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情境下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的开发路径

2017-02-26许身玉

关键词:通识媒介美术

许身玉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新媒介情境下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的开发路径

许身玉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在对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教育目前面临的新媒介情境进行介说的基础上,辩证而全面地分析传统美术通识课程的优长及问题,揭示传统美术通识课程现存问题的成因,进而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探究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开发的新路径。以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为契机,运用科技进步手段革新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推进我国高校美术通识课程的健康发展。

新媒介情境;高等学校;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开发;路径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系统认知为教育宗旨,全面而充分地开展通识课程教育。其中,综合性大学的美术通识课程得到了积极开发,它的设置与实施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幸福生活指数的提升。特别是在数字信息发展的今天,美术专业领域与信息技术的联系愈加紧密,新媒介成为当前开发美术通识课程内容、教学手段、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数字信息化新媒介情境,探究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开发的路径选择。

一、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教育面临的新媒介情境介说

“媒介”一词在当下使用频率非常广泛。广义的媒介是指使万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它既是物质的实体,同时也是万物传播的载体。物质媒介不计其数,当下的新媒介是创新形态的媒介,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为世界提供互动信息和服务的媒介形态和传播形态。目前它的形态还在不断变化、延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美术领域的发展也一直与媒介相伴:上个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美术相关领域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观点,并由此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几十年信息化技术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新力量,美术学科无法忽视新媒介技术的介入,传统的静止视觉思维模式迎来了高信息量的动态为主的信息整合时期,在推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方面也正在发挥自身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媒介情境决定了美术领域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美术媒介是艺术家创作时必要的物质手段和传达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在整个艺术实践活动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是创作者与欣赏者间的纽带和桥梁。创作者通过熟练操控各自领域的美术媒介的性能,自如地塑造艺术形象[1]。同时美术功能的传播也一直伴随着媒介的变化。媒介本身并不稳固,而是易变的,艺术家的基本手段能随时引向不受限制的表演、即兴创作、变化和更改[2]。历史上美术的创作与传播媒介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变化,相对旧的媒介形态,新的媒介形式赋予了美术领域崭新的物质表现载体以及传播途径:使美术领域信息得以传播得更远更快,美术信息的最新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往往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具有传统美术无法比拟的多样化、互动性等特征;受众接收这些信息,基本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美术领域更可以借助软件工具轻松实现虚拟化特质,其创新可以借助海量信息支持,整合所有已知信息媒介。综上所述,新媒介情境下给美术领域带来的革新性的变化主要是:传播媒介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创作材料——媒介载体扩展性的变化;数字创作媒介工具的突破性发展。与传统美术媒介相比,新媒介情境对美术表现方式的影响从未如此深远和广泛。可以看出媒介与美术在两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创作的载体和美术功能的传播。

艺术可以引发审美体验,当它直接为个人服务时就更加明显,从而成为启蒙与智慧的源泉,刺激个人内心世界的成长或发展,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3]。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推广实施了通识教育体系。而我国高等教育 1995年才在部分院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试点,这是我国通识教育的前身。目前通识课程设置丰富多彩、门类齐全,其中美术学科作为人类启蒙的重要人文内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前普遍实行的专业化教育模式相比,通识教育适应我国产业不断升级的社会背景,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成为在多元化社会生存,具有完善人格和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有利于整合多元文化和促进文化的均衡发展;弥补应试教育产生的人才片面发展的不足;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产生创新性人才。而创新主要基于培养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通识教育无疑是较佳的模式。

目前在线教育(e-Learning),就是结合新媒介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方式,是一种基于网络新媒介的学习行为,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得益于网络新媒介的出现,在线教育涵盖信息技术传播及由此带来的有效率的、探索的、经验的、拓展的等多重含义学习内涵。更为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扩展了受教育的群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更多选择的渠道;优秀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与美术通识课程需要结合海量传统图像信息及多媒体技术创意手段有高度契合之处,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平台。在线教育让学校教育有机会超越校园、面向世界,同时由于灵活的教学手段,学校的教育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在线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创新,自主开发平台软件占有率少,主要弊端是学校单纯把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照搬上网,缺少深入的教学研究,无法发挥传统教育中针对学习者的差异性展开教学和课堂互动的优势,课程自身也失去了吸引力。

