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7-02-27伍美洁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伍美洁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伍美洁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北碚400715)

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文理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就有关非遗与中国学术的问题展开了精彩的交流与讨论。会议深入探讨了有关非遗的各种问题,呈现了许多非遗的典型个案,在促进非遗理论建构的同时拓展了非遗的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与政府文化部门间展开了交流与对话,进一步推进了非遗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会议综述;民间文艺;民族风俗

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召开。这次会议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和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由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和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及政府文化部门的相关人员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本文就大会议程及学术交流内容进行综述(本文中的非遗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

一、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议程

2016年10月15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重庆文理学院副院长兰刚教授主持。重庆文理学院副院长谭宏教授致欢迎辞,介绍了重庆文理学院的学科发展现状,强调了重庆文理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大力支持,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巡视员刘明华教授致开幕辞,介绍了重庆市非遗项目的分布以及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的相关政策措施,展望了非遗研究的前景。

大会开幕式结束后举办了五场主题演讲,由重庆文理学院黄贤忠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大会主题演讲主讲人分别为: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覃德清教授,香港大学郑炜明教授。15日下午,研讨会分三个小组进行专题讨论。第一组、第二组的会议主题为“非遗研究与政府聚焦议题”,第三组主题为“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建设”。小组讨论均安排了与会专家和重庆市文化部门负责人及非遗项目工作人员的交流,小组讨论气氛热烈。

大会闭幕式由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李天福教授担任主持人。闭幕式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三个小组分别汇报讨论情况。第一组由广西师范学院罗彩娟教授进行汇报。该小组讨论的涵盖面很广,包括人类学、历史学、传播学等多方面。小组讨论在从政策角度介入问题研究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在讨论中,与会专家就传承人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比如保障其传承条件、加大经费投入等,强调了专家学者与政府文化部门对话的重要性,建议建立长期机制。第二组由四川大学李锦教授按非遗保护、节日和仪式保护、手工非遗保护三类进行汇报,着重探讨非遗在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问题。第三组由陕西理工学院李宜蓬副教授进行汇报,从文化遗产传承及其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非遗传承中的专家指导和基层意见的结合,专家研究可以为基层提供指导性意见,对基层工作产生启发,这样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意义,同样,基层意见也能反过来对专家、学者的研究产生影响。

第二个环节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报刊审读专家韩云波编审进行大会总结,并对《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进行评述。韩云波编审首先从四个方面对与会论文进行了总结:一是探讨了非遗的重要理论问题,如彭兆荣教授对民俗与非遗两个面向的研究,覃德清教授认为非遗文化具有直指人心与文化本源的诗性精神;二是拓展了非遗的研究空间,如卢盛江教授研究的中古吟诵问题、诸葛忆兵教授探讨的应策时文问题、胡大雷教授提出的中古吟诵与当下传统诗歌活动的联系等,都大大拓展了非遗领域的研究空间;三是呈现了非遗的典型个案,如郑炜明教授对朱大仙信仰问题精到、深入的研究;四是促进了理论研究界和实务界的互动,本次研讨会邀请了重庆市文化部门分管非遗实务的一线人员,与专家形成了良好互动。其次,韩云波编审对《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合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进行了评述,高度评价了该栏目创办十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指出了该栏目现存的不足,对栏目的未来愿景进行了展望。韩云波编审最后表示,此次研讨会为《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的努力指明了方向,争取该栏目今后在结构方面涵盖本领域的主要结构,注意作者队伍问题,同时要扩展本栏目的文章体量。

第三个环节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王发荣处长讲话。王发荣处长首先对与会专家和研究工作者表达了由衷的感谢,指出以《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为载体召开研讨会,加强了与区县非遗研究人员间的互动。在谈到这次研讨会的感受与收获时,王处长提到与会专家人数多,涵盖了老、中、青三个层次,论文层次相当丰富,眼界具备深度和广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也被凸显出来,所以进一步坚定了抓好理论研究和共同办好《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的决心。其次,王发荣处长谈到了期待与期盼。重庆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的地方,在抓好三大重大工程和建立三个中心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期盼专家、学者们在相关研究上有更好的突破,也期待《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重庆文理学院副院长兰刚教授致大会闭幕辞,表达了对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和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的感谢,希望在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打造《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名栏。

