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2017-02-26定光莉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生
定光莉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国家治理研究院 博士生
绿色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定光莉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国家治理研究院 博士生
2016年5月21日至22日,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在武汉举办“绿色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三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峰论坛”。
中共湖北省委决策支持工作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等省直机关领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外交部外事管理司等单位的领导与研究人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兴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代表共一百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就“绿色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分享经验。
一、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
绿色发展是一个现代概念,它源于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已经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普遍诉求。与会者就绿色发展的思想资源、概念解读、价值取向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绿色发展的思想资源
学者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绿色发展以及当前中央政策进行解读的三个方面挖掘绿色发展的思想资源。杨华翔指出,中国儒家天人观是天人合德,道家天人观是天人合道,佛教天人观是天人有情,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念对绿色发展的启示是要控制人类的欲望,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尊重其他生命的价值,秉持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和适度发展理念,建立全新的幸福观,走内在超越的幸福之路。冯旺舟介绍了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乔纳森·休斯的思想,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在解决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方面的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构建生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黄娟教授分析了五大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与对策,提出绿色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动力,绿色协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绿色开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绿色共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为深入认识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参考。
(二)绿色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高丽萍解读了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绿色发展。她认为,绿色发展是绿色实践的运行状态和实践方式,是建立在绿色实践基础上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良性运行状态。绿色发展是一个包括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绿色生态和绿色人、绿色行为的有机整体。绿色发展存在与绿色发展意识的关系构成绿色发展的基本问题。绿色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主体。人类的幸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敖翔探讨了“绿色生活”的内涵。他指出,“绿色生活”指的是为了实现人和自然的科学发展,人们在生产、消费和生活等过程中奉行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共生、共荣原则,实现环境、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实践活动领域的“绿色化”,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它包含绿色生活环境、绿色经济生活、绿色政治生活和绿色文化生活等诸多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三)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
唐少清指出,绿色发展的基点是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绿色发展的实质和目的,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关注人的健康。绿色发展也强调消费者的责任与选择,责任体现在认同节制和适度物质消费,选择体现在拒绝和抵制污染企业的产品,选择绿色、节能产品和可循环的低碳消费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与环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武汉大学的吴凯认为,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意义重大,也是中华民族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所做出的庄严承诺。以生态价值观推动科技的合理发展,就是要实现科技的理性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和人文发展。具体说来,应做到以道德责任感指导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应用,以可持续发展防止科技负价值的产生,以绿色理念指导科技社会效益的发挥。
二、新形势下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
随着全球进入后工业社会,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共识。与会专家结合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探讨了绿色发展的时代形势,并就中国开展的战略部署发表意见。
吴畏认为,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基石,它把人类福祉和社会平等作为其价值目标,把经济与环境之间的新型关系作为核心内容,构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活动系统。其实现一方面需要国家基于可持续性和绿色增长的要求来重构经济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要求经济部门和实体通过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来更好地创造绿色经济价值。陈刚从科技角度对绿色发展做出了解读。他指出,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绿色工业革命。李佐军认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改革有着密切关系。他指出,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单位能源资源消耗或单位污染排放的产出率。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提高效率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和供给侧改革是相通的。欧阳康提出以绿色发展构建绿色文明,以绿色文明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在反思快速发展的成本与代价之后,绿色发展已成为战略问题。只有把绿色与速度、绿色与规模内在结合起来,才是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可能和必然选择。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牵引着创新的方向,规定着协调的空间,拓展着开放的意义,为共享提供可能的资源,必将提升中国治国理政的水平和境界。
三、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当前绿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粗放等。究其原因可概括为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监管主体缺位、法律约束缺失、生态观念落后等。与会专家积极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
(一)调整经济结构
刘宝莱认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导,以生态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基本功能,以绿色生产力为实现方式,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以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统一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吹响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号角,成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杨宜勇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技术是推进绿色发展的主要手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绿色消费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多元主体厘清治理身份,打造“绿色发展”协同治理范式,符合当代全球发展理念,有助于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平等参与绿色发展,共享绿色成果的良好局面。
