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近自然,让孩子感受自然
2017-02-26吴向红
文 吴向红
让孩子走近自然,让孩子感受自然
文 吴向红
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游乐场,让孩子走进自然,能够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更加健康,有助于建立和养成美感,促进幼儿形成家乡的概念,同时提升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社会、家庭和幼儿园都应提供让孩子亲近自然的条件和机会,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引导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
幼儿;大自然;环境保护;教育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城市中,陪伴他们的是各种电子产品、网络游戏。这些电子媒介带给孩子的体验是间接替代、失真单一的,限制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哥伦比亚专家理查德·卢维指出: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困”在家里,有些孩子因此得了“自然环境缺乏症”,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挥,不能完成指定任务等,甚至导致孩子产生暴力和反社会行为。而接触大自然是一种开放的游戏,能让孩子在与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充分调动感官,让孩子在放松状态下集中注意力。
陈鹤琴先生说:“儿童与环境、社会接触愈多,他的知识就愈丰富,他的能力也越充分。”教育家任时先提出:“整个大自然的空间,如山川、森林、旷野,均是学校的所在。”自然可以促进人类身、心、灵三方面的健全。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让孩子接触自然,感受自然。
一、多带孩子走进自然
家长不要一味让孩子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而要让孩子走出家门,带他们去爬山,去露营,让他们去吹吹风,看看花,追追蝴蝶,引导孩子去注意各种自然现象,接触复杂自然的环境,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挖洞、爬树、过河、洞穴探险、爬山和抓小动物等活动,都是能够充分调动五官,让孩子在放松状态下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家长要“陪着”而不是“带着”孩子一起玩,无须刻意去教,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家长只要倾听并分享与孩子的经历和发现。慢慢地,孩子会对自然界的事物越来越感兴趣,萌发探索的欲望,这时我们再有意识地来进行引导、启发和帮助孩子进行探索自然的活动。
二、让自然走入家中
在家中,父母可以利用庭院或阳台创造一些小生态,与孩子一起种植小盆栽,让孩子来照顾它们,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和过程;也可以养一些小鱼或乌龟等小动物,让孩子来观察、照顾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了解自然是我们的朋友,知道自然生物不是被我们操控的玩具或打发时间的对象,懂得生命是非常宝贵和脆弱的,需要细心呵护。
三、让自然走入幼儿园
(一)幼儿园场地的自然化
有些幼儿园出于安全和卫生的考虑,在园中铺设了水泥或沥青地面,购置了很多现代化的游戏设施。但这些活动场所过于单一,人造设施是冰冷的、单调不变和缺乏生命的,它们隔离开了自然与孩子。在幼儿园中,我们应为孩子保留一些泥土地面、石头、水洼和野花、灌木丛等,允许孩子去那里自由地玩耍和游戏,让他们去挖泥土,捡树叶,寻找小昆虫……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充满了生命生存、活动的奥秘,能带给孩子天然的刺激,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和持续的注意力,使孩子的游戏更加丰富。
同时,幼儿园可以准备自然角和种植园地让孩子们来亲自种植一些蔬果,自己动手来翻地、播种、浇水和采摘。这样他们会对植物的生长有更深刻的了解,也会懂得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来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
(二)给予孩子更多和自然接触的时间和机会
让户外活动能够更自然。我们应改变一味由老师带领和组织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的现状,给予孩子去草地、沙地和灌木丛中玩耍和游戏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然的场地上,利用各种自然物和地形,自发地创造出各种游戏。让他们去攀登石块,爬爬树木吧,孩子们在玩耍时自然而然会发现自然界中充满了乐趣,也存在着危险性。他们在活动时,反而会更专注,更小心,潜移默化地就会养成相应的安全意识,锻炼身体的素质和生存技能。在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今后规避危险、克服困难的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会比在安全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强。
让集体活动更自然。我们在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的时候,应更多地让孩子走进自然中去,给予孩子直观的感受,而不是坐在教室中看图片,空洞地教学。比如中班科学活动“大蒜、韭菜和葱”,带孩子去菜地里观察一下大蒜、韭菜和葱,让孩子来摸摸、闻闻、看看,看看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状态,这比在教室中上课更加能吸引孩子,活动也会更有效果。
除了集体学习活动,在幼儿的游戏时间、餐后散步等时间里,我们何不将教室的门打开?让孩子能自由地进入大自然中去,而不是把他们像小鸟一样关在笼子里。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想,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打开家门,让孩子走进自然吧。让自然给予孩子丰富的刺激,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的肢体和心理得以尽情舒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吧。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唯锦苑幼儿园)
[1]陈鹤琴.陈鹤琴的教育故事——大自然大社会是无字的书[J].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2007,(2).
[2]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4.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