本次大会共收到45篇论文,研究了有关非遗各个方面的问题,促进了非遗理论的建构,其中包括文化精神与制度建设;呈现了丰富的非遗典型个案,涉及民族信仰与节庆、民族日常生活及民族文艺;拓展了非遗研究领域,把对非遗的研究与文学、史学、教育、艺术相联系,进一步推进了对非遗的研究。以下分别对三个方面的论文情况进行综述。

二、非遗理论建构

部分学者就非遗的理论建构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从非遗的文化精神和制度建设两方面来分析,发掘了非遗内在的精神,推动了制度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

(一)非遗文化精神

非遗文化精神是在宏观上对非遗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广西师范大学覃德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诗性精神及其文化史价值》中分析了非遗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史价值,认为这是对非遗在整体上的把握。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文化特质是诗性精神,诗性精神是对功利的超越,是情感的自由表达,是一种具有人类文明史意义的心灵习性。在传统社会中,各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性传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诗性思维模式。然而,现代文明的传播以及人类思维模式的革故鼎新,使诗性精神逐渐失去了衍生的文化沃土,很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语境中审视诗性精神的文化价值,使中国文化建设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充溢诗性的精神。厦门大学彭兆荣的《另一份遗产:民俗与非遗的历史交情》一文从“民俗”与“非遗”两个概念着手谈论两者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民俗”西方概念的比较下,指出我国的民俗被赋予的特殊内涵和特别意义,及其自己的表述逻辑和知识谱系。在我国的遗产运动中,不仅要在“名录”上表现民俗学的成色,更要在脉理上体现民俗与遗产的学理逻辑,知识产权不失为历史的切入口。因此,论文中也提供了一些相关档案材料。

(二)非遗制度建设

非遗制度建设在非遗保护与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庆三峡学院陈兴贵在《“后申遗时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评价的意义》一文指出,效果评价是“后申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由此引出并具体列举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如:检验非遗管理实践的得失,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非遗保护名录制度,将保护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更好地预测非遗的变迁方向,保证非遗的健康发展;提高非遗保护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及传承人的文化权益。凯里学院刘兴禄在《关于传承人与传承机制保护的思考——基于湘西用坪还傩愿重建调查》一文中,以湘西用坪的还傩愿这种原始宗教仪式活动为切入点,开启了关于传承人与传承机制保护的思考,从而发现传承人和传承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关键因素,对传承人的保护关键是要保护附加于传承人身上的文化记忆和技能,要激发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简单资助可能产生的弊端,而对传承机制的保护要在探究的同时勇于打破其束缚,鼓励和提倡传承途径和方式的多元化。这些发现都促进了非遗的保护和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王德明在 《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执行的现状与问题——以广西为例》一文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所以严格执行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是很重要的。文章通过对广西相关情况的分析,在宏观角度指出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上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晋中学院钱永平的《面向地方民众的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以山西祁县文化局为例》一文指出,政府非遗保护工作者的保护理念和行政作为十分关键,以山西祁县文化局为借鉴,提出政府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应改变文化管理理念,重视非遗保护干部的选拔,培育县级基层地区多元保护力量是非遗保护的迫切需要。广西师范大学冯智明的《空间: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新视角》一文指出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新型遗产,是无法回避空间问题的。运用人类学的空间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实践打破窠臼,构建保护新模式,将传统村落进行整体性的空间化保护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空间意义,让文化遗产扎根于村落社区。长江师范学院余继平和铜仁学院余仙桥在《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中通过对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调查,分析了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有益对策与建议以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湖北民族学院李莉的《城镇化进程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调查——以恩施州大路坝区和屯堡乡为例》一文结合城镇化建设步伐加速给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来巨大冲击致使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濒临消亡的现状,通过具体的田野调查,针对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系问题,寻求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三、非遗典型个案