二、我国综合性大学传统美术通识课程的优长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综合性大学传统美术通识课程的优长

毋庸置疑,出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考虑,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传统美术通识教育存在其合理性,从课程目标而言,传统美术通识教育的主旨在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幸福生活指数;就课程内容而言,美术领域的传统人文知识架构丰富博大,教师选取中外经典力作展示并讲解给大学生,传达人文精神、民族地域文化,使大学生具备审美知识,增强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美术通识课程相关的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和教学资料的投入也有明显改变;任课教师的选择及任用方面,也力求选用专业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及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执教,许多高校更针对通识课的师资队伍提出较高要求。这些方面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正确选择。然而,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传统美术通识课程也现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综合性大学传统美术通识课程的现存问题分析

经过前期快速发展,我国综合性大学传统美术通识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笔者认为,目前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美术通识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且较为单一。美术通识课程成为综合性大学教育一部分,深层原因是艺术在社会的全面进化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为人类提供一面镜子,从中可以了解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它的重要性笔者在这里不想赘述[4]。目前以我国综合性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美术通识教育开展历史很短,处在摸索时期,个别还存在不能正确理解美术专业设置目的的现象。课程目标通常停留在为丰富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开发,进一步陶冶情操,弘扬文化的宏观目标上,造成课程目标分析不够客观明确和深入,影响其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同时美术通识课程目标设定局限了课程教育与学生的关系:目标设定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专业范畴以及美术基础能力,因此也无法通过提升更为细致的实践教学措施,真正加强学生自身创造力水平的开发,以及专业研究能力的拓展。目前新媒介情境下美术专业发展逐渐深入各种领域,各行各业未来的联系更加紧密,课程设置已经进入多重目标阶段,宏观单一目标会影响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实施开发的后续效果。

第二,美术通识课程内容忽略新媒介的介入。美术伴随人类文明的起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美术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承前性。目前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受教学时间限制,传统美术教学一般倾向专业知识的历史线索架构来安排关键知识点,绝大部分授课内容还围绕传统美术常识的时间排列顺序。需要教师严格控制上课节奏以及合理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但即使以时间线为中心的授课内容安排再紧凑,也根本无法涵盖庞杂的知识系统,忽略了美术领域近期不断涌现的新媒介内容,更不能体现出媒介变化与美术发展之间紧密的关系,没有通过开发教学内容中相关新媒介情境下美术与学生相关学科的联系,增加课程授课内容实例。课程内容重点不突出,专业内容空洞抽象,特别是忽略美术媒介相关领域发生的巨变及担负的相关社会职责方面的内容。另外高速发展的在线教育是一种崭新媒介教学手段,除了需要运用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最为首要的是考虑如何组建美术课程庞大的专业知识库体系,允许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分享这些知识,不断提升和积累知识储备,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适合组建海量信息内容。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面对发展势头迅猛的在线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可供遵循的成熟路径较少。美术通识课程开发的内容信息无法匹配在线平台需要的海量信息,也没有做到重点倾向美术新媒介的相关内容。

第三,美术通识课程实施较少考虑在线课程的教学特色。美术通识课程的实施是考察课程内容的落实情况,课程实施的设计者,首先应当很好地理解美术自身的学科特点:美术通识课程教学通常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重视实践是美术专业形象思维特性决定的。当前许多院校在美术通识课程教学中忽视了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师往往只运用单一理论授课方式,对于无专业基础的学生群体,课程实施的开发过程没有考虑学生是主体,不能依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实施课程计划。这种课程实施方式直接导致信息简单堆砌,无法引导学生进入课程的核心。特别是在线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高校美术通识在线课程开发缓慢,只有少数精品课程上线,而且和传统教学形式基本没有本质差别,极度缺乏实践互动环节,无法发挥在线教育优势补充作用。未来的教学开发中课程实施重点需要重新归纳清晰的课程授课内容体系,细化章节,实例富有代表和说明性,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增加授课时间,过程重视课堂互动,增添有效实践课题训练的具体计划,提高学生课堂兴趣。

