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干预研究
2017-02-27曾铁英
代 玲,曾铁英
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干预研究
代 玲,曾铁英
介绍了孤独的概念,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文化程度、日常生活事件等社会人口学及社会支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4个方面阐述了影响老年人发生孤独感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干预措施,为提高老年群体晚年生命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借鉴。
孤独感;老年人;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我国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2 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下降,慢性病患病率和残障率增高,失去家人、朋友的可能性增大。健康状况的恶化和社会交往的减少导致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缺乏,使老年人容易出现孤独感[2]。有研究显示:孤独感与老年人抑郁[3]、认知损害[4]、高血压[5]等密切相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老年人死亡[6]。老年人孤独感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相关因素,提出对策,以期为缓解老年人孤独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1 孤独的概念
“孤独”最先起源于医学,用以表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沟通障碍和情感表达障碍。后来孤独概念被引用到社会心理学,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1973年Weiss[7]提出:孤独感是个体感觉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并且现实中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与自己所期望的交往水平存在差距,从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体验。他根据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将孤独分为情感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两个维度。他认为情感性孤独是来自于对于另一个人的亲密依恋的缺失,从而引发空虚和焦虑的感觉;而社会性孤独来自于与拥有共同爱好和活动的朋友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缺失,从而导致边缘化、无聊和无目的性等感觉。此后,又有外国学者提出:当个体期望的社交关系模式与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存在差距时就会产生孤独感[8]。也有学者认为:孤独感是个体感知自己与他人处于社交隔离状态或接触不良从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感受[9]。但大部分外国学者对于孤独感的阐释基本上都在Weiss对孤独感定义的大框架下。我国学者对孤独感的研究也颇多,1989年朱智贤[10]提出:孤独感是人处于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情景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多年后,白雪苹[11]提出:孤独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没有得到想要的、满意的关系体验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和情绪上的心理反应。他将老年人孤独感分为存在性孤独感、归属性孤独感、情感性孤独感和社交性孤独感4个维度。他认为存在性孤独感是老年人对在这一特定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状况适应不良,对社会生活内容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不足所致的情绪体验;归属性孤独感是由缺乏所处环境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引起的体验;情感性孤独感是缺少与伴侣、家人、亲戚等关系的或与其关系不亲密而产生的体验;社交性孤独感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因为社交能力不足、社交水平低下等引起的体验。白雪苹[11]对孤独感的维度划分是目前国内研究中较为完整、科学的,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老年人孤独感。综上可知,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孤独感的理解不同,但大致都认同孤独感是个体感知到社会关系没有达到期望值而产生的情感上一种不愉快的体验。
2 影响因素
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社会人口学、社会支持、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2.1 社会人口学因素
2.1.1 性别因素 性别不是影响孤独感的独立因素,它一般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有些研究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寿命更长,更有可能经历社会交往中的丧失如守寡;女性的情感内心更加敏感、脆弱,女性之间容易变成朋友也容易因为小事而闹矛盾,相比之下,男性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更加稳定,且女性会为了寻求同情与理解更容易对外诉说自己的情绪,如孤独感[12]。
2.1.2 年龄因素 孤独感并非是老年人的特有体验,而是所有年龄段的人类都会体验的一个情绪。有研究者证明:孤独感的最高峰期是在青春期,低龄老年人的孤独感并不强烈,但是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的孤独感会越来越重,大于80岁的老年人中有40%~50%主诉经常感觉到孤独[13]。这是因为老龄弱化了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亲人和朋友的逐渐逝去让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对象与需求减少,老年人对家庭、社会贡献的力量也减少,不能正视老龄化、无法很好地进行社会融合者就会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感到厌恶,对自己的社会价值产生怀疑。
