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沃夏克《茨冈歌曲》中钢琴伴奏的民族化特色研究

2017-02-27张彦妮

内蒙古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德沃夏克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张彦妮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 北京 100101)

一、套曲概述

19世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9.8-1904.5.1)被认为是杰出的民族主义风格的作曲家。他继承发扬了斯美塔那的音乐传统,进一步将捷克波西米亚风格成功与西方浪漫主义风格相融合,在歌剧、交响乐方面引领出新风尚,也使这位来自于布拉格的作曲家成为当时欧洲最为杰出的艺术家,因此也受邀赴美国担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

纵观德沃夏克的创作,除了歌剧、交响乐等大型体裁之外,作曲家也尤为钟爱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是19世纪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音乐体裁。德沃夏克的艺术歌曲既延续了德奥艺术歌曲的严谨艺术的传统,也注入了很多新鲜的元素,尤其突出了捷克波西米亚风格以及斯拉夫民族特色。自1865年,德沃夏克创作第一部歌曲集《柏树林》开始,艺术歌曲创作持续到晚年,声乐套曲及歌曲集超过了30部。歌词来自于捷克或者东欧诗人的诗词,音乐多展现斯拉夫民族的音乐风格。因此,艺术歌曲成为德沃夏克最为“民族化”的音乐体裁。

1880年,德沃夏克创作了《茨冈歌曲》(Cigánskémelodie,B.104,Op.55,因为翻译不同,也称吉普赛歌曲集),这套歌集中包括了七首歌,歌词选自波西米亚抒情诗人阿道尔夫·海杜克(Adolf-Heyduk,1835.6.6–1923.2.6)的诗,内容也得益于大量的民间素材,且充分表达出夸张的情感,标志着德沃夏克歌曲创作的成熟。套曲中第四首《母亲教我的歌》(AlsdiealteMutter)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唱名作。1880年前后,在捷克取得成功的德沃夏克,有意识逐步融入德奥为主的欧洲艺术圈中,通过参加一系列的作曲比赛,德沃夏克逐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尤其是维也纳著名的波西米亚音乐评论家汉斯 立 克 (EduardHanslick,1825.9.11-1904.8.6)的 关注。德沃夏克受到德奥艺术界关注,也在于其突出的波西米亚乃至斯拉夫音乐的风格。《茨冈歌曲》也正是典型德沃夏克艺术风格的体现。歌曲集虽然选用德文歌词,但并没有影响音乐的茨冈风格,尤其突出了茨冈等东欧舞蹈音乐特点,而歌曲的钢琴伴奏对于这些风格的表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部经典歌集的音乐分析,尤其探寻其中钢琴伴奏部分所展现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探讨作曲家是如何在艺术歌曲中运用民族元素。

二、茨冈人及其音乐

茨冈人,有着多重的称呼,在茨冈语中被称为罗姆人(Rom,“男人”之意),在英文中称为吉普赛人(gypsies,gipsie),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上的一个民族。由于其族习惯流浪的生活,因此在欧洲广泛分布。茨冈人居无定所,以漂泊为主,如此命运反而造就了茨冈人乐观、放荡不羁的性格。由于茨冈人流浪的生活方式,其音乐也融入到不同国度的民间音乐中,如茨冈音乐风格也渗透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的民间音乐之中。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也曾声称:“所有的匈牙利音乐家都是茨冈人,所有匈牙利音乐都是简易的茨冈音乐。”茨冈音乐在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地也是具备同样的影响力。19世纪以来,随着民族主义音乐的勃兴,茨冈音乐成为欧洲音乐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艺术音乐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作为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受到了茨冈人生活的感染,创作的七首歌曲,尤其突出了茨冈人的歌唱与舞蹈的特点。通过或纵情或忧伤的歌曲,作曲家展示茨冈人无拘无束、热情奔放的生活。套曲第七首歌曲《给雄鹰黄金的笼子》,带有强烈的寓意:即使是金色的笼子也无法换取雄鹰追求的自由翱翔,这也正好反映了茨冈人的人生哲学。

三、钢琴伴奏特点

钢琴伴奏部分是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9世纪以来,伴随着钢琴艺术的长足发展,艺术歌曲中钢琴部分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承担了很多艺术表达的功能。舒伯特、舒曼等艺术歌曲大师更是将钢琴作为歌曲内容的重要表现方式。德沃夏克在继承德奥艺术歌曲的基础上,不仅关注钢琴伴奏部分的艺术质量和品位,也尝试用钢琴表现茨冈音乐。作曲家抓住了茨冈音乐的某些特点,包括使用茨冈音阶以及模拟茨冈乐器等。

