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小学语文“碎片化”教学例谈
2017-02-26江苏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杨建英
江苏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 杨建英
克服小学语文“碎片化”教学例谈
江苏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 杨建英
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读文本”“碎片化”组织教学的现状,以教学课例的实践形式,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要划清不同年段的课时目标,有效设计块状结构,凸显“主问题+”思路,自觉改进操作程序,让课时要求清爽起来,教学环节清晰起来,语言训练干净起来,学生活动自主起来。
“碎片化”教学 块状结构“主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雾里看花”“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现状普遍存在,教师“教读文本”“碎片化”组织教学,使得教学缺少内在的训练目标,缺少内在的教学活动变化,缺少内在的训练序列,更缺少内在的教学资源整合,导致语文学科依然处于高耗低效的困境。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破除这样的教学行为,需要对课堂教学结构有一个革命性的改进。
一、合理分布教学目标,让课时要求清爽起来
教师要增强制定教学目标的意识,特别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划分,要清清爽爽,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课时目标的确定,应该因年段课程目标不同而异,因教材特点而异,更要因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而异。
例如,低年级的第一课时,应以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为主,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中高年级的第一课时,应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教授部分内容。注意避免两种情况,或者第一课时内容过少,或者第一课时的内容过多。以苏教版五年级《埃及的金字塔》为例,第一课时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教学字词,读通课文。第二板块是按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三板块着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学习文本描述金字塔的宏伟又精巧的精彩文字。留下课文第二部分关于如何建造金字塔的片段,放入第二课时学习。这样的课时安排充分体现了高效的语文教学目标。
由此可见,确定课时目标,要着眼于小学语文六年的教学整体目标的通盘考虑,也要着眼于近期目标,充分体现阶段特点、文本特点、认知特点,从而有序、渐进地完成好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
二、有效设计块状结构,让教学环节清晰起来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用文本内容串联教学环节,形成线状的教学结构,听、说、读、写等基本学习活动以散点方式分布在教学流程中,容易出现碎问、碎读、碎说,单个对话频繁,没有选点深入,学生读写和实践活动时间不多,积累意识较差等现象。因此说,教学结构没有变化,教学程序还是过去的样子,学生还是过去的学法,是不可能真正改变“碎片化”教学的现状的。
设计块状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学思路。教师根据文本的主要特点,结合年段目标和教学要求,整合学习材料,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个板块,然后把板块链接起来,形成层进式的教学流程。块状分布的教学设计,内容优化,结构清晰,表现出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特色。
以苏教版五年级课文《清平乐·村居》为例,依据诗词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板块:第一板块,熟读诗词,通过对比了解词的知识。第二板块,通过自学注释,明确词意,同时学习诗词需要倒置理解的方式。第三板块是想象画面,感悟意境。通过想象美景图、悠闲图、劳作图、游乐图等画面,感受农村悠闲自得的田园风光。第四板块是拓展延伸,品味诗情。由对诗整体的把握,讨论出诗人“喜”和“醉”的心情。四大板块层层递进,既符合学诗词的一般规律,又环环清晰,一进一得。
三、凸显“主问题+”思路,让语言训练干净起来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浅层次的或者同一平面的重复提问,会令学生思维僵化、浅表,缺乏后继发展的可能。反之,有变化的活动形式和层层深入的思维坡度能触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灵动的训练,精粹的提问,节奏的变化,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设计有层次地训练环节时,要尽量避免以下三种情况发生:
一味地谈感受。比如,人教版六年级《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是一篇情味很浓的文章,文中多处都可以结合阅读,具体的谈感受。但是,如果每学一处,就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甚至读写结合也是谈自己感受,而没有合适的提升点拨,教学始终在一个平面上展开,会浪费很多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却没有实质性地提升。
一味地煽情。还是以人教版六年级《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为例,有的教师在很多的地方都进行了煽情。文中对老人有一段描写,写道:“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本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3个重复使用的“褪色”,充分体现了老人为了爱海鸥在生活中节衣缩食。在此处,有的教师没有抓住用词的精彩之处,而是煽情地补充讲解了老人平时更为朴素的生活。甚至讲了老人为了省钱连病都不去看的“自虐”行为,这样设计,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毫无帮助。
一味地想象说话。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展开想象的,但究竟在什么地方需要想象,这是值得推敲的。以人教版四年级《巨人的花园》这则童话作为例子来说明。比如,文中第一段写道:“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如果在这里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花园里玩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就没有多大的意思。文中第八自然段写道:“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在这里老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那会说话的眼睛,可能对巨人说了些什么。这样的想象是对童话故事跳跃的情景的一种补充,这样的想象是有必要的。
在以块状结构呈现教学环节的“板块式”教学中,设计一个值得探究的“主问题”,并采用“主问题+”的形式,来拔高问题的递进性,就能统筹训练的多种形式和多个关注点,恰当组合和调节训练内容,各有侧重。这个“+”指的是“追问,话题,任务,活动”,让“主问题”下的每一个设计,都要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动脑,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自觉改进操作程序,让学生活动自主起来
在课堂上,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语用能力。“碎片化”教学的直接效果,表现为教师不断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教学提问和设计各类语言训练活动,而学生被动进行学习活动,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思考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克服“碎片化”教学的第一能力,就是要提高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学会提取、整合文本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重组。
方法之一是引导教师记录教学流程,将注意点集中到是否采用块状结构和主问题是什么这两个关键点上。思考教学设计目标是否明确、方法是否简洁、流程是否清晰、文意是否凸显、读写是否结合,学生是否活动等要点,从而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行为,将操作程序设计的落脚点放在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上。
以苏教版四年级《雾凇》为例,对教师的教学流程进行实时观察。分析为:第一层次关注文意的把握;第二层次是通过有序地展开文本,让学生懂得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即科学定义与形象描述相结合;第三层次是读写结合,仿写《雾》。优点是运用了“选点细读”的教材处理方式,层次推进,纵横勾连,品词论句,读写结合。不足之处是教法单一,主要采用品析教学的方法;学法单一,以学生被动思考的学习方式为主。
在基本保持板块清晰的基础上,从减少教师提问,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历练能力的角度出发改进教学。可以更多地采用朗读法,认字、识词、美读句子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言,使其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最后让学习进行美段背诵,积累语段。这样设计,教学层次更为清晰,学生自主学习更加到位。
改变教师的“碎片化”教学,说到底,不单纯是教学思路的改变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的改变和课程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