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九例
2017-02-27孙光彭勃梁贤文王定茂
孙光,彭勃,梁贤文,王定茂
(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胃肠外科,海南海口570208)
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九例
孙光,彭勃,梁贤文,王定茂
(海口市人民医院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胃肠外科,海南海口570208)
目的探讨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腹腔镜根治术的治疗方式,提升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根治手术的9例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患者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采取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次全切除根治术,同时辅以回肠J形袋与直肠端端吻合术,术后患者随访12~60个月,调查患者的生存状况。结果手术过程及术后,8例患者均表现良好,无肠瘘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且术后痊愈出院;1例患者出现切口下肌肉层广泛积液,予以换药及切口引流等治疗,痊愈出院;术后患者出院时间最短者7 d,最长者20 d,平均10.4 d;术后随访中,7例患者随访5年均未发生复发,1例患者术后3年发生肝转移治疗无效死亡,1例患者在术后1年发生肝、肺转移未予以治疗而死亡。结论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次全切除根治术联合“J”型回肠袋与直肠端端吻合术在治疗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较快,总体预后较好,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较高。
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结肠次全切除术;预后
随着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广泛开展,其远期根治效果已经获得广泛认同,而腹腔镜下辅助对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的微创治疗研究及报道较少。现针对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的腹腔镜辅助下大肠癌根治术治疗方式进行讨论,提高临床对其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本文选取于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9例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等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的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提供参考和经验,现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9例大肠多发癌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30~79岁,中位年龄59.5岁。诊断标准:有两个以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癌肿;癌肿患者确诊时间在同时或者6个月以内;癌灶间有明显的正常肠壁相隔5 cm以上;每个癌灶均为浸润癌;排除黏膜下转移、散播以及复发等可能性;排除家族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腺瘤病患者中多发性癌。经诊断9例患者确诊为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其中7例为双发性大肠癌,共有14个病灶,其他2例为三原发性大肠癌,共6个病灶,9例患者有20个病灶。病灶发生部位:位于直肠2个,升结肠11个,横结肠3个,降结肠4个。病理类型:腺癌+黏液腺癌1例,腺癌+腺癌6例,腺癌+腺瘤恶变2例,其中伴发结肠多发腺瘤性息肉者2例。
1.2 方法9例患者采取腹腔镜辅助行结肠次全切除根治术治疗。手术方法:术前采取全麻,患者取仰卧及改良截石位,在患者脐部的下方及腹部的左上和右下方分别放入10 mm Trocar,左下和右上腹放入5 mm Trocar,将腹腔镜置于腹脐部的下方位置,对大肠癌变部位进行探查并彻底根治切除,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大肠癌根治全部操作后,采用腹部正中切口,取出标本;并对2例术中诊断不清者行术中肠镜检查;切除范围为癌肿远端边缘3~8 cm至距回盲部约15 cm回肠,同时辅以回肠“J”型袋与直肠端端吻合术,盆腔放置腹腔双套管引流,并保证吻合口血运良好、无张力。术中用温蒸馏水反复冲洗腹腔,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反应以及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12~60个月,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追踪。
2 结果
手术过程及术后,8例患者均表现良好,无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且术后痊愈出院;1例患者术后切口出现肌肉层广泛感染,予以切口换药及引流等治疗,痊愈出院。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7~20 d,平均10.4 d。在术后12~60个月的随访中,7例患者随访5年均无复发,1例患者术后3年发生肝转移治疗无效死亡,1例患者在术后1年由于发生肝、肺转移未进行治疗而死亡。
3 讨论
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是指在大肠发生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原发癌,它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异时发生,且证实与大肠多发腺瘤及息肉等良性疾病密切相关。对于肿瘤相距较远的结肠多原发癌或者伴多发散在腺瘤的同时同源多发大肠癌患者,可考虑行结肠次全切除根治术或结肠全切除根治术[1]。腹腔镜辅助手术在较小切口中进行,创伤较小,对腹腔脏器影响小,尤其是该手术可以在微创条件下一次切除多原发肿瘤,且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加快,可大大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近年来同时同源多发性大肠癌的文献和报道在不断增加,据国内资料统计,该疾病发生的概率为2.1%~10.5%,而在国外文献中的报道数据为5.0%~10.5%,两个数据相仿[2]。