1.模仿辛巴龙琴

套曲第一首歌曲《我的爱情歌声在黄昏中荡漾》在前奏部分就展示了特别的音响效果。前奏(第1-5小节)使用左手采用分解和弦配以右手的双音六连音演奏。(见谱例1)

谱例1:德沃夏克《我的爱情歌声在黄昏中荡漾》第1-4小节

伴奏中快速的双音,分组下行,如同阵阵吹打在面颊的狂风,力度从ff到pp迅速减弱,音乐情绪也从激动狂躁逐步平息。强烈的音乐效果构架出一幅动态的画面,再现了野外狂风大作的景象。在前奏末尾音乐走向缓和,为歌唱进入做好铺垫。辽阔的大草原阵风吹拂,迎接着“茨冈人”孤独的吟唱。歌曲在前奏部分已经抓住了听众,我们还应该关注前奏部分出现的快速的双音六连音,并非是钢琴典型的织体,却很容易让人想到在东欧普遍流行的民族乐曲——辛巴龙(Cimbalom)。辛巴龙是流行于东欧尤其是匈牙利的重要民族乐器,这一乐器进入中国后逐步发展成扬琴。由于东欧聚集了大量的茨冈人,因此辛巴龙也成为吉普赛歌舞重要的伴奏乐器,其独特的音色、织体也成为了茨冈人的音乐符号。

辛巴龙琴使用木槌击弦发音,槌头包裹材质可以根据作品需要进行选择,独特的演奏方式使得其呈现出点状单音的特色。辛巴龙琴的旋律常用双槌轮奏的方式演奏,这一方式也能够演奏出轮奏音程。上例中,前奏快速的六连音便是模仿辛巴龙琴双音轮奏的演奏特色。在右手轮奏的同时,左手弹奏出了上行分解和弦(琶音),这也是辛巴龙琴的典型伴奏方式。由于辛巴龙琴两个木槌敲击的演奏方式,其伴奏音型以分解和弦为主。虽然辛巴龙琴后来也引入了止音踏板,但德沃夏克还是突出了辛巴龙琴分解和弦共鸣的音效效果,如分解和弦每个音单独进入,奏响之后音符保持,如此形成延音效果模仿辛巴龙琴止音弱的特点。钢琴模仿辛巴龙琴伴奏的音效,展现出茨冈族人到处流浪、风餐露宿、豪放不羁的民俗题材,寄托了对自由的向往。类似的轮奏音型与分解和弦的结合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五首《来呦,来跳舞吧!》(ReingestimmtdieSaiten!)的钢琴伴奏部分(见下谱例),连续重复的轮音与琶音音型组合是对于茨冈音乐最好的模仿。

德沃夏克:《来呦,来跳舞吧!》第31小节—34小节

在第七首《给雄鹰黄金的笼子》,钢琴部分再次使用了快速的轮音,配合左手下行的音阶,也是辛巴龙琴常演奏半音下行旋律。

2.小提琴、风笛、铃

茨冈人时常边歌边舞,在这过程中必然带有乐器伴奏,小提琴和风笛不可或缺。在茨冈民间音乐中,规律的舞蹈节奏配合即兴的小提琴旋律。茨冈风笛的用途也很多样,既可以作为伴奏乐器支持歌唱旋律,也经常类似小提琴演奏即兴的旋律。套曲中《给雄鹰黄金的笼子》的钢琴前奏,相同的音型重复多次,表现出舞蹈的循环节奏,也展示了小提琴或风笛的旋律。传统的茨冈乐手在即兴演奏过程中,时常在旋律中展示独特的休止,造成了旋律中以外的停歇。突然的短促停顿带来一种戏剧化的效果。旋律有时候能够展现多样的节奏变体,或者提前或者拖后,这就展示出茨冈器乐音乐的风格。

铃铛也是茨冈人音乐中重要的色彩乐器。其最初是牧羊人驱赶动物的用具,在一些宗教仪式中也有使用。茨冈传统音乐中,铃声丰富了音效,常常伴随着舞蹈。套曲第二首《哎,唱吧,我的三角铃》直接以三角铃为对象,通过茨冈歌手与乐器的互动,展现忧伤的气息。在下例曲谱中,左手均匀的律动模仿节拍规律的舞蹈脚步,而右手则奏出模拟铃声的装饰音。茨冈乐手一般不会简单地演奏一个长音,而是会加入大量装饰音进行修饰。这种带有即兴风格的装饰是茨冈乐手水平的重要体现。德沃夏克这首作品中通过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的使用,装饰丰富了旋律,保持了茨冈音乐的风格。

