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017-02-26王新瑶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逐渐成为消费者旅游出行的一大选择。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实际情况是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这里,将温州地区古法手工制作的纱面作为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典型例子,从而为温州地区其他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经验。
关键词:温州地区;民俗旅游;纱面;古法手工制作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35-01
民俗旅游,是以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作为核心资源,来吸引人们去体验不同于常住地的、当地的民俗文化的旅游行程。相较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民俗旅游更加的高层次,在满足人们观光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的心理需求。近年来,国内民俗旅游开展的如火如荼。温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该如何开发温州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并且在其的基础上又应该如何保护,已成为温州地区旅游发展的一大重点。这里,以温州地区古法手工制作的纱面为例,试着分析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纱面,又称索面、素面,主要产自浙江温州一带,因制作的像纱一样细而得名。面条细匀、颜色白净,软却韧性十足,口味不咸不淡。在温州,纱面不仅受普通民众喜爱,还是孕妇诞下孩儿之后亲朋好友必备的贺礼,以及产妇月子里传统的吃食之一。温州纱面的制作,迄今为止仍然保留古法,采用最原始的手工制作工艺。制作纱面大致有这样七道工序:
1.选麦和磨粉。制作者在选择好原料麦子之后,将麦子磨粉,过细纱。
2.配方和窖粉。制作者在面粉中加入适量的盐和水,调和后开始揉面。其中,较为困难的便是“适量”这两个字,水、盐的比例问题。一般来说,一百斤的面粉之中,需要加入7到12斤的水。往往,制作者需要凭借多年的制作经驗,根据制作当日的气温变化,对水和盐的比例进行调整。具体来说,气温高超过18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就需要多加一些水,大概在12斤左右;气温低低于0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就需要少加一些水,大概在7斤左右;气温适宜在九、十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则只需要加水8斤左右。随后,制作者把面粉和水搅拌均匀,反复搓揉。在感觉到面团软硬均匀后,在容器上加盖,静置发酵。
3.搓面,也称索面。制作者用圆木棍将面团滚成饼状,再用刀将它割开成条状。随后,将条状搓揉(亦叫作“索”)成手指状的长长的面绳,盘好放入木盆之中,放置了一二个小时。
4.盘面。制作者将放置一二小时的面绳缠绕在长约50厘米,两根间隔为10厘米的竹棒上,由内至外绕成圈盘,绕20圈左右。
5.第五步骤是熟面。制作者将盘好的面放到面柜里,一根竹棒悬挂在面柜上方,另一根竹棒悬空,使之自然垂拉到20、30厘米左右。
6.出面。制作者将放在面柜当中的面取出,拿到阳光下或者通风的室外,插到屋外的面架上方的小木孔中。随后用手将另一根竹棒下压将面拉长至2米左右,再将竹棒插入面架下方的小木孔中。值得注意的是,制作者为了防止一架筷子面条相互缠绕,需要用一双细长的分面筷从中间分开一架面条。
7.收面。制作者将纱面挂上面架后,就利用阳光和风使其脱水晾干,然后把面削去面头放在筐里。
经过以上七道工序,纱面就制作完成了。这样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含化学成分的催化剂,主打“纯天然、无添加,纯手工、绿色食品”的纱面,正好符合了当今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诉求。由于纱面可以长时间贮藏,即便是多雨返潮,包块生石灰便可使其干燥如初的特点,可以将温州地区的纱面制作成为民俗旅游的附属产品。而纱面古法的手工制作工艺,则可以作为温州地区民俗旅游的一大资源进行开发。
在温州地区制作纱面的村庄有很多,其中以瑞安市平阳坑镇的南山村最为出名。纱面的制作过程,完美地展现了村民的劳作之美,由此吸引了一批跑来采风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以瑞安市平阳坑镇的南山村为例,将纱面古法手工制作工艺这一温州地区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作为温州地区民俗旅游的一大重点进行开发。与此同时,将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工艺,与农村特有的不同于城市的乡村风光、农家生活相结合,打造面向家庭的,以休养生息、休闲娱乐为主题的温州地区民俗旅游的一大品牌。游客可以选择夜宿农家,感受夜晚不同于城市的安静的乡村氛围,休养生息,安然入睡。天还没亮可以起床观看农家主人古法手工制作纱面的过程。早晨在农家吃一碗热腾腾的姜酒纱面,饭后可以沐浴着的阳光,闲躺在竹椅上。亦或是去乡间的小路上散散步,去其他农家串串门。按照时节,可以安排播种、除草、摘菜、采果这样的农事体验活动,或是烧烤、钓鱼等休闲娱乐活动。此外,由于纱面制作时间的特殊性,则需要另外安排现场制作纱面的时间,提供游客观赏。游客通过观赏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过程,从而了解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过程。其次,可以安排游客亲手手工制作纱面,满足游客亲身体验的心理需求。
目前,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这一民俗旅游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其他工艺一样,随着掌握纱面古法制作工艺的制作者年龄增长,体力逐渐下降。而村庄里的青壮年,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大多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这就导致了纱面古法制作工艺的后备人才不足。其次,相较于费时费力的古法制作工艺,机器制造更为省时省力,且成本低。加上制作者生活并没有因此富裕,获得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这就导致了不少人放弃了手工制作纱面。那么,又应该如何保护纱面的古法手工制作这一民俗旅游资源呢?其一、政府和社会应当为纱面古法手工制作者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文化氛围,扶植纱面古法手工制作工艺的发展;其二、通过摄像、拍照、绘画、文字记录等形式,将纱面古法手工制作工艺得以记录、保存;其三、增加纱面古法手工制作工艺的曝光度。除去传统的媒体之外,增加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曝光度和话题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试析温州地区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项目编号:15c426)。
参考文献:
[1]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旅游学刊,1997-12.
[2]杨骏妮.关于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陶伟.宁夏回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科学进展,1999.
[4]叶大兵.州民俗文化大观.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
作者简介:王新瑶(1996,01-),女,汉族,浙江省温州市,本科,就读于江苏大学研究方向: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