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7-02-26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第三小学段萍
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第三小学 段萍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第三小学 段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此时教师则要精准把握,巧妙处理。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进行精心预设,掌控动态生成,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情感,让预设与生成能够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叶澜教授提出:用生命的高度,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将生命力置于特定情景的沟通和交流中,是灵动生成和弹性预设的完美结合。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预设的目的并不是将生成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而是为了让生成具备良好的方向感,让其具备成效性,更是为了让生成具备生命力。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留心观察日常教学中形色的生成点,快速对其做出正确且准确的判断,理顺教学预设、生成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让生成使预设如鱼得水,让预设活力四射,使其机动灵活。
一、预设问题情景,让生成具有方向感
预设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或是在备课时,对课堂教学的某种引导方式。教师可创设让学生自行活动的教学情景,假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是变化,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会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教学的方法,即教师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时,突出教学的重点以及突破教学的难点,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将知识点记牢。并且教师需要设计一些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课堂思考,以及设想学生可能会给出的答案或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告诉学生哪些问题是具备一定价值的,设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教师需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怎样的信息,才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启发等,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探究具备价值和意义。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生成具备方向感、成效性,让其能够更好、更快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为学生预设了一个教学情景。教师将沙子倒在讲台上,让学生来观察沙子。教师预设的问题以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答案如下:
师:圆锥的体积会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生:圆锥的面积增加、高度增加,圆锥的体积会受到圆锥底面积、高度的影响,如果圆锥的体积增加、高增加或者是圆锥的底面积增加等,会增大圆锥的体积。
师:同学们发现圆锥的体积和其高、底面积具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圆锥的体积计算需要用到哪些数据呢?可分小组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师: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是怎样得出新形体的体积、面积?例如,三角形、圆锥以及圆柱的体积。
生:可将三角形转换成为长方形、长方体或者是一些学习过的图形。
师: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体积的计算,圆锥的体积怎样来进行计算?
生:可将圆锥转变为正方体、长方体或者是圆柱体。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合理利用学生学习反思的方式、特点,来引导学生观察沙子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圆锥底面积和高对其体积产生的影响。可让学生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学生一起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了解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将圆锥的形态进行变换,从而求得圆锥体积的数值。此种预设方法能够更好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学会将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掌握新知识。预设情景,引导学生走向知识探究的正确方向,可让学生的生成具备教学的成效性,并且能够让学生求解圆锥体积的生成变得完美。
二、灵活生成问题,让生成使预设如鱼得水
生成主要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或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中,生成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资源或者是新情况。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生成,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生活的相关经验以及个人差异等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生成,从而使生成让预设如鱼得水。
1.巧妙引导,让生成使预设活力四射
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认知的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在相互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散发性以及创新性的见解等。因此,教师不能够放任不管,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最有效的教学,从而让生成使预设活力四射,充满生机。
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数学题:“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280米,小明的车速为36千米/小时,小红的车速为48千米/小时,两个人同时从两个城市出发,在两人行车3小时之后是否相遇?为什么?”学生在看到问题之后纷纷进行讨论,某学生得出的判断方法为:3×(36+48)=264千米,264<280千米,两人并未走完路程,不会发生相遇;又有一位学生提出,280÷(36+小时,表明两人需要小时才能够相遇;还有学生提出:280÷3-36=57千米,如果两人要在3小时之内相遇,两人的车速需要达到57千米/小时。教师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稍微进行改动“如果想要让两人行车3小时相遇,两人的行车速度应为多少?”或“在两人相遇后,继续行车1.5小时,两人拉开的距离为多少”,随后让学生继续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一题转变为多题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课前预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将教学向预设推进,在学生对知识充满探究兴趣时,转变知识教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生成充满生命力。
2.鼓励创新,让生成使预设机动灵活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多变,教师的预设一般难以契合学生的回答。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机应变,不应将教学圈于预设的教学流程中,将教学过程中的弹性成分以及一些未预见的生成资源及时掌握,合理将资源纳入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让生成使预设机动灵活。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我向学生提出一道数学题“在地面上横向放着一个底面半径为0.5米的圆柱形滚筒,如果想要将滚筒滚过6.78米,该滚筒需要滚动几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此时,我捕捉到一名学生的声音“我们经常需要将滚筒滚到墙角”,随后我将问题转变为“滚筒和墙角的距离为6.78米,将滚筒滚到墙角应该滚几圈?”少数学生认为墙角的有无不会影响到结果。在这一认知条件下引导学生画图,学生能够通过图画看出,如果有墙角,滚筒的最后一个半径不需要滚动,其滚动的圈数应为(6.78-0.5)÷(2×3.14×0.5)=2圈。教师的随机应变可能在课前预设流程之外,但是这一举动让学生获取意外的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知识面和学生的思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让生成使预设机动灵活。
总而言之,课前的预设主要是为了形成有效的生成,而充满活力、灵力和变通力的生成无法离开课前预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理清预设和生成之间的联系,让预设与生成能够和谐发展,从而实现生成使预设如鱼得水、活力四射以及机动灵活,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学习的积极性。
[1]刘慧蕴.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
[2]张成珍.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吉林教育:高教,2011(5).
[3]王东平.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调控[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1(8).
[4]薛迎春.精心预设强化生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