会议论文呈现了大量非遗的典型个案。这些个案都体现在民族信仰与节庆、民族日常与生活及民族文艺中。通过学者的分析,这些非遗文化都得以清晰展现。

(一)民族信仰与节庆

民族信仰与节庆是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历史的集中体现,有大量学者的研究聚焦在民族的特有信仰与节庆文化上。朱大仙是流传于我国港澳地区民间的一种比较罕见的信仰,日渐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香港大学郑炜明、罗慧、孙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源与传播问题——以港澳地区朱大仙信仰为例》针对此问题,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后论述了香港大澳龙岩寺的来历、港澳朱大仙身份的传说、朱大仙与道教南宗、其他朱姓神仙朱明皇朝与港澳朱大仙信仰的问题,在论文中列举了大量文献和图片实证材料,提出了有效的实证模式。在民族节庆方面,广西师范学院罗彩娟《非遗视野下的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节研究》一文对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近几年来的较大变迁,并对其申遗之后的传承路径进行思考,旨在实现地方经济利益与非遗传承的双赢。华中师范大学张晶晶和中南民族大学陈祥军的《五冲瑶盘王节:非遗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再生产——基于广西恭城的个案研究》展示了瑶族盘王节的过程,从未变要素与已变要素两个角度剖析了还盘王愿仪式在盘王节中的再生产过程,并试图探索非遗背景下民族文化再生产的意义。西藏民族大学马宁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共享:西藏江孜达玛节的展演式保护探析》一文体现出深度的模式解读,解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孜达玛节通过赛马、养马人和观众的共同驱动,走上通过集体展演进行活态保护的文化空间传承之路,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在场和社会结构的变迁,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和地方性知识的文化集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州市浮山歌节”是广西歌圩文化和民间节庆的典型代表,贺州学院蒲日才和玉林师范学院陈宇的《民间节庆与社区秩序建构——基于贺州市浮山歌节的考察》通过对“贺州市浮山歌节”相关传说与实践仪式的分析,探讨了民间节庆与地方社区的秩序关系,提出了民间节庆对地方社区秩序建构有重要价值和作用,适度的国家在场是保护民间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与策略。四川大学李锦的《凉山彝族火把节整体性保护的路径研究》针对凉山火把节,在整体性保护的框架下从空间、时间和价值观方面探讨了其保护路径。

(二)各民族日常生活

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也承载着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大学的熊迅和李婧在《民间仪式与文化传播的互融——以广西宜州壮人的葬礼为例》中通过对广西宜州壮人葬礼的仪式传播分析来发现传统的仪式观与当今的传播观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发生联系,产生互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的罗忱在《高排苗族“吃鼓”民俗初探》一文中,描述了高排人“吃鼓”的主要过程,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为认识当地苗族村落社会的特征提供了线索。中山大学李铭建、莫诗颖的《以石为生四十年:一个端砚专业村的产业之路》将研究视点聚焦到水口村的日常生产中,水口村端砚产业的潮起潮落折射出现代乡村融入和参与文化产业的契机、心态与外部条件,乡村新的生计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文末表示了对该地端砚产业未来的担忧。乌江作为长江上游较大的支流,两岸各民族积淀并传承着深厚的船夫文化,这些都体现在两岸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长江师范学院彭福荣、吴昊的《记忆与乡愁:乌江船夫文化的人类学解读》分析了乌江船夫文化,指出了其人类学内涵表现在“水木匠”与船只制造、“血盆抓饭”与船工操舟和“水和尚”与水上生活等方面,强调了当下应予以重视、把握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的价值。

(三)民族文学与艺术

拥有悠久历史的各民族在历史的积淀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艺,表现了各民族的精神追求与审美特点,这些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变迁。体现着精湛技艺与独特审美的手工创作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雷文彪在《论审美人类学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与研究——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文化为例》一文中,以审美人类学为指导,考察了广西南丹白裤瑶服饰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分析了白裤瑶服饰艺术外在的结构特征,阐释了白裤瑶服饰艺术内在的丰富的审美意蕴。重庆三峡学院滕新才、南京大学孙颖的《论苗族银饰图案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变迁》一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的图案为研究对象,认为苗族银饰图案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现代苗族银饰图案发生了变迁,内容趋于简化,图案选择青睐花草,成为苗族人民审美价值观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体现。银饰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装饰,而是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查干姗登的《黎族传统制陶工艺的发展与保护》以黎族制陶工艺为个案,探讨了海南黎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可行性策略。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对广西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百色学院刘继辉在《论后申遗时代广西左江花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不仅对这样的影响做了分析,还分析了后申遗时代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并针对这一困境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广东嘉应学院周云水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文化创意——以粤东北客家花灯为例》以粤东北客家花灯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指出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民间社团的力量开展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创意产品。

