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2017-02-26文田俭
文 田 俭
浅谈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化
文 田 俭
在幼儿接受教育过程中,游戏是一项基本的活动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必须要以游戏作为载体,将教育目的与游戏紧密地融合起来。若想引导幼儿了解艺术、走近艺术,研究游戏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
幼儿美术;游戏化;美术活动
一、选择有趣的美术内容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具有想象空间,幼儿在游戏中,将自己想象成游戏中的角色,将假象情节当做真实发生的事件。如,赋予事物人格化内涵,游戏中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命力,能够说话、行动、想象等,成为幼儿的伙伴与朋友。因此,美术活动在题材选择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到游戏性这一特征。幼儿认知水平有限,生活范围窄,生活经验不多,在选材时首先应该选择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设计小班孩子的美术活动“有趣的线条”时,我把直线、电话线、波浪线、锯齿线等变成了一个个顽皮的孩子。边夸张地做相应的线条的动作边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非常开心地在线条游戏中进行创作,并且还会把线条进行不同的组合。
再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漫画人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描画身边熟悉的伙伴,抓住对方面部特征,并且对其有意识地进行夸大。这一类型的绘画作品充满趣味性,极大地提升了幼儿的绘画热情。也能培养孩子的细致观察力,画出来的同伴肖像也是非常的可爱。最重要的是,创作这种漫画的快乐往往会在孩子的心中一直延续很长时间。
二、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直观感知,因此,引导幼儿参与到收集等活动中,能够激发其创作灵感。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充分运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材料,不仅能够贴近幼儿生活,更能够唤起幼儿的创作欲望。所以我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收集废旧自然材料,让孩子成为创作的主体。我们收集的材料有植物类:树枝与落叶、各种花草等;沙石类:泥巴、石头等;昆虫动物类:贝壳、蟹壳、海螺、各类蛋壳等。此外,手工制作与生活紧密相连,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比如折纸、布贴画等。引导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关注到造型、色彩等一系列表现手段。孩子们亲身体验,亲手制作,动手能力与创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游戏中实现快乐学习。幼儿美术创意活动的操作材料贴近自然,将“美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升审美体验。
三、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
黑格尔在《美学》中对绘画与音乐的关系作出如下描述:“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绘画和音乐的融合可以提高孩子的美术感受力。音乐是动态的艺术,美术是静态的艺术。美术与音乐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相互通融,具有相似基因。通过对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从而引发情感的变化,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音乐不仅仅是旋律、节奏,还是具有综合艺术特征的内容。
例如,我们在进行手工活动“大象”时,选择了音乐《森林畅想曲》;孩子在制作大象、绘画森林背景时,伴随着欢快的《森林畅想曲》,激发了孩子对于森林的畅享。在欣赏徐悲鸿《八骏图》时,孩子往往只产生直接的印象,会发出“好漂亮”“马好多”这种感叹,很难深入感受《八骏图》的气势。而当我们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赛马》时,孩子的感受立即变得丰富起来,“马蹄声”“好多马在奔跑呀!”“马儿们跑得真快,它们是在比赛吗?”在我们进行水粉活动“春天系列”时,《森林鸟语》和《柔如彩虹》优美的音乐让孩子作画时增添了灵性和创意。色彩、旋律的结合,丰富了孩子对作品的想象。
四、设计趣味的活动过程
趣味的美术过程设计是美术游戏化的灵魂。通过趣味欣赏、趣味手工、趣味绘画三种形式来培养孩子的艺术创造力。美术活动更像是一次体验、一次探险。绘画给孩子提供了想象空间,给孩子一张白纸,就像是给了孩子一个丰富、美好的世界。虽然孩子的绘画作品比较稚嫩,但是这正显示了艺术生命的本真。
以《给狗尾巴草穿衣服》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孩子对狗尾巴草进行染色,感受染色的乐趣。狗尾巴草的形象非常有趣,我们给狗尾巴草染色前先做了游戏,让狗尾巴草碰一碰,打结“拉大锯”,把狗尾巴草在脸上蹭一蹭。然后我们把狗尾巴草在事先调好的颜色盘里打个滚,再在纸上进行滚画。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融入创造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具有创意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呈现出来。
游戏的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每一项游戏的开展都是为教学而服务。在游戏之前,教师考虑到诸多影响要素,拟定具体规则,保障游戏在有序的规则下开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乱”的现象。在游戏过程中,把握时间,如果结束时间过早,孩子刚刚进入到游戏情境下,便草草结束,则会降低孩子的兴趣;如果游戏时间过于拖沓,往往会耽误教学进程。要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理想化的游戏状态。
(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幼儿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