第四,美术通识课程缺乏有效监督评价机制。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开发目标完成的重要环节,加强对美术通识课程授课效果的监督与评价是美术鉴赏课程开发的最后一个环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美术通识课程基本没有课程评价的有效实施,一般不设置课程监督,偶尔设置非常态化的听课制度,对听课人员的专业设置也没有特殊要求,课后的评价也没有得到及时反馈。高校中还存在美术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评价与监督系统的差别化。有些教师会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评价课程的效果,评价是否在教师今后的教学中起到作用,完全依靠教师的自觉。今后检验美术通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依靠积极探索适应通识教育人文素质要求的评价制度。通过专业的监督团体参与课堂监督,学生对教师问卷评价。有效的课程评价加强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与发展,也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为调整和完善课程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基础。目前以上课程评价也未能关注特定的情境下对课程环节的调适和改造。

三、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开发的路径选择

当前高速发展的数字新媒介驱动社会变革,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结构,扩展了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发挥创新力、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和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网络和海量的数据知识赋予高校美术通识教育发展新契机。将新媒介的创新手段应用在教育领域之中,发挥网络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构筑教育领域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形成教育发展新业态。新媒介技术左右课程的拓展,发挥积极互动的优势,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课程开发体系要求学术理论的科学和严谨,研究教学知识的系统和全面,以便获得具有公信力的课程设计。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教育以新媒介驱动为背景,其课程的开发路径选择如下:

(一)构建美术通识教育满足多元知识结构的教育教学目标

首先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作出分析和预测,为美术通识课程目标重塑提供可靠的依据。根据高校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教育目标具有跨专业的能力。满足多种需求,开发多元化课程。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有专业审美评价能力;融会贯通多领域人文知识,拓展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借助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感知能力的提升。利用新媒介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线课程内容给予学生更多内容的选择权,通过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扩展受教育的人群。教学贯彻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文知识等,使学习者具有审美评价能力,也是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科学的观察方法以及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体现相关新媒介情境下的崭新知识结构

课程教学内容开发的原因,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理念和信息,以及考虑给学生创造良好学习外部条件等复杂因素。美术通识课程需要不断更新授课内容,重点结合当代新媒介情境下的美术发展部分,设置美术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内容。改变大量传统授课章节的简单铺陈,使学生获取更多前瞻信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媒介的变化重新划分美术理论点,通过网络链接丰富知识内容。美术通识课程授课内容框架打破传统时间和地域的划分形式,按照媒介的变化找出美术发展的关键结点来安排内容、划分传统基础知识。便于学生了解美术与人文社会不可分割的关系,强化美术经典的力量,加强美术教育的现实教育意义。课程的基本框架设立新媒介情境下美术的发展相关内容:以二战结束后西方艺术中心转移到美国后,出现了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波普艺术等形式为起点,着眼电子传播媒介跨入数字传播媒介带给美术领域的巨变,展示美术在变化中的跨界合作[5]。目的是论述当代美术挑战一切传统观念,开拓新媒介的国际化本质。突显当下数字信息化新媒介给美术重要领域带来的物质载体、技术手段与传播方式的重要改变。通过相关课题实践,开发学生实验创意新媒介美术作品的能力,引领他们思考美术与自身,与社会等各领域的关系。美术自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传统的美术通识课程大多忽略专业部分的表述,因此课程设置穿插围绕专业美术表现语言内容。线上教学给予教师更多时间分配可选择教学内容,赋予学生更多选择空间。其中学生在线讨论及线下实践的参与可以有效实现对于专业美术表现内容的理解,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实施采用在线教育形式并应用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通识课程实施应用在线教学无疑是灵活的发展路径。目前很多高校,传统通识课程的上课频次及学分设置很难顺利完成含有复杂内容的教学安排。在线教学可以有效增加课程的授课频次及课时量。在线充分的教学课时量,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连贯地保持课程的基本认知。给予了学生灵活的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权,根据客观条件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加强课程教学效果。美术的创造离不开实践,因此课程实施过程要求结合富有特色的实践课题。学生可以借助实践课题深入了解专业美术表现语言的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教师注重加强课堂互动、丰富授课模式,在各个教学环节设置大量问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关材料回答这些问题,并针对相关课题展开讨论,完成文本训练作业。美术的视觉文化特色,需要课堂上适当运用视频资料,使学生理解和感知视觉文化力量,获取视觉思维经验,认识美术的视觉文化特色和人文地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思考已有的文化经验。