同时同源性大肠多发癌在临床中比较少见,本组患者为2010-2016年检出的9例大肠多发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的大肠癌患者的1.8%。目前,临床中对同时同源性大肠多发癌的腹腔镜手术治疗这方面有关的研究还不多,文献报道也比较有限,医生对其认识不够充分,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这为疾病的诊治带来了困难[3],必要时行术中肠镜检查,以免遗漏。同时同源多发性大肠癌可以发生在大肠的任何部分,其中以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为主,直肠也时有发生[4]。目前临床中治疗大肠癌唯一根治性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切除,但是这类手术的创伤比较大,在之前的报道中手术死亡率高达10%[5-6]。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根治术联合回肠“J”型袋与直肠端端吻合术进行治疗,借助于吻合器比较方便实现直肠和小肠的吻合,且小肠长,距离易调整,吻合口无张力,可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和肠梗阻的发生[7]。本次研究中,笔者对9例患者均采取腹腔镜辅助下结肠次全切除根治术,同时辅以回肠“J”型袋与直肠端端吻合术,在手术过程及术后,8例患者均表现好,无肠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且术后恢复快,1例切口感染,经过治疗完全好转出院。这说明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根治术联合回肠“J”型袋与直肠端端吻合术在治疗大肠多发癌中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7~20 d,平均10.4 d,说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在术后12~60个月的随访中,14例患者随访60个月均无复发,7例患者随访60个月均无复发,术后随访36个月1例患者发生肝转移治疗无效死亡,术后随访12个月1例患者由于发生肝、肺转移未予以治疗而死亡。说明通过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根治术联合回肠“J”型袋与直肠小肠端端吻合术治疗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患者可提高其生存和生活质量,让患者受益,缩短住院时间,符合目前医疗改革方向,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根治术联合回肠“J”型袋和直肠端端吻合术治疗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具有以下优势:(1)腹腔镜手术有利于探查结肠其他部位肿瘤,且术中配合肠镜,在创伤小的情况下能发现大肠其他癌肿,以免遗漏,尤其对于术前肠镜无法通过癌肿不能看到近端肠管情况时,术中要更加仔细探查明确诊断;(2)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已操作成熟,淋巴结清扫可到位,且创伤小,对机体腹腔脏器影响小,恢复快;(3)小肠与直肠行吻合术,术后大便成型及控便能力较差,但吻合口基本无张力,且小肠血运好,可用正常小肠肠管较多,尚未发现肠瘘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少;(4)腹腔镜操作术熟练方便,基本上可以在全腹腔镜下行结肠癌根治术及肠管间吻合,恢复快。笔者认为对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的手术治疗并无固定模式,以无瘤及肿瘤根治原则为基础,需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间距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等决定手术。
综上所述,虽然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在临床上很少见,临床上主要依靠CT、MRI、肠镜等检查手段,尽量避免术前的漏诊和误诊,术中也应反复检查,避免遗漏大肠其他癌肿及转移。因此,关键是要重视对同时同源大肠多发癌的术前诊断,争取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采用腹腔镜辅助结肠次全切除根治术联合回肠“J”型袋和直肠端端吻合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并做好积极的追踪随诊,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由于该病在海南很少见,实践中临床资料较少,长期肿瘤学疗效需进一步证实。
[1]Bardakcioglu O,Ahemd S.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to-tal abdominal colectomy with ileorectal anastomosis for synchronous colon caner[J].Tech Coloproctol,2010,14(3):257-261.
[2]董米连,戴岳楚,王先福,等.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临床病理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1):58-60.
[3]王佑权,刘国文.合并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大肠癌术中肠镜的使用[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6):632-635.
[4]韩杰,孙云,吕炳蓉,等.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外科治疗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23):3610-3611.
[5]艾辉,杨惠云.经电子结肠镜高频电凝分段多次摘除大肠多发息肉21例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7051.
[6]董米连,虞哲科,王先福,等.大肠癌患者大肠腺瘤的发病、分布及其与癌的位置关系[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2):69-70.
[7]Ianneli A,Piche T,Dainese R,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subtotal colectomy with cecorectal anastomosis for isolated colonic inertia[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18):2590-2595.
R735.3+4
B
1003—6350(2017)17—2883—02
2017-04-20)
10.3969/j.issn.1003-6350.2017.17.042
孙光。E-mail:sunguang197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