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科研骨干培训方案的制定及应用

2017-02-26汤磊雯叶志弘杨丽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310016

护理与康复 2017年4期
关键词:骨干护士指导老师

汤磊雯,叶志弘,杨丽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310016)

临床护理科研骨干培训方案的制定及应用

汤磊雯,叶志弘,杨丽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杭州310016)

目的探讨基于个体需求的临床护理科研骨干培训方案的制定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拔4批临床护理科研骨干35人,通过设立培训目标,师资准备,成立培训小组并进行学习需求调查,围绕科研项目实施步骤设计培训框架,按培训前预习、培训中指导和培训后汇报跟踪3个阶段实施培训。结果培训后,35名科研骨干均获得合格证书,在院内开展护理科研工作,获得院内外科研基金17项(院内基金11项,院外基金6项),发表论文11篇。结论以项目主导结合个体学习需求的科研培训方案,能有效提高临床护理科研骨干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体现了科研管理组织保障的重要性。

临床护士;科研能力;在职培训

国际护士会等机构多次强调护理科研之于高质量护理的必要性,护士的科研能力对学习型医疗卫生机构的核心建设和创新起重要推动作用[1-2]。然而国内临床护士多是本科和大专学历,在校期间较少经过系统完整的护理科研培养,科研能力薄弱[3]。医院在职科研培训多是专题讲座、学习班、会议等,存在培训时间短且培训内容被动填鸭式等问题。少数研究提出导师制、分步骤个体化、分阶段等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方法提高护士科研能力[4-5],但仍无法满足临床护士对培训时长、延续性跟踪、提升英文阅读与写作水平、增加科研实践等方面的需求。借鉴美国多家磁性认证医院提出的医院联合高校促进护理专业实践与新知识创新并驾齐驱的做法[1],为更好地加强在职科研培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本院护理部选拔护理科研骨干,结合个体学习需求和医院护理学科发展需求制定培训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筛选临床护理科研骨干

1.1 报名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本院护理部每年在院内护理网上公开发布1次护理科研培训人员招募通知,报名资质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读及以上学历;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对应专科的临床护理经验;对护理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具备基础的科研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读写能力。经护士长推荐或护士自荐,每次报名人数为20人。

1.2 考核

1.2.1 笔试自制全英文笔试问卷,要求报名者对一篇研究性护理论文的题目、摘要、引言、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资料收集方法、统计分析、结果、讨论以及文章整体进行评价,经批阅后剔除得分最低的5名护士。

1.2.2 面试对经过笔试初筛的报名者进行英语面试,按科研理论知识、近3年负责或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参加培训的目标及今后科研工作规划、英语交流水平4方面综合评价,每批择优录取6~10名护士作为护理科研培训骨干,4批共计35人,占全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及以上学历护士的23.49%。

2 制定培训方案

2.1 设定培训目标要求科研骨干培训期间完成1份护理科研项目标书和预试验,培训后独立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并作为科研资源为科室同事提供咨询、培训和支持等科研工作。

2.2 准备师资由2名具备博士学位的美国护理学院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其不仅任教博士生导师多年,承担多项国际合作性科研项目,且关注和了解中国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发展现状,也曾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临床护士开展过科研培训,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2.3 成立培训小组每批培训前由院内科研护士组织会议,介绍培训项目的目标、方式、时间、指导老师和预习资料;同时通过访谈了解科研骨干的学习需求,包括“对本次培训的方式、时间等有何期望”“希望学习的科研知识有哪些”“在培训开始前还需要哪些支持和准备”“对指导老师有何要求”等,访谈结果提示,科研骨干对培训时间没有特别要求,对培训方式期望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一对一辅导的比重,学习需求主要是选题、科研设计、数据分析、调研工具方面以及对现有课题设计的指导,希望在培训前能确定培训内容,提供相关书籍或学习资料做准备。培训对象对个人的基本情况、选题设想及现有的科研疑难问题进行自我介绍,每批推选1名护士作为组长,负责建立和管理微信群,便于组员互动交流、与科研护士就培训期间的突发问题进行沟通和反馈。

2.4 设置培训框架结合科研骨干的学习需求分析结果,指导老师与科研护士以量性研究为主线共同制订培训计划。分为培训前、中、后3期。

2.4.1 培训前期培训前2个月,由科研护士组织每批科研骨干每周1次集体预习护理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章节和科研术语,并讨论和分享所学内容。要求每位科研骨干从自身兴趣和所在专科临床问题出发确定1个科研选题,检索与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并完成其中10篇文献的精读与评价。

2.4.2 培训中期每批科研骨干集中接受为期10 d的脱产培训,每天8学时,采用理论授课、小组讨论、一对一辅导、实操与自习相结合的方式促成科研项目的完成。培训内容模块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设计、抽样及样本量估算、测量指标及研究工具、标书撰写、论文投稿。

