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景作文多维透视灵动阅读智慧演绎

2017-02-26樊智涛

初中生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型日记文本

■樊智涛

全景作文多维透视灵动阅读智慧演绎

■樊智涛

领衔人主张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哪里?首先公认的“硬骨头”是作文教学。虽然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制约其良性发展的因素较多,如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欠缺,作文批改个性指导工作的繁重,学生心智欠成熟,观察事物以及驾驭使用文字能力不够等,因此导致作文教学流于形式。其次是阅读教学。随着语文测试考查由课内阅读转向课外阅读的趋势日益显著,很多一线教师开始动摇“以教材为本”的理念,甚至有不少教师抛开课本,在课外阅读的浩瀚大海里寻找应试素材,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无边的题海中迷失了方向。

从教20余年,笔者一直致力于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研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提出了“全景作文”与“灵动阅读”的教学主张,并将此作为工作室的主攻研究方向,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困顿中寻觅一条希望之路。

一、全景作文

何为全景作文?全景作文全称为“初中作文全景式教学”。全景式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基于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课程和教学目标,全面调动教学活动中的全部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全部感知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体验,是一种结构化的教学方式。

“初中作文全景式教学”是指将日记写作、文学社团活动和作文课堂教学三种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形成作文教学的“一体两翼”,以作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日记写作与文学社团活动有机链接,形成课内课外融合共生的教学模式。与平时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学习伙伴的固定不变不同,全景式教学一方面扩大了课堂的外延,将课堂授课与课外活动、练笔有机整合,真正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另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打通了作文教学的“任督二脉”,切实提高了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主张,我们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体系。

1.借助日记写作平台,塑造个性风格。

日记教学是东台教育的品牌,日记馆、日记长廊、日记之星、日记名校等项目的评比建设,营造了书香氛围,形成了东台文化。2012年笔者主持的国家级子课题“初中学生日记教学的阶段性研究”圆满结题,该课题针对初中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着力提升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有我”的个性化的、有创意的书面表达素养,为整体推进作文教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研发文学社团活动,提升写作素养。

社团活动在当下“师退生进”“让学引思”的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而文学社团活动又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抹亮色。学生在亲近自然中感悟生命,在寻访古迹中了解家乡,在社会调查中关注时代,在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记载、小结、宣传中提升写作素养。笔者所在学校校报《海春音韵》获得全国中小学校报评比特等奖。校刊《扬帆》成为文学少年的栖息地,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放飞梦想。2015年12月,笔者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周子墨获得“苏教国际杯”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特等奖,并被评为“文学之星”;丁玲、叶语、贲诗涵等一批“小作家”脱颖而出。这样以点带面,以生促生,身边的榜样成了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催化剂,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

3.构建作文教学课型,完善评价机制。

课无定论,但是作文课堂教学大体可以开发出哪些课型,值得探究。如单元作文指导教学课型研究、中考作文指导教学课型研究、主题作文指导教学课型研究、作文评改教学课型研究、日记写作指导教学课型研究……这些都需要去创造、去构建。同时,我们还要研究完善作文评价机制,分析学生写作兴趣逐渐退化的原因,研制不同学段的写作能力的评价量表、样文,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敢写、乐写、能写,更好地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质量。

当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开发多元作文展示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彰显“全景式作文教学”的优势。“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作文教学应更具有开放性。我们开发出多元的作文展示平台,合理利用校园网、微信、QQ等电子平台,丰富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便捷的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师生在碰撞中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

2016年,我们名师工作室成员的足迹遍及徐州、淮安、南京、苏州、泰州、盐城等地,笔者执教的示范课“巧议论妙点睛”,顾明老师执教的示范课“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素材”等在省内获得好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作文教学”“让作文教学看得见”“中考作文命题之我思”等系列讲座在省、市各地开设,扩大了我们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灵动阅读

何为“灵动阅读”?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它们在每个人阅读生命里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不仅在于阅读目的的差异,还在于阅读方法、阅读内容的选择是多元变化的。传统意义上,阅读有课内课外之分,尤其是课外阅读在应试中的占分比率越来越高,“如何对待教材文本的阅读”“课外阅读又该如何面对”等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为此,我们倡导“灵动阅读”的理念。