戏曲、歌谣也是民族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族大学李宜的《探析戏师在藏戏传承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对流行于藏族聚居地的独具特色的藏戏进行探讨,指出戏师是藏戏班的核心人物,对藏戏艺术发展和保护至关重要,并从戏师传授技艺、掌控演出节奏和调控演出气氛等方面来探讨戏师在藏戏艺术传承中的重要地位。黔地傩文化拥有撮泰吉、傩堂戏、端公戏、阳戏、梓潼戏、庆坛、地戏、布依族面具戏等众多形态。贵州民族大学吴电雷的《文化地理视域中的黔地傩文化形态研究》对形态多样的傩文化进行关照,发现黔域每类傩文化形态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独特性的同时又与其他某种类型略有融合,并对黔域傩文化的源流进行研究,发现域外文化源和域内文化源两大主流。绥化学院由婧涵在《〈黑龙江望奎皮影戏的现代传承策略研究〉总结报告》中论述了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皮影艺术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凯里学院杨子奇在《生态民俗学视域下非遗侗戏传承探究》中提到的侗戏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文借鉴生态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当前侗戏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旨在探求延续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并对侗戏传承的主体和客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关侗族非遗的研究论文还有重庆文理学院胡牧的《侗族河歌流传地域及其形成原因》。此文研究的侗族河歌是侗族以歌养心、以歌交友、以歌择偶文化显现的载体,有主要的流传地域,并指出盛行原因与该地域良好的生境、侗族独特的文化认知、侗语的完好保存、独特的婚恋文化、放排这一生计方式有关。汉水上游诞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桄桄”“汉调二黄”两大地方戏曲。陕西理工大学梁中效的《汉水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的地域文化特色探究》对这两个具有浓郁汉水文化特点的戏曲的地域特色及文化源泉进行研究,并对其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议。

四、非遗领域拓展

此次研讨会大大拓展了非遗的研究空间,在文学、史学、教育、艺术领域开展了对非遗的研究,有许多有意义的发现。

(一)非遗与文学

文学中承载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开大学卢盛江的《对中古吟诵与吠陀诵法关系的几点看法》对中国文化的重要现象,也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吟诵展开研究,指出了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吟诵受印度吠陀诵法的影响,并对一些已有论者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吠陀梵语、吠陀三声、古典梵语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文章列举了大量的材料,进行了严密的推理。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的《从中古吟诵看当前传统诗歌活动》也是关于中古吟诵的研究。该文分析了从吟唱到吟诵、吟诵与文学作品的欣赏、诵读与诗文创作、传播和吟诵引起文学变革等问题,认为中古时期的吟诵,其机制与功用不仅仅是诗的“享用”以及传播,而且还涉及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的《宋代应策时文概论》对宋代应策时文进行了概述,对宋代应策时文的发生与兴盛、基本内容和格式及其弊病进行了梳理。这些都把对非遗的研究与文学相联系,从文学中去发现,大大拓展了非遗的研究空间。

(二)非遗与史学

非遗也寄存在历史的演变与发展中。贵州民族大学李昇的《巴渝方志民俗文献整理刍议》梳理了巴渝主要的方志,并发现里面独具特色的民俗,如冠礼、婚礼、丧礼、节序等,巴渝方志民俗文献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既能从中考察民俗演变过程,还能从中找到演变原因。这是直接从史书中发掘文化遗产。陕西理工学院李宜蓬的《从文德之人到文章之徒:中国古代文人观念的演变》一文梳理了文人内涵在古代经历的变化,从文德之人到文章之徒,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对文人的认识从注重德行到强调文章,体现了文章与文人的独立化倾向,但与此相应的是后代文人的品行时常遭人非议,由此发现文人内涵转变的历史轨迹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林移刚的《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指出了清代四川民间信仰与竞技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促成了祠庙、会馆等的大量兴建和兴盛;另一方面,民间信仰以各种形式反作用于清代地方经济,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开发格局也同样是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这是从历史上来考察民间信仰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三峡大学岳小国的《申遗视阈下的“土司学”研究》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视角检视时下我国方兴未艾的“土司学”研究,从学理上剖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申遗为导向来研究土司学,既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又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历史借鉴。