(四)确立对美术通识课程开发的监督评价制度

美术通识课程开发后的教学效果,需要权威群体进行教学监督和评价,给出专业的审核意见,以检测课程开发后的真实结果。将教学质量指标引入评价机制中,甄别优质教学成效,引导教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努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6]。评价时需要重视课堂互动氛围及课题训练所展示的教学成效。首先教师可以设置针对教学内容的专业课题训练测试,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据此可以调整今后的相关教学活动;其次课程效果即学生的课题训练成果通过课堂、校园展板或网络媒介得到展示,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和教师点评,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及兴趣;最后让专业的监督和评价成为美术课程的常态,加强学生教师相互评价也是课程效果的最佳体现。加强课程的专业监督和评价不应该因为课程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提升现阶段此类课程的地位,才能真正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完善发展,保证美术通识教育的成效。

数字信息化技术推动了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教育应当建立在个体人格的内在需要基础之上,应当尽可能培养造就自律性个体的目标为导向,而不应当以类似市场需求的外在标准为导向[7]。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应该把握这种趋势,推动教育新形态的演进和发展。当下的新媒介情境无疑是课程开发研究的突破点。同时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除了开发课程的一系列有效环节,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需求。重点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授课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课程结束不要忽略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制度。科学的课程系统开发要区别学生的不同属性;教学知识结构的现实意义;数字信息化背景对课程多方面的影响;授课方法的多样性;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的通识课程还存在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教育作用被忽视甚至被曲解的现象。每一个相关者都要认识到视觉艺术在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8]。结合新媒介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研发工作参与美术通识课程的开发,可以提升学生更深层次的相关专业内容的学习和思考,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实现我国综合性大学美术通识课程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1]艺术媒介[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c9knJCX2_s4DrdXUCBn1SXWuGYQs6GLFSeI2dC dJ2zB00S3pQ5 UVF0xBDRNuScgx_T5xl4zJ9LeL9Uh8vJnv_,2015/10/5.

[2]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5.

[3]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33-234.

[4]帕森斯,布洛克.美学与艺术教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9-80.

[5]安东尼·马松.沃霍尔时代[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

[6]蔡珍红.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及其成员激励策略新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6.

[7]伯尼斯·马丁.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45.

[8]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3.

【责任编辑 侯翠环】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ese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Under the Media Situation

XU Shen-yu

(Art Institut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19,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media situation that the general education in fine arts faced with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analyzed dialec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fine arts, and reveale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general education of fine arts, and then explored the new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curriculum of fine arts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urse content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China’s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u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eans to reform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fine art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media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of fine a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th selection

2016-10-20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科技在美术领域应用的价值研究"(L16BZX003)

许身玉(1974—),女,山东青岛人,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美术教育、装饰艺术设计教育。

G642

A

1005-6378(2017)03-0038-05

10.3969/j.issn.1005-6378.2017.03.007

猜你喜欢

通识媒介美术
创意美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