2.1.3 婚姻状况 大部分研究表明:未婚老人、离异老人、丧偶老人比已婚老人更孤独,其中丧偶老人孤独感最重[14-15]。因为到了生命晚期,老年人最重要的依恋对象是伴侣,失去了配偶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的支持,老年人的情感和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感到无助与孤独[2]。但当已婚老人的情感生活不协调、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也会出现孤独感,如得不到配偶的情感支持、夫妻间交流少或存在矛盾、夫妻间性生活不和谐等。另外,再婚老年女性比再婚老年男性更容易感觉孤独,可能是因为再婚会给女性带来一系列困扰身心的问题(比如难以被重组家庭的孩子所接受与认可,也难以与以前的子女保持密切联系)[16]。
2.1.4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比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孤独感重[17]。有钱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有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安全保障。有养老金或退休金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强[18],独立的资金来源能让老年人自由地安排开支,不用依靠儿女就能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且他们一般都有医疗保险,也不用担心生病难以就医;而收入较低、医疗无保障的老年人因为贫穷,生活更加艰辛、看病更加困难,会感觉被社会所抛弃。有研究表明,养老院中月收入低的老年人孤独感很重,过低的收入使老年人不能独立支付老人院的服务费用或者获得较好的居住环境和服务,会使他们沮丧失落,与高收入的同伴相比他们会感到自卑、被孤立,体会不到养老院的安全感与归属感[12]。
2.1.5 文化程度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孤独感越低[17]。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学识越高、见识越多的老年人对出现的问题会有较科学全面的认识,能够更加坦然、理性地面对生活应激事件,做出合适的反应,能更快地融入新环境、适应新角色,避免孤独感的加重;另外,他们会采取更多积极的活动如读书、看报等来丰富内心世界从而减轻孤独感[19];且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收入水平也越高。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对于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矛盾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在遭遇生活事件时也较少向人倾诉、寻求帮助,认知上的差异会导致他们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责备自己等,从而会更加孤独[20]。
2.1.6 日常生活事件 有研究表明:接触越多消极事件,老年人的孤独感越重;接触积极事件有助于缓解老年人负面情绪[21]。这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人的心境,消极事件会冲击人的心理韧性,降低原有归属机构提供的安全感,如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单调,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发生变化,失去了原有事业带给他的价值感,无法适应这一角色转变的老年人就会极容易出现孤独情绪[22];经历丧偶的老年人,失去了最亲密的伴侣和朋友,生活和情感都失去了依靠,没有了原有家的安全感,就会感觉空虚[15]。
2.2 社会支持
2.2.1 居住方式 有研究表明:与配偶一起居住的老年人比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孤独感低,与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比与亲属一起居住或独自居住的老年人孤独感低,独居老年人孤独感最重[23]。这是因为,伴侣比子女、亲人提供的社会支持更多,更能满足晚年生活中的社交需求,形成稳定的归属感;而独居的老年人没有家人提供的固定的社会支持,很容易出现孤独感[2]。因为远离家人和朋友,居住在养老院的老年人比住在自己家里的老年人更为孤独[24];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比居住在城市里的老年人更常体验到孤独感,居住在小城市的老年人比居住在大城市的老年人更常体验到孤独感。因为在农村和小城市,很多年轻人奔往大城市去寻找更好的工作,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老年人经常会被遗留在农村和小城市,会缺失更多的社会联系,导致更多的孤独感[2]。
2.2.2 社交质量 社交网络是指个体与家人、朋友和邻居互相交流所组成的网络圈,其质量(如对关系的满意度或者感知的社会认可)比其大小(如社会接触的次数或朋友的数量)对孤独的影响更大。一个人也许拥有很多家人、朋友,但是真正关心自己的家人很少,能分享心事的朋友很少,能互相帮助的邻居也有限,个体从社交网络中获得社会支持低,从而导致孤独感的发生[2]。国外有研究者研究老年人最容易遭受到孤独的网络类型,表明私人限制型网络结构最小,社交质量最差,属于这种网络类型的老年人孤独感最重,生命质量最差[25]。
2.3 生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孤独感较高[26],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指数越低的老年人孤独感越重[17]。因为疾病在给老年人带来疼痛感的同时,也限制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生活都需要他人帮助的老年人自尊心低下,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
2.4 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有抑郁、焦虑、认知缺陷等心理健康欠佳的老年人孤独感较重[3,27]。这些老年人情绪不稳定,对生活中出现的应激事件会赋以歪曲、不正确、消极的认识,他们对周围人的信任度下降,更容易紧张、激惹导致社交不良,增加孤独感。