王宏斌认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存在身份失衡问题。这主要表现为联合国的身份失位、欧美国家的身份越位和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缺位。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应重塑身份,努力建立起以联合国为中心、美国欧盟发挥建设性作用、新兴国家合理参与的全球环境治理新模式。刘华安认为色发展治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与绿色发展休戚与共的企业、社会公众甚至社会组织。除多元主体内部需协同治理外,各主体之间也需协同治理,形成良好的政府——市场——社会关系,为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三)绿色发展的制度设计
1.政府及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余敏江教授认为,美丽中国建设存在环境治理过度集权化、过度碎片化与监管虚化并存的体制性困境,当务之急是要以整体性、科学性、规范化、人性化为基本目标推进宏观领域的环境精细化治理实践。环境精细化治理,就是将环境精细化思想运用于环境治理之中,通过有序的细化、有规则的系统化的规程,利用更优化的职能设计和流程再造、更专业的治理技术,将政府的“精明环境治理”与其他社会主体能动式参与相结合,实现更优质、更关注细节和更加人性化的治理效果。
2.绿色产权制度设计。郑友德教授提出绿色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催化剂。绿色知识产权主要包括绿色专利权、绿色商标权、绿色著作权。绿色专利是指对太阳能、混合动力汽车、风能、燃料电池汽车、潮汐、地热、生物燃料、碳捕获与储存以及核能等新能源方面的绿色技术所授权的专利。对申请注册绿色商标而言,除审查其“显著性”外,建议将审查范围延伸至其使用商品是否环境良好。凡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的商标相同或近似,拟核准使用商品更环保者优先注册。对于雕塑、建筑等有形作品,若严重污染环境,可基于公共利益保护,将其排除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从而促使建筑师创作设计绿色环保节能建筑。
3.绿色生活方式的制度构建。武中哲指出,当前中国社会走向小康,城市社会已经表现出类似西方发达国家的富裕社会的特征。就宏观层面看,民众的生活方式从传统的“节制”演变为当下的“过度”。富裕社会必须以制度构建来规范绿色生活方式,制度与法律应对生活用品额度、餐饮浪费额度、废旧物资处理做出规定。
4.干部考核制度设计。赵淑梅分析了绿色发展理念下干部考核制度的改革路径。她指出,有必要通过不断优化干部考核制度引导、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来说,首先将实践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改革干部考核的制度的重要目标,其次要构建新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再次要优化干部考核的程序设计,最后要合理使用干部考核结果。
四、绿色发展的各级治理
绿色发展是国家治理的应有之义,国家、地方和专项等各级治理都应纳入绿色发展轨道。与会专家就绿色发展在各级治理中的成果与经验、现状与规划做出深入解读。
(一)绿色发展的国别经验与国际比较
李春火总结了美国、日本、丹麦、德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共性经验:重视对民众进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培育,实施积极的绿色发展政策,加强法制对绿色发展保驾护航,通过绿色教育为绿色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以及借助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支撑等。成汉平介绍了新加坡经验对我国绿色发展的启示。他指出,新加坡以科技带动产业绿色升级,以严厉的法制打牢发展基础,以廉洁高效的政府为主导,以绿色文化凝聚人心,启示中国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优化,严格执法,规划先行,打造绿色企业和绿色消费。林跃勤分析了新兴国家绿色发展与治理经验的比较与启示。他指出,金砖国家等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均致力于低碳经济发展,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以及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由于国情不同、发展阶段差异以及发展理念、政策制定和推行能力强弱不一,在绿色转型、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就并不一致。整体而言,金砖国家应该继续加大绿色发展和治理的决心、能力以及加强合作。楼戬把美国环境治理体系的概况归纳为以权利为本位的环境法律制度框架,建立民事、行政和刑事并举的环境污染责任追究机制,多元共治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多措并举的环境治理政策工具。他结合中国实际指出,要扩大公众的环境资源权益,将环境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来解决,改进环保执法理念,加强日常监督。
(二)绿色发展的地方治理
李守华总结了浙江探索推进绿色发展的经验:总体谋划与接力推进,历史担当与为民情怀,顶层设计与市场激励,政府引导与社会协同。他指出,从浙江十多年走过的路来看,地方政府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大有可为,但如何制定符合地方特点和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建立和完善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快政府体制改革还需引起更多关注。欧阳康和杜志章提出了关于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生态保护的思考。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面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开发与保护缺乏统筹、缺乏法律和制度约束等问题,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生态保护应坚持历史视野和科学精神,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系统思维。
(三)绿色发展的专项治理
孙治国强调了“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海洋是地球的主体,海洋生态子系统的状况对地球生态母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提高海洋生态意识,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王丹指出,碳远期现货交易是碳市场的新亮点。碳远期现货市场的形成是一种必然趋势,能够有效地活跃碳市场。一方面,远期现货市场的形成能够通过远期现货来发现碳价格,从而引导现货市场价格,避免交易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在碳市场发展远期现货能够丰富该市场的产品种类,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从而不再是单一的现货市场。
五、绿色发展的技术展示与成果发布
本次会议搭建了绿色发展的技术和项目的展示平台,多位专家、企业团队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痕量灌溉研究中心主任刘洁、能源学院教授陈汉平等展示了痕量灌溉技术的应用、生物质能绿色利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先进技术。武汉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北九贝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分享了有机农业、“上门回收+旧物管理”的移动互联网APP等项目。
本次论坛发布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的重大研究成果——《中国绿色GDP绩效评估报告》。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绿色GDP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组组长欧阳康介绍,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悉心研究,梳理国内外成果,采用湖北省17个地区公开发布的41万多个有效数据,开发出专用软件,设置3个一级基础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以湖北省17个地市为例开展绿色GDP绩效综合评估,同呈总量GDP、绿色GDP和绿色发展指数,对湖北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对策性建议。该成果是我国探索绿色GDP理论与实践十多年来首个由高校智库公开发布的地方绿色发展绩效评估报告,它不仅为湖北绿色发展提出明晰的前提性图景和科学参照体系,也为我国开创绿色快速发展之路提供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思想理论、评估体系和方法论原则。
国家治理研究院欧阳康院长在本次会议的闭幕辞中总结了本次论坛的成果,他指出,会议有几大特点,一是国别多,涉及金砖国家、新兴国家、发达国家;二是视野广,从陆地到海洋、传统到现代、城市到农村、理论到实践、生产到生活都有涉及;三是多层次,理论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产业层面均有问题探讨和成果展示。未来的问题是,中国在和平崛起中如何坚持绿色导向。这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论如何尽快地建构起来;中国绿色发展的制度考量、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城乡协调和专项治理、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绿色GDP如何推进。
责任编辑 吴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