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认识
2017-02-26文张静
文 张 静
对小班幼儿美术活动的认识
文 张 静
涂鸦期幼儿的美术活动,不仅对他们的审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他能力和情绪情感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师应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教育目标的精神,尊重幼儿美术发展规律,幼儿美术心理特点,选择生活化的教材,采用丰富的游戏情境,挖掘有趣的操作材料,在引发幼儿极大的情感满足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无限激情,并通过内化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小班;美术活动;游戏化
小班幼儿的思想境界还处在涂鸦阶段,他们绘画并不是为了描绘某个物体的形状,只是为了获得绘画过程中的愉悦感,所以,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和帮助幼儿由不习惯过渡到习惯,由不清楚过渡到清楚,并使之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观念和形式去引导他们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呢?
一、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爱玩,如果我们设计课题时把画画和玩巧妙结合起来,会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表现力。因此,在活动中,首先要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吹泡泡”的开始部分,我给幼儿讲了一个故事:“小鱼儿的爸爸妈妈都出门了,小鱼儿一个人在家多伤心啊。”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每一个幼儿,并引起幼儿对小鱼儿的同情,纷纷表示要陪小鱼儿玩游戏。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陪小鱼儿玩我们的新游戏“吹泡泡”,幼儿选择合适的材料,在小鱼儿周围印画各种泡泡,小鱼儿真开心啊!
再如,为了激发幼儿感知曲线和直线的兴趣,可拿一件旧毛衣,当场和孩子们一起拆毛衣。拆下来的毛线弯弯曲曲,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幼儿在拆毛衣的过程中感受到线条的变化,从而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运用趣味化的材料、工具使幼儿沉浸于新、奇、乐的活动中
幼儿的智力发展与他的感知觉有密切的联系,因而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使之为材料所吸引,他们自然会主动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如在印章画“冬天的服装”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蔬菜(胡萝卜、藕)等,幼儿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衣服形的纸上,一件件漂亮的新衣就完成了。
三、活动的开展要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
(一)用游戏化的语言指导幼儿作画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像中、大班幼儿一样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几笔就不愿意再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线条时我们就说:“开火车啦。”孩子们拿着笔,嘴里发出“轰隆隆”的火车声,小手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滑动,留下一条条运动的轨迹……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情景中进行了造型艺术中的基本元素——线条练习。
在游戏中,我们还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开出火车,走不同的路线到达不同的地点,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画出了长线、短线、竖线、曲线等不同的线条。
在“粘贴画毛毛虫”这一美术活动中,孙诗怡小朋友贴了一只毛毛虫便对我说:“老师,我粘贴好了!”我没用强硬的口气让她继续画,而是对她说:“只有一只毛毛虫,好可怜呀!快为它找一个好朋友,让它们手拉手一块儿去旅游吧。”孙诗怡听了,又认真地粘贴起来。
(二)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虽然小班幼儿年龄小,但仍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如在“泡泡花”美术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吹泡泡,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创作,即用吸管蘸了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这就是花蕊,最后添上花瓣。在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剪、贴、捏、画、撕等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掌握绘画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练习就可以掌握,往往要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能使幼儿不只限于自身经验,能带动幼儿按照教师给予的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技能和方法进行绘画。
由此可见,只要采用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的游戏化方式,进行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幼儿的表现欲就一定能得到满足,情感会得到充分宣泄。让幼儿在喜欢的美术活动中乐于接受,乐于表现,这将激起幼儿产生进行美术活动的无限热情。
(江苏省镇江新区翠竹苑幼儿园)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林建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