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回应
2017-02-26戴媛媛
文 戴媛媛
浅谈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回应
文 戴媛媛
在幼儿园,教师的提问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以封闭式和预设性提问为主;提问主体与提问对象具有显著的单一性;教师的应答行为具有表面化的特点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与幼儿观陈旧,教师对科学活动的探究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的对话艺术有待提高等。
教师提问;科学教学活动;有效回应
俗话说:“始于问而不止于答。”在幼儿园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合理的应答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促进幼儿思考,拓展其思维能力,还有利于推进活动的进程。在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合理的应答行为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更有利于启发幼儿进行深入的思考。那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在教学互动中有效回应的能力呢?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物质环境上,教师应在各种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活动机会与物质条件,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在心理环境上,让幼儿感到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和内容,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发现问题。尽量减少幼儿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心理安全就是不对幼儿的提问进行批评或限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多鼓励、肯定幼儿的提问,告诉幼儿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让幼儿获得提问的心理安全。
二、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幼儿观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发生”。因此教师的教育观是否正确,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极大的。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幼儿观。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儿童不依附于任何人而存在。因此要注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发展的特点,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兴趣、需要来进行科学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与其主动探索的能力,为其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促进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自主探究,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其次,更新教学观,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转为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尊重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对话教学观,为幼儿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对话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教师提问的目的应该是对幼儿人格心灵的“唤醒”。同时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对自己提问行为的梳理,根据幼儿的回答,自己的应答,并通过幼儿的反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提问是否达到对话的效果。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科学教学活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有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对其科学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从相关教育部门来说,应该制定相关制度,为在职教师培训保驾护航。严格规定培训时间、课程。为在职教师搭建互相交流的平台,开展相关讲座、研修班等。其次,从幼儿园出发,幼儿园应该将在职教师的培训重视起来,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可以在幼儿园建科学发现室,申报各级课题,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形写成论文并交流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激励教师,提高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自主意识,加强教师进行科研的内部动机。幼儿园与高校之间加强合作,让更多的幼儿园教师参与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派幼儿教师外出学习,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视野。
最后,幼儿园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它强调终身学习,作为幼儿园教师,终身学习就更重要了。首先,幼儿园要积极鼓励本园教师继续学习,开展各种活动,如:读书交流会、学习经验交流会、才艺展示等。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与时俱进。其次,教师个人的态度和理念至关重要,没有态度,后面的知识、方法都是空谈。幼儿园教师个人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四、提高教师的课堂对话艺术
教师对幼儿的回应就像是跟幼儿之间的对话,而对话是需要艺术的。要提高教师的对话艺术,教师需要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情境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将自己带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展开对话,拓展幼儿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经验。然后教师要必须学会倾听,并作出合理有效的应答。教师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听懂幼儿的语言,只有理解了幼儿的话,才能给幼儿做出合理的解答。教师在幼儿回答后做出合理的回应,循序渐进,构成一个清晰完整、指向明确的“问题链”,提高师生之间对话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中心幼儿园)
[1]王亚.大班幼儿探索发现活动中教师提问行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1.
[2]饶萍.关于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J].幼教园地,2010,(33).
[3]马瞬琴.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设计[J].学前教育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