2.4.2.1 科研选题科研骨干介绍各自的初拟选题和文献阅读评价结果,澄清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问题涉及的人群、场所、因变量和自变量,并与项目的利益相关者(科室护士长、同事、医生等)讨论选题想法,最终确定本次培训需完成的项目选题。

2.4.2.2 科研设计以随机对照试验为重点侧重学习注意控制对照组(Attention Control Group)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完成研究方案的撰写及技术路线图的绘制。选题为干预性研究,需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具体干预措施及干预时间,综合考虑干预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4.2.3 抽样及样本量估算检索与选题相似的研究文献,结合研究目的明确样本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影响因素,确定合适的效应量,制定抽样方案,手检或采用G-Power软件计算样本量,并选取小样本人群作为预试验对象。

2.4.2.4 测量指标及研究工具选取合适切题的结果测量指标及研究工具,向量表的原作者发邮件获取使用权限,没有合适研究工具的则自行设计问卷,并针对各自项目讨论确保数据收集与测量可靠性的方法。

2.4.2.5 标书撰写以现有标书案例分解标书组成部分,说明进度安排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步骤,包括雇用和培训助理研究员或志愿者、实地考察研究场所、获得相关上级(护士长、科室主任或其他部门负责人)支持、申请通过伦理委员会、咨询统计专家等,完成标书初稿,并2人一组配对进行预试验。

2.4.2.6 论文投稿介绍国际期刊投稿的方法、投稿指南、APA格式及期刊选择等,点评和协助修改科研骨干撰写的叙事性护理经验段落。

2.4.3 培训后期科研骨干将项目实施期间遇到的问题和难点继续通过邮件、电话会议等互联网媒介向指导老师咨询和寻求解答,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指导老师不定期发送与科研骨干的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或学习资料以供参考;定期对前几批小组进行面对面访谈式回访,每年1次,持续2年,以促进项目的追踪和完成。

2.5 组织实施培训按照培训框架,由科研护士整体协调每年1批的护理科研骨干培训,负责科研骨干筛选、培训场地和时间安排、与病房护士长的沟通、课程表及培训资料的发放、科研骨干与指导老师间的问题协调及对指导老师的评价与反馈。培训中期,每个学习模块课程时间为8学时,一般分配为理论授课2学时、小组讨论与汇报分享2学时、一对一辅导4学时,且课后布置相应作业要求科研骨干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具体课时根据项目实际进展情况及科研骨干需求而灵活增减,科研设计和测量指标及研究工具两个模块相对难度较大、耗时较长,课时延至16学时。在理论授课环节,指导老师会适当穿插与模块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材,如“科研之岛”的科研步骤图片,开发不同视角的双关图、不同统计方法选择及应用的动画等。在小组讨论、课间休息和练习作业时,科研骨干可提出各自的问题和困惑,同时为其他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为项目进展不顺的同事鼓劲,碰撞思维,相互督促。培训结束后,由护理副院长及科研骨干所在科室护士长组成专家组参加全英文结业答辩,每位科研骨干以幻灯片形式汇报15 min,内容包括开题报告和预试验结果,并回答专家组的现场提问。

3 效果评价

3.1 科研骨干培训成效经过4批培训,35名科研骨干均完成课题申请标书,获得培训合格证书,且均在科室内开展护理科研工作,带动科室的科研和循证项目实践。其中,10人联合院内护理科研委员会成员成立了文献检索、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3个科研骨干小组,为全院护士提供上述三方面的咨询、培训和支持;3人在科室内组建了科研小组,通过讲课、议题讨论等形式组织科研设计、统计分析等主题的科研活动,同时进行课题申报与论文撰写的实践;两届(2013年与2015年)院内护理科研基金项目(共45项)中,作为负责人主持11项,占24.4%,参与18项,占40.0%;6人获得浙江省厅局级课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

3.2 科研骨干对培训方案的认可度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培训方案认可度测评。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对培训方案的时间安排、内容设置、培训方式和授课技巧的整体满意度,采用0~5分评分法,0分代表最不满意,5分代表最满意,整体满意度=所有参评者在上述4方面的满意度总分/(20分×评价人数)。培训结束后,科研骨干的整体满意度为92%。培训后回访资料显示:培训大体达到期望值,“很喜欢这种多样有趣的上课方式,有讲述、讨论、观看视频等,还有足够的时间提问”“老师对课题就许多细节问题提出中肯的、非常有价值的建议”“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对自己的课题有了清晰的认知”“英语的听说水平有所提升,读英文文献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畏惧”;开阔科研思路,“学会如何考虑与项目相关的人员、时间、依从性、费用等方方面面,如何评估和思考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创新性”“获得了寻找更多资源的途径(互联网+、前沿护理网站等)及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获得最多的是对护理问题的思考,当有疑问时,现在更多是问为什么这样做好?为什么不那样做?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仅增加自身对科研思考的深度,也强化了我对团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项目开始前要和护士长沟通,项目实施也少不了同事和伙伴的帮助”;统计和英语交流仍是薄弱点,“统计学有听过课,具体实践很少,再加上英语授课,有点吃力”“中西医疗环境存在差异,国内护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疗,每次教授问起‘护士是做什么的’,我会觉得很无力”。