3 干预措施
3.1 关注重点人群 丧偶/无偶、独居、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低的高龄老人是孤独的脆弱人群,对于这些人群要加强人文关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11]。如对丧偶或独居的老年人鼓励子女和志愿者定期拜访老人,与老人一起进餐、看电视等,多陪伴老年人,倾听他们的心声;对为愿意发挥余热的退休老年人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如协助维护社区卫生、秩序等,提升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帮助缺乏爱好的老年人培养积极兴趣;为对疾病控制管理不良的老年人分享成功经验,增加老人战胜疾病的信心[28];鼓励志愿者为受教育水平低的老年人读书、念报等,普及健康知识,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等。
3.2 增加社会支持 国家应完善老年人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多培养老年护理方面的医疗力量,定期为老年人做免费健康体检,简化老人就诊、住院流程,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加保障;社区、养老机构进一步增加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建立老年人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服务,便利老年人的生活[29];鼓励志愿者定期上门为老人提供生活帮助,教会老年人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促进老年人与时俱进的同时可以与子女、亲戚等进行视频聊天,以解决老年人的思念之情,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30]。
3.3 促进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降低慢性病和残障的发生率,还可以培养老年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可以加强老年人的人际交往,减轻孤独感[31]。社区和养老机构可以设置更多更丰富的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应指导老年人正确进行强度适宜的运动,如太极拳、老年舞、健步走等,同时指导老年人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避免损伤的措施,促进健康老龄化。
3.4 认知行为干预 通过教育、指导、心理干预和行为矫正改变个体不正确认知,消除负性情绪。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衰老和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锻炼方式,强化无病防治、有病就医的心理知识;同时帮助老年人认识自己现实社交水平和期望社交水平的关系,调整二者的水平来缓解孤独感;指导老年人正视自己的孤独体验,鼓励他们述说心中的烦恼,教会他们控制、改善不良心境的方法,促进老人心理健康[32]。
3.5 采用替代疗法 在老年人孤独研究领域中,一些替代治疗方法已取得较好的疗效。动物辅助疗法是一种通过老年人与动物的接触,增强他们与外界的互动,改善内心的空虚、无聊情绪,缓解孤独感的方法,养宠物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尤其是女性老年人[30,33];园艺疗法,即利用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等活动,从老年人心理、 身体等方面进行调整的一种有效方法,鼓励老年人种植盆栽,并细心呵护其成长,能很好改善出门少、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孤独感[30,34];音乐疗法,即利用音乐或音乐元素,包括声音、节奏、旋律、和声,在专业音乐治疗师的指导下,帮助老年人表达情绪、沟通以及进行学习和运动。有研究证明:音乐治疗技术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35]。回忆疗法是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指导参与者回顾过去发生的事件、情感和想法,来帮助他们增加幸福感、提升生活质量和更好地适应现在环境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对人生历程的回顾,老年人能从积极事件(如细心呵护儿女成长、帮助朋友渡过难关、为单位创下业绩等)中增加自我尊严,获得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找到未来的希望[36]。
总之,目前对于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多偏向于社会心理学和认知方面,对于临床医学和治疗的研究较少,而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前景较好,只有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老年人孤独感及相关影响问题,探索出更专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改善老年人孤独状况,提高老年人晚年生命质量。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6:1.
[2] Cohen-Mansfield J,Hazan H,Lerman Y,etal.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loneliness in older-adults:a review of quantitative results informed by qualitative insights[J].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2016,28(4):557-576.
[3] 胡慧秀.养老院老年人孤独、抑郁状况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33-1036.
[4] Tzang RF,Yang AC,Yeh HL,etal.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with specific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non-demented elderly males[J].Med Sci Monit,2015,21:100-104.