谱例:德沃夏克《哎,唱吧,我的三角铃》第13小节—20小节

套曲第三首《森林四周多么宁静》的钢琴尾奏,通过带有装饰音的旋律,模拟了风铃的声音,轻轻碰响的铃声,进一步映衬出森林的安静。

套曲中最著名的《母亲教我的歌》也展现了带有铃声的温馨场景。钢琴部分,左手部分以6/8拍模拟摇篮的节拍,右手则通过装饰音模仿铃声。这是置于摇篮之上的铃铛,作曲家通过声音唤起了儿时的回忆,歌颂母爱之情。

谱例: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第1小节—12小节

3.茨冈音阶

茨冈音阶有多种形式,其结合了东欧不同国家的民族音乐特性,较为突出的是匈牙利茨冈音阶或乌克兰茨冈音阶等。以茨冈小调音阶为例,其也被称为匈牙利小调音阶,基于和声小调,升高第四级音,尤其突出了其中两个增音程。(如下谱例所示)

《我的爱情歌声在黄昏中荡漾》歌曲为复三部结构,A部为g小调,中部B为G大调,大小调交替展现了歌曲的有忧伤也有欢笑,也从调性布局方面符合了茨冈音乐的习惯。茨冈音乐中常将情绪、速度对比明显的段落交替并置。作品开始以明确主和弦确立调式调性为d小调,其中尤为突出的升四级音与降三级音之间,降六级与七级之间的增二度。

《茨冈歌手宽大的衣裳》中独特的伴奏,展现出吉普赛音阶。d小调中降e(弗利吉亚调式)和升f(大小调交替)的使用。《给雄鹰黄金的笼子》钢琴前奏部分,以主和弦与升三音主和弦(皮卡迪三度)交替出现,形成了大小调交替。(见下谱例)

谱例:德沃夏克:《给雄鹰黄金的笼子》第1小节—3小节

C小调:D7#3tD7#3tD7t

大小调交替现象在斯拉夫民族音乐中很常见,如德沃夏克创作的《斯拉夫舞曲》(SlavonicDances,Op.46,No.8)第1小节到第8小节的情况。

4.舞蹈节拍

载歌载舞是茨冈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穿着艳丽的茨冈女性,跳着热情奔放的舞蹈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茨冈舞蹈中切分节奏很多,经常打破节拍强弱规律,出现一些突强。第四首《母亲教我的歌》中使用了6/8的节拍并且带有切分的节奏型,配合2/4的歌唱旋律,使得平稳的摇篮曲旋律赋予了舞动感,形成了摇曳的特点,如同在茨冈歌舞旁,母亲摇着孩童的摇篮深情地歌唱。

茨冈舞蹈以及斯拉夫民族的舞蹈,普遍存在逐步加速的特点。匈牙利舞蹈中就包括两部分,较缓慢的部分(lassans),快速热烈的部分(czardas)。曲中《来呦,来跳舞吧!》的尾奏部分,钢琴迫不及待地奏出独特的音型,虽然作曲家没有标记出来,但有经验的演奏家都会在此加速,使得整首歌曲在结尾达到最高潮。

结语

《茨冈舞曲》作为德沃夏克艺术歌曲走向成熟的作品,在艺术质量上继承了德奥的歌唱与钢琴传统,并且非常明确地带入了茨冈音乐风格。德沃夏克通过钢琴,模仿辛巴龙琴、茨冈提琴、茨冈风笛、三角铃等乐器,音乐中频繁使用茨冈音阶和舞蹈节奏,使得其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在19世纪达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有时候在歌曲中担当更为重要的部分,歌曲中描述的很多意象都由钢琴部分来表现,如动态的摇篮、荒野的狂风等。因此,演奏者与歌唱者应该更为清晰地明确其中的意义,准确地将情感表现出来。

[1]德沃夏克.茨冈歌曲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套曲,由樊草译词、杜声配歌,1958年.

[2] AlecRobertson.Dvorak'sSongs.Music&Letters,Vol.24,No.2(Apr.,1943),pp.82-89.

[3] IrénKertészWilkinson“Gypsymusic”In: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 ed.StanleySadie;2nd.NewYorkandLondon:Machmillan,2001.

[4]A.T.Sinclair.GypsyandOrientalMusic.Source:The-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Vol.20,No.76(Jan.-Mar.,1907),pp.16-32

[5] BálintSárosi,IrénKertészWilkinson.“Hungarian folkmusic”In: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ed.StanleySadie;2nd.NewY-orkandLondon:Machmillan,2001.

[6]A.T.Sinclair.GypsyandOrientalMusic.Source:The-JournalofAmericanFolklore,Vol.20,No.76(Jan.-Mar.,1907),pp.16-32.

猜你喜欢

德沃夏克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德沃夏克:胸怀爱国热忱的作曲家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浅析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第二乐章
谈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风格与技巧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