4 体会

4.1 以个体需求为中心的科研培训模式能激发护士的科研兴趣及提高科研能力本项目基于临床护理科研骨干的个体需求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培训结束后护士在院内开展科研工作、获得院内外课题基金及发表论文的结果也印证了有效的教学培训方法对提升科研能力的效果和可行性[6]。在培训方式上综合运用讲授、讨论、自习、作业、演练、一对一面谈、反馈、实践、汇报等方式,利用图片、视频、小故事、互联网等素材,使科研培训不再枯燥、乏味、深奥。课程模块围绕护士的拟定项目按科研步骤渐进展开,一方面,理论与实践交叉融合的参与式教学,能够激发护士的科研热情和学习动力,在科研实践过程中主动寻找更多途径获得所需资源[7-8],也满足了护士对增加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一对一辅导的课时比重约占一半,促使每位护士能充分表达想法和针对性提问,及时得到老师充分细致的解答,从而不断完善研究设计方案和标书撰写质量[9],提升科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4.2 项目主导式培训提升护士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短期简单的小样本预试验,科研骨干不仅依靠个人力量,项目开始前就在老师带领下与护士长沟通获得科室支持,项目设计过程中则不断汲取培训同期伙伴的集思广益,实施时则两两配对共同完成预试验,最终形成科学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方案。这种安全的科研文化和团队氛围的形成[7,10],使护士对研究的认知不再停留在学与写的层面,也不再认为只有高学历者才能从事研究[11],真正意义上把团队合作学习提升到行动层面。

4.3 科研培训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支持体系虽然护士科研能力提升对护理质量和临床实践改进有积极作用,但科研培训方案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仍有待提高,这与国内医院对开展临床护士科研培训的必需性有所犹疑、支持资源和力度不足、缺乏健全规范的护理科研管理机制不无关联[4]。本院护理部高度重视本次连续的科研培训项目,不仅聘请国外知名老师作为客座教授,指派专人负责每期项目的整体协调,提供完备的培训场地和设备,同时取得各科室护士长的支持和配合,保证参加培训的科研骨干有足够的脱产培训时间,从人财物各维度为培训提供保障。指导老师还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跟踪,使护士的科研激情不因培训结束而终止,才能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和结题。

4.4 培训待改进的问题培训后回访结果提示科研骨干虽然英语交流、阅读和写作水平较前提升,但仍无法完全适应老师的授课节奏和中西文化差异,在统计课程上也仍吸收不良,说明英语与统计依然是国内护士科研水平提升需跨越的关键障碍,这与方仕婷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除基于个体需求设计培训项目外,还需加强培训前的预习,建议延长培训前的准备时间,参加培训者可先自学中文版科研相关书籍,尤其是统计方法章节,增加英文文献阅读量,不懂之处提前讨论或网上查询,以便在课堂中能更针对性地解决项目相关的实际问题。

[1]Hatfield LA,Kutney-Lee A,Hallowell SG,et al.Fostering clinical nurse research in a hospital context[J].J Nurs Adm,2016,46(5):245-249.

[2]Institute of Medicine.The future of nursing:leading change,advancing health[EB/OL].(2010-10-05)http://nationalacademies. org/hmd/reports/2010/the-future-of-nursing-leading-changeadvancing-health.aspx

[3]张志云,武燕燕.我国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37-39.

[4]娄伟,魏碧蓉,李红玉.基于体验式学习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培训新模式[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6):662-664.

[5]葛玉荣,闫树英,赵丽丽,等.行动研究法在护士科研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75-79.

[6]Jamerson PA,Fish AF,Frandsen G.Nursing student research assistant program:a strategy to enhance nursing research capacity building in a magnet status pediatric hospital[J].Appl Nurs Res,2011,24(2):110-113.

[7]祁艳霞,牟善芳.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5):393-396.

[8]周丽芳,金丽萍,何雅娟.多元化培训模式在手术室新护士独立上岗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5,14(6):577-578.

[9]武燕燕,张志云.某医院临床护士护理科研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9):29-31.

[10]Crozier K,Moore J,Kite K.Innovations and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 research skills for nursing and midwifery practice:the innovations in nursing and midwifery practice project study [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2,21(11/12):1716-1725.

[11]王艳荣,杨瑞雪.宁夏地区543名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46-48.

[12]方仕婷,陈双琴,曹小平,等.宁波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开展护理科研的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4):25-27.

R192

A

1671-9875(2017)04-0379-04

汤磊雯(1984-),女,硕士,主管护师.

2016-10-09

叶志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71373232

浙江省医药卫生平台计划,编号:2016RCA017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编号:2013KYB161

10.3969/j.issn.1671-9875.2017.04.029

猜你喜欢

骨干护士指导老师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骨干风采展示
就差半分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Me
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