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助阵语文学习的探索和思考
2017-02-26江苏张家港市白鹿小学黄红兰
江苏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黄红兰
实践活动助阵语文学习的探索和思考
江苏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黄红兰
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景式”的学习,它不限时空,打通课内外,打通班级常规,将学习放置在开放的空间、无限的时间中。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学科内容的开放与整合,主题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有学习的本能,这是一种生物学特征。这就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自己能学习。语文,作为母语的学习,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但语文学科素养却是要后天熏陶培养的。笔者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语文素养提升的绝好时机。
一、学科内容的开放与整合
学科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托,课文学习可以通过拓展课外内容,引进学习资源,借此丰富学习内容。
1.单元主题丰厚内容
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主题单元”取代 “知识体系单元”,阅读与零敲碎打变成整体教学,变成高效、广博、精深的厚积薄发。学习目标的整体确定,学习内容的综合考虑,语文学科素养得到整体发展。(1)化整为零的主题教学。在单元教材中寻得共同点,可以是文体上的,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表达上的……在目标上获得主题意义的建构。(2)以单篇带多篇的主题教学。在教学三年级的科学小品文 《石头书》一课后,执教老师提出“科学故事”主题阅读的要求,推荐了一组同样以“对话”形式为主的科普小品、科普童话文章,比如《钟表店里的争吵》《玻璃公公的一家》《院子里的悄悄话》《地球清洁工》。透过拓展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行为,触摸到语文教学的本真规律,准确把握相同文体的阅读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2.学科交互横向联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提倡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在不同方法和内容中相互渗透与整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四年级学生在学习《第一朵杏花》之后,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果园,观察桃树、杏树、梨树的不同花期,从中进行探究和发现。语文、科学、美术、信息技术四门学科的老师整合学科交互教学目标:(1)每两天完成一篇自然笔记,把观察到的桃花、杏花、梨花画下来,并配上文字;(2)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一个星期中的发现;(3)一个月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制作简单的PPT。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团队完成。活动结束,老师们在学生的展示中惊喜地发现他们探究性学习的成果:杏花单生,先叶开放;桃花开放时同时长叶;梨树花苞很大,因为是混合芽,花、芽包裹在一起。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观察、欣赏、绘画、表达、计算机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而相应的学科素养也得到了潜滋暗长。
3.班级定制微课程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编者有意识地渗透了传统节日的题材,如果按常规教课本的流程学习,不外乎是在字、词、句、篇上做功课。但在实际教学时,作为历史文化中的一支——传统节日,如此浮光掠影的学习总令人有浅尝辄止的遗憾,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老师就确定了“传统节日班本微课程”,对节日课程做了细致的安排。比如“传统节日之元宵节”课程中,通过“听一听节日的来历,背一背节日的诗词,玩一玩节日的谜语,学一学元宵的做法”的过程,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整合的方式集中,将语言表达、理解、运用等能力以及学习考评统整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课程系统学习还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重视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以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主题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学校主题活动一般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开展的集体性活动,这样的活动看似与学科学习无关,但却与学科素养密切相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活动机缘为学科素养的提高添砖加瓦。
1.经典诵读比赛
朱熹曾说:只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经典诵读的开展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在诵读的过程中渐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我们不妨布置学生写一写《我的经典诵读故事》《我的经典诵读老师》……这样的故事可以写成系列文章。
2.学生辩论活动
笔者常在班级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根据辩题去搜集材料,讨论立论、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四个环节的内容,在观辩和自己辩论中获得辩风、体态、思维、倾听等方面的辩论素养。《阅读、精读和略读哪个重要》《普通话与方言哪个重要》……学生在似是而非、求而不得中锻炼和发展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更学会思考、判断、明理启智的素养。
3.红领巾文明行
每年春暖花开,学校借春游活动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 “红领巾文明行”活动。四年级“十周岁集体生日”活动中,同学们追忆往昔、才艺展示、畅想未来,以书写的形式感恩父母,老师不妨和学生一起为表达这份感恩反复修改斟酌语言。再如六年级的“红领巾长征行”的行进途中设有七个地点:瑞金→遵义→金沙江→泸定桥→草地→会宁→延安,徒步全程来回约10公里,这是一个浓缩版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通过学生的毛遂自荐和大众评审决出讲述者,讲述者在行程的每个地点上对徒步而来的同学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主题活动涉及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思,还有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学生乐享其中获得学科素养远远胜于课堂学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敏锐地捕捉到语文学习的资源,抓住实践活动的广度与深度,让其发挥语文学习的意义。
思考:实践活动中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
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景式”的学习,它不限时空,打通课内外,打通班级常规,将学习放置在开放的空间、无限的时间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1.学习心理的改变——由被动角色向儿童主体的转变
对儿童立场的坚持,成为童年的发现者,自觉捍卫幸福的童年,实践活动让教师从“一言堂”的主宰者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儿童立场”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共识。整合一切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实践活动中,老师不唯一了,家长可能是老师,学生可能是老师,一切能者皆为师。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碰撞、共享令其学习能力得以锻炼,学习自信得以增强,真正落实“我是学习的主人”的地位。
2.学习内容的创新——由单一向综合学习的发展
长期以来,一线语文教师关注较多的是如何教好一篇篇课文,然而“课文”与“语文”显然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教育专家纷纷表明观点:“用课文来教语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还是围绕“教课文”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收获仅仅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借助上述“学科内容的开放与整合、主题活动的补充与巧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从而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内涵合成一个个“集成块”。
3.学习环境的突破——由知识向素养培育的浸润
“知识”可以简单记诵,可以闭门练习,但是“经验”不行,“经验”就意味着你要让学生去经历,去做事情,去完成活动。由于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一切生活环境即是教学资源,因此教学环境要随之不断突破。语文实践活动从空间上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有机会经历过程,有机会形成自己的 “经验”。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活动是从教学“知识的授受”到教学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基于学科素养,实践活动助阵语文学习会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