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核心素养视角评析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

2017-02-27郭芳英

地理教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试题课程标准考查

每年高考结束后,一线教师津津乐道谈论高考试题,关注重点是试题的“好”与“差”,即更关注试题本身的质量,忽视试题所承载的其它功能。对试题所蕴藏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挖掘,从近看有利于引导一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调整教育教学行为及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远看有利于教师主业成长和学生终生发展,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本文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对2016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地理试题作评析。

一、侧重考查人地协调观的试题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人地协调观表述为:“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对人地协调观表述为:“人地关系是指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观念是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人地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的见解和观点上。”

可见,无论高中全日制实验课程标准还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均强调培养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作为学生必备的品格与能力,是最为核心的地理素养,正确的人地观念是必须遵照的基本观点,同时它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如2016年全国甲卷的第36(4)题、第37题、44题、乙卷第37题、44题及丙卷第7~8题、37题、44题等。

案例Ⅰ:全国甲卷第37题(1)(2)(3)

评析:以“探讨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为主题,以“文—图(图5略)—设问(略)”题目结构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命题立意凸显对学生能力考查,从“描述某区域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分析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及最后“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途径”。设问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及怎么办,呈现一条清晰探究思路,整个过程形成一条完整的思维链与逻辑链。揭示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体现在区域发展中要注意合理开发与综合保护,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合理的人口观、资源观及科学发展观。

案例Ⅱ:全国乙卷第44题

评析:本题以部分沿海地区修建高位养虾池为背景,分析高位养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试题以部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矛盾具体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具体地理事件分析,考查学生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启示人类利用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在发展过程中,要協调人地关系,树立科学合理、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的意识,避免以环境为代价的片面发展。此题反映依法治国理念的要求,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

人地协调观的试题,既可以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地理思维能力及地理观念与思想,引导教育教学关注自然,即地对“人”的影响,体现自然环境是人生存的基础;关注“人”对地的影响,尤其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关注“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寻找人地协调的路径与策略;引导全社会及公民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侧重考查综合思维的试题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综合思维表述为:“地理环境由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的复杂系统,强调地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综合思维表述为:“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从课程标准表述来看,对综合思维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的综合、全面、整体、动态思维品质与能力,运用描述、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去分析解决地理现象及问题。2016年全国卷考查综合思维的有甲卷第3~5题“日本家电产业转移”、第6~8题“全球变暖与冻寒关系”、第36(3)题,全国乙卷第1~3题“瓷”文化、第4~6题“荷兰空间规划”、第36题、第37(2)题,丙卷的第1~3题“棉农利益”、第10~11题“青藏高原东部冰期”等。

案例Ⅲ:全国乙卷第36题

评析:“以广西横县茉莉花生产为主题”,以“文—图(图5略)—设问(略)”题目结构和图文结合的形式。从知地—析因—变化发展—启示与对策四个层次不断深入。第一层,从要素比较(横县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广西横县茉莉生长的独特气候优势,反映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二层,分析茉莉花种植选择在冲积平原旱地的原因,体现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空间布局及区位选择时遵行最优原则,体现人类对自然要素综合分析并合理利用;第三层,分析茉莉花茶产业的变化与发展,从时间视角,动态性发展,充分体现以农业为原材料的工业生产发生、发展、壮大、特色的发展过程;第四层,对茉莉花茶产业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推广或对未来发展寻找出路。第四层中的设问结合国家与地方发展热点信息,形式新颖,体现选择性与开放性,为考生用地理不同视角分析、表达不同见解提供展示自己观点的平台,给其更大的开放性与自由度。

此题考查考生对图文等信息获取能力、基础知识调用与迁移能力。从时空转换视角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全面综合考查考生运用动态、发展前瞻性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与能力素养。蕴含“立德树人”之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挥地方特色及优势,缩小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做到精准扶贫,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具有鲜活的现实意义。

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查,不仅体现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也符合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思维的素养要求。引导教师与学生在探讨地理现象与地理事件时,应具备全面、整体、系统、发展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方式与方法素养。综合性分析思维中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试题中考查主要是对自然、人文等要素综合分析;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变化、演进的时空综合分析;某一区域与其它区域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地方综合分析。要在认清区域特征基础上,合理开发与利用;对区域过去、现在、将来有精准、长远审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渗透由点到面,举一反三的思想与方法论,对地理教学起导向作用。

三、侧重考查区域认知的试题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表述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对区域认知表述为:“区域认知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来加以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促进区域的发展。”

由“课程标准”表述看出,考查区域认知,主要以不同尺度区域为背景素材,考查分析条件、比较差异与联系,评价区域开发与区域协作。纵观2016年全国甲、乙、丙卷试题,以不同区域尺度为背景考查基础知识、地理技能与方法的试题较多。从世界地理尺度视角看:从地区(罗讷尔河流域)—国家(荷兰、日本、越南、巴基斯坦、美国)—地方(堪察加半岛)考查了三级尺度区域;从中国地理尺度视角看:从地区—省—市—县四个尺度进行考查,对中国地理的考查从东部沿海(渤海湾、长三角、苏浙)—中西部(江西、四川、青藏);从南(广东、广西、江西)—北(河北、长白山)。

案例Ⅳ:全国甲卷第36题

评析:“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为主题,考查层次递进,第一层,分析罗讷河的地理条件:不同支流的径流量变化特征;第二层,流域开发与保护内容:不同阶段整治与开发目标;第三层,综合治理:说明整治开发设立公司的原因;第四层,综合治理对策:说明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流域通过水系联通不同国家与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差異较大,因此,对协调流域内部或不同区域之间开发利用、科学协调等方面提出更大挑战,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区域认知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与学生重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区域是变化、发展的,要运用动态观点进行区域分析与评价。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重要的方法,地理现象与问题产生都离不开具体区域,只有结合具体区域问题的解决才更有针对性。解决问题就是要了解区域自然要素特征及人文要素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及影响,因某一要素改变而影响其它要素,而某一要素往往是动态、发展、演化的,体现整体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区域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因此,要加强区域协作和交流,依据区域差异,合理规划与利用,促进区域更好更快发展,强调因时因地制宜。

四、侧重考查地理实践力的试题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描述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高中地理新课标修订稿》对实践力的内涵描述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关于地球表面的属性和特征,大部分数据和第一手资料需要来自野外考察。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地理实践力是在运用地图工具、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观察和测量、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生活中定位和出行等活动中,实践能力与品质的综合表现。”

从课程标准表述中强调地理实践活动包含户外考察、社会调查,课堂观察实验、演示等实践活动,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定性能力、动脑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生存能力等行动能力及思维品质。2016全国卷考查这方面素养的有甲卷第9~11题、乙卷第7~9题,第37(3)题、丙卷第36题等。

案例Ⅴ:全国乙卷第37(3)题

评析:第37(3)问,推测熊的拍摄地,考生的思考及解答过程应从该地区域特征出发,结合拍摄所需要的气象条件、遮挡条件及拍照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因此,强调问题的解答需与生活经验与常识、地理知识与技能及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充分融合。运用独特的地理视角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野外观察、野外生存、实地探究等能力。

实践力试题对教与学的导向:要重视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实践价值体现在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将书本知识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应理论联系实际,而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应做到从实际联系理论,真正体现实际问题学科化、学科问题生活化、学与用和谐统一。学生能运用地理学科独特视角,关注时代,分析现象,思考现实,明辨事理,同时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位,增强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

[2] 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

猜你喜欢

试题课程标准考查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