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对比,感受宋词之美
——《相见欢》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02-26徐新颖
■徐新颖
巧借对比,感受宋词之美
——《相见欢》教学设计及反思
■徐新颖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整首词;品鉴词句,学会分析词的意象;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整首诗,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品鉴词句,学会分析词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人说:“诗以言志,词以传情。”词人常常将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煜的《相见欢》,感受他不一样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探究“愁”的源头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整首词,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生1:愁。
师:很好,那么词人的愁和一般诗人的愁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愁”的诗句。
屏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材料一: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975年,宋军破金陵,虽被封为违命侯,实已沦为阶下囚。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材料二: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2:都有思乡之情、思亲之情,不同的是李煜的愁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三、把握意象,沉浸“愁”的情感
师:词人将这份情感融入了哪些景物中?
(师范读。)
生3:西楼、月、梧桐、深院。
师:这种融入词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叫作意象。下面我们再做些比较:
问题1:西楼和东楼哪个好?
(生自由讨论。)
师:西楼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古人凭窗远眺,往往引发思念故土、相思恋人、壮志难酬的沧桑之感。所以“西楼”是一处排遣抑郁的伤心地。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无言”是因为词人被幽囚,不能言,大悲无言,当你的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无语也许是最好的表达。通过“独上”一词我们也能想象到词人脚步的沉重、缓慢,也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落寞、孤寂、凄凉。所以,选择“西楼”这一意象,正是体现内心的愁。“东楼”无法体现。
问题2:残月和满月哪个好?
(生自由讨论。)
师:月是思亲的象征,残月表现残缺,象征着离别。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诗句。“残月如钩”,钩住了自己的心。而“满月”代表团圆。所以“残月”更好。
问题3:梧桐和柳树哪个好?
(生自由讨论。)
师:“梧桐”是“寂寞”的,运用拟人手法,此时词人被幽囚了,所以寂寞的还有词人。杨柳常与春天有关,用在此处,显然与词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秋天常给人萧瑟之感,诗人们常借秋来抒发悲伤的情怀,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师:词中“梧桐”笼罩在秋色中,但是词人没用这个词,而是用了另外一个动词“锁”,如何理解这个词?
生4:因为亡了国被软禁的人,是不能直白地表达出来的,只能放在心上。
师:很好,深院和院子哪个好?
生5:“深院”表现出环境的幽深,词人内心的悲凉。如“庭院深深深几许”。而“院子”无法表现这一点。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下面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词。
(生齐声朗读词。)
四、比较阅读,把握“愁”的写法
师:上阕不见一个“愁”字,却无处不在写愁,这种借助景物抒发情感的手法叫作“借景抒情”。下阕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呢?
生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直接抒情,用比喻把离愁比作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愁纷繁难解。
师:请同学们对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7:相同点,都是直接抒情,直接写愁。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前者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后者把愁比做一江春水。不同点,前者突出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后者突出愁的多,源源不断。
师:对,今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李煜心头的那份滋味,用他的词句来说就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么李煜心头的滋味是什么样的滋味?
生8:对三千里故土的怀念,对亡国的悔恨,对命运的无奈,内心充满矛盾、挣扎、苦痛……
屏显: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师:明明劝说自己不要一个人登楼远眺,但是当愁绪无法排遣之时,还是忍不住登上西楼,凭栏远眺,此时有多少滋味在心头挣扎啊!
五、总结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感叹:“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点点如泪,字字是血。今天我们感受了后主的情怀,欣赏了宋词之美,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感受诗词的美好。
【教学反思】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把比较法运用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文本解读、锐意求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重对比,解开词人心灵密码
初品《相见欢》,学生就已经能感受到词人满腹的哀愁,想让学生知道这份愁源自何处,我便充分调动学生挖掘记忆宝库,说说以往学过的古诗词中关于愁的诗句,同时引入作者介绍,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到词人的愁源自于一代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惨命运。但是,在进行教学时,很多学生由于一时没有唤醒记忆,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如果此环节能事先布置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整理能力,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二重对比,揭开诗词神秘面纱
王国维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身陷囹圄的词人将满腹愁思寄托在景物上。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对比引入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将两种景物进行对比,如将同样是植物的梧桐和柳树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感悟到这些融入词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即意象,是难以替代的,读懂意象,才能揭开诗词的神秘面纱。这一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多花些时间。
三重对比,感受词作艺术魅力
如果上阕是词人将愁情寄托在意象中,那么下阕则是词人直接抒情。为了方便学生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的理解,我借用了李煜另一首词《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把握修辞手法在词作中的运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愁,从而感受词作高超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