(三)非遗与教育

教育是一个关系国家长久发展的话题,因此对非遗与教育问题的探讨也是有必要的。有关非遗的一些方面、问题一直对教育有着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变化和增强。凯里学院刘礼国、徐烨的《城镇化语境下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一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历史分析法等,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进行研究,发现了鲜明的农耕稻作文化特色,城镇化使其发生了变迁,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辽宁师范大学米晓燕的《国学视域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一文谈到当今民族文化受到广泛重视,大学语文教育也应在国学视域下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和国家对课程建设的要求。此文从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国学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三方面,对国学在大学语文层面的渗透予以理论探索和实践。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郑国岱的《基础教育视域下国学教育的内涵、体系、方法研究》一文指出了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跟不上时代步伐,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国学教育系统,重点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在国学教育上的协同创新。所以,文章在基础教育视域下对国学教育的内涵、体系、方法做了全面考察,以期明确各方国学教育的任务,实现相互间的分工与合作。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方家珏的《广西地方课程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根据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课程建设提供新契机的情况,从政策依据、资源条件和师生诉求等三个主要方面论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资源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可行性。

(四)非遗与艺术

我国很多独具特色的艺术中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张梅、马宾的《论西晋宫廷乐府的价值》提到西晋宫廷乐府是西晋礼乐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着西晋的政治文化,反映了作家的儒学观点,具有政治文化价值;它部分保存了西晋的历史、音乐资料,表现了西晋王朝人民的共性心理,具有社会史料价值;西晋乐府诗的模拟与西晋四言诗的复兴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晋宫廷乐府有关,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宫廷乐府影响着创作之风,这就是西晋宫廷乐府诗的文学认识价值。因此,文章分别论述了西晋宫廷乐府的政治文化价值、史料价值与文学认识价值。广西师范大学杜海军在《石刻文献之历史功用》一文中在研究石刻文献时有别于历来从金石学出发的角度,而从石刻的历史功用出发,加深了学界对石刻文献价值的认识与开发利用。长江师范学院曾超的《墓志题名时间与中国传统文化——以黔江墓志铭为例》发掘了墓志题名这一新的研究点,拓展了非遗研究的空间。研究发现,黔江墓志铭题名时间的表述方式在有意无意地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根源意识、天命观念、天文历法文化、音乐文化、官休文化、别雅文化、术数文化、吉祥文化等。河南大学陈丽丽在《浅谈少林文化的发展及传播》中研究了包涵少林功夫、少林禅学和医学等诸多方面的少林文化,探讨其发展、积淀与全球视域下的立体性跨文化传播以及由此带来的启迪与思考。

图1 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场

图2 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合影

五、结语

2016·非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探讨了非遗研究领域内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的一些理论创见与研究方法可以为以后非遗研究提供方向和典范。其中,许多典型个案的呈现深度挖掘了非遗及民俗资源,拓展了非遗的研究空间。专家、学者们与政府文化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不仅有利于以后非遗研究的展开,而且有利于促进非遗研究成果社会意义的实现。

责任编辑:穆 刚

Review of the Academic Semina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hinese Culture in 2016

WU Meijie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Beibei Chongqing 400715,China)

From the fourteenth October to sixteenth October in the year 2016,the academic semina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hinese culture was held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rticipated in the seminar,and a fantastic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ion had been held.The various problems abou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d been discussed profoundly,displaying many typical individual cas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hich promoted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extended the research field.The scholars,experts and culture bureau of the government had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leading to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study.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Chinese culture;review of seminar;folk culture;national custom

G122

A

1673-8004(2017)01-0027-07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1.005

2016-11-10

伍美洁(1992— ),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