1.学会取舍,灵动整合文本。

一堂45分钟的课是无法承载太多的东西的,同样,一篇课文也是无需面面俱到的。为什么在三年的初中学习后,毕业时学生对很多课文没有印象?关键是教学中没有突出重点,没有彰显特色。文本讲解要学会做减法,要学会取舍。

“讲什么”是考量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与教学能力的。教师普遍认同“讲比不讲好”“该讲的我都讲了”,言外之意很明显,考不出来不是老师的责任。真的如此吗?什么都讲,浮光掠影,学生是难以留下印象的。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轻易地主观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有讲授的价值,更不能犯功利主义倾向,一切以考试为宗旨,而是要善于引领学生一起去发现文本中最有价值的“珠玉”,从单元教学的角度,从初中学段教学的角度,从文本自身的特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等角度确定教学目标。记得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文中说:8岁伤感于人鱼公主化为水泡;18岁读出了爱情;28岁做了母亲的自己关心起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惊叹安徒生的写作技巧;48岁读出了人鱼公主的灵魂……其实对于教材中的文本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呢?学情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以及教师阅历增长导致的对文本理解的变化,使我们对教学的定位也是在变化中灵动选择的。与其在题海中无序挣扎,还不如回归课本,反思文本在教材中存在的价值,扎扎实实地读懂读透文章精髓,发现规律,提炼方法,训练技能,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笔者执教的江苏省示范课《明天不封阳台》,尝试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重新整合文本,从叙述的角度讲述故事,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鸽子,从议论的角度探究作者对城市环境的担忧,这样的“多角度”探究,灵动了阅读,清晰了思路,生成了收获。

2.以人为本,灵动选择课型。

以课外阅读指导课型为例。名著阅读助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已成为大家公认的法则,但是为什么学生读了那么多,却未见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显著提升呢?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指导不给力,基本状况表现为:分派任务多于指导引领,讲义汇编多于分享交流,命题随意多于客观规范,因此学生的真实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为提升教师名著阅读指导能力,我们名师工作室将“课外名著阅读指导课型”作为研究重点。探究读前指导课、读中指导课、读后指导课三类课型的差异性。在实践中总结出读前指导课旨在引导、激趣,要强化激趣意识、阅读文体意识和阅读目标意识;读中指导课旨在探究、交流,要强化问题探究意识、阅读方法指导意识和整体阅读效能意识;读后指导课旨在展评、生成,要强化阅读成果展示意识、多元形式检测意识和阅读评价生成意识。三种课型是一种螺旋性上升的关系,是陪伴学生攀登阅读阶梯的拐杖。用好它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课外名著阅读指导课型开发不成熟,没有基本的样式可以“拿来”,所以也就给了我们一线教师更多创造的可能性。但无论怎样进行创意,基本的规律还是有章可循的,即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以自身的经验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评判学生阅读感受的多与少、深与浅,而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静候花开。

3.愤启悱发,灵动把握生成。

“教什么”“怎么教”应是我们每个老师工作生活的常态,也是教学预设中重要的环节。但这些预设毕竟是“实战”前的猜想,是否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性灵、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还在于课堂的灵动生成。课堂不是工业化的流水生产,学生亦不是没有思想的机器零件,而是有鲜活灵魂、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经历去理解与感悟作品当中的人与事。因此,在课堂中必然会产生思维碰撞,而随机把握课堂的生成,在学生“愤”“悱”的时候给予恰当的点拨与引导,才是“师退生进”理念的最佳演绎。

灵动整合文本,灵动设计课型,灵动把握课堂生成,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将课内文本与课外阅读相链接,将新授知识与关联旧知随机衔接,将教师个人成长体验与学生个性发展匹配……在这样的灵动阅读中,我们享受着阅读的快乐,并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实现与作品的多元对话。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两座高峰”,吸引着我们语文人选用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去攀登。选择“全景作文”“灵动阅读”作为“樊智涛名师工作室”的研究课题,也就选择了风雨兼程,但只要心中爱得深沉,又何尝不是向着美好奔跑!

猜你喜欢

课型日记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