理问题的成因,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受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单靠学生个人的努力很难分析全面,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集思广益,效果更佳。如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这是一个综合类的地理问题,涵盖自然、人为两大维度,自然和人文中又包含不同的地理要素。
(2)评价类问题。中学地理学科中关于评价类的问题一般指“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此内容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尤其是针对开放性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更加适合学生讨论探究。如在讨论该不该在河流上建大坝的问题时,可以尼罗河为例,出示该河流及流域特点,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修建大坝对尼罗河上、中、下游的不同影響,再进行利弊分析,以此对修建大坝进行深入思考。
(3)措施类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措施类的问题很多,水土流失、荒漠化、环境污染、工农业的产业布局、交通布局、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等内容中对措施类问题均有涉及。措施类问题是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对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如在学习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时,在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从问题和原因两大方面入手为荒漠化的防治提出解决措施,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解决问题。
(4)实践类问题。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包括模拟实验、社会调查,还包括独特的野外实践活动。在新修订的课标中将“地理实践力” 纳入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更加凸显了它的作用。大多数实践类活动无法一人独立完成,在组织实验、调查、野外实践等活动时可以将4~6人分为一组,不同成员有不同分工,多人合力操作效果更佳。如在学习风的搬运作用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4名学生一组,准备好沙粒、粉砂、黏土、吹风机、笔、纸、格尺等实验道具。
(5)预测类问题。对地理空间过程的简单预测能力是地理特殊能力之一,需要根据所依据材料总结地理空间动态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培养预测能力,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合理想象,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相关内容时,可先出示图文资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如下探究问题: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对冰川范围以及海平面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纬度间有何差异;对全球降水产生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紧扣目标要求选择合适探究主题
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策略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明确两种典型的具体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人际交往目标[1]。不仅要明确学生在知识层面要达到的目标,也要明确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直接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方式以及评价的手段。教学目标引导下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克服学习活动的盲目性,因此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其成败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依据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利用合作学习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尽量避开非重点问题,以免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例如,在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依据教学目标“建立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可以黄山为例,探究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对黄山山体形态的影响。教师可先出示黄山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料和形态图片,设置如下探究问题:①黄山在古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在4.1亿年的志留纪末期,黄山地区成为陆地。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早期黄山形成的原因。②如今的黄山怪石,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观的黄山峰海中,如“猴子望太平”、“仙人下棋”、“天女绣花”等。试分析黄山怪石形成的原因。问题一指向的是内力作用,问题二指向的是外力作用,此问题有难度且较为综合,单个学生分析概括起来比较困难,而多个学生的讨论交流则可以理解得更为透彻,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容易得出黄山目前山体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依据学情安排恰当探究任务
在关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该是适量的,不宜过多,探究任务为2~3道题为佳,或者就一个复杂的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不宜整堂课中设置过多的学习任务,造成学生认知负担过重,同时在每一个问题上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避免过于频繁地使用合作学习,而忽略其它学习形式的行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整体把握,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并在最适宜的时机、最有价值的问题上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4.通过多渠道整合小组合作探究内容
教材目前是一线教师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提倡教师多角度、多渠道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一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内容部分有关地理知识的标准和活动建议,从地理教材中选择合适的小組合作学习内容。二是充分借助教学中的媒体要素。网络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良莠不齐,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出可以利用的能够为课堂服务的教学资源,将网络资源与实际课堂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的支持作用,打造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三是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地理与前沿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时,可通过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探究原因及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四是将授课内容与乡土地理结合,学生对家乡的地理有着独特的情结,引导学生通过乡土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借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农业区位的选择时,可以不按照书中的案例逐一进行讲解,而是用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东北大米来讲解它的自然区位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沈学萍.中学地理合作探究存在问题刍议[J].地理教育,2013(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