[5] 屈金莲.农村老年人的孤独感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3):96-97.
[6] Luo Y,Hawkley LC,Waite LJ,etal.Loneliness,health,and mortality in old age: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12,74(6):907-914.
[7] Weiss RS.Loneliness: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M].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1973:1.
[8] Peplau L,Perlman D.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M]//Peplau L,Perlman D.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 and therapy.New York: Jones Wiley and Sons,1982:1-18.
[9] de Jong-Gierveld J.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model of lonel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3(1):119-128.
[10]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
[11] 白雪苹.安养机构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团体干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8:171.
[12] 张倩倩,张青,陈秋杏,等.老人院老年人孤独感与依恋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8C):2960-2963.
[13] Dykstra E.Older adult loneliness:myths and reali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Aging,2009, 6(1):91-100.
[14] Utz RL,Swenson KL,Caserta M,etal.Feeling lonely versus being alone: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 recently bereaved persons[J].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2014,69(1):85-94.
[15] 陈华峰,陈华帅.婚姻状态对老年负性情绪影响的队列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2):104-110.
[16] Gierveld JDJ,Groenou MBV,Hoogendoorn AW,etal.Quality of marriages in later life and emotional and social loneliness[J].Journals of Gerontology,2009,64(4):497-506.
[17] Emerson KG,Jayawardhana J.Risk factors for loneliness in elderly adul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16,64(4):886-887.
[18] 王黎,寸待丽,谢红.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4):237-239.
[19] 郭娓娓.城市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9):1358-1359.
[20] 张文艳.老年人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22-324.
[21] Russell A,Bergeman CS,Scott SB.Daily social exchanges and affect in middle and later adulthood:the impact of loneliness and 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012,74(4):299-329.
[22] 李伟,孙静.离退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6):1898-1901.
[23] Hazer O,Boylu AA.The examination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of the elderly[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0,9(1):2083-2089.
[24] Prietoflores ME,Forjaz MJ,Fernandezmayoralas G,et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neliness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2011,23(1):177-194.
[25] Burholt V,Dobbs C.A support network typology for application in older populations with a preponderance of multigenerational households[J].Ageing and Society,2014,34(7):1142-1169.
[26] 高茵茵,王东博,闵霞,等.中老年人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6):503-505.
[27] 杨静,严祥,秦湘鑫.老年住院病人孤独及其与抑郁、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3):172-176.
[28] 周晓丽.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孤独感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2):247-248.
[29] 沈婉婉,鲍勇.养老机构老人护理服务需求分析与政策建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5(4):581-584.
[30] Cohen-Mansfield J,Perach R.Interventions for alleviating loneliness among older persons:a critical review[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2015,29(3):109-125.
[31] 蔡继云,王晶.体育生活方式对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5,17(4):84-85.
[32] 王秘,周郁秋,王丽娜,等.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3):107-110.
[33] Stanley IH,Conwell Y,Bowen C,etal.Pet ownership may attenuate loneliness among older adult primary care patients who live alone[J].Aging and Mental Health,2014,18(3):394-399.
[34] 杜菲.园艺疗法的发展[J].职业与健康,2014,30(6):846-848.
[35] 郭玉.音乐治疗的方法对改善老年人孤独抑郁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38.
[36] Elias SMS,Neville C,Scott T.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reminiscence therapy for loneliness,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in long-term care:a systematic review[J].Geriatric Nursing,2015,36(5):372-380.
(本文编辑范秋霞)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lated intervention of loneliness of the elderly
Dai Ling,Zeng Tieying
(Affiliated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430030 China)
It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loneliness,expounde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of the elderly from 4 aspects including social demography(social gender,age,marital status,income,educational level,daily life events) and social support,physic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And it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interventions,so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old age and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loneliness;old people;social support;influencing factors;intervention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573097。
代玲,护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铁英(通讯作者)单位: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R473.59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7.02.004
1009-6493(2017)02-0138-04
2016-07-20;
2016-12-20)
引用信息 代玲,曾铁英.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7,31(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