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充分彰显学生个性
2017-02-26丁守权
◎ 丁守权
让阅读教学充分彰显学生个性
◎ 丁守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领悟、探究、创造,这样,学生才会不断提高和发展。
阅读教学;个性;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把阅读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努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把个性化阅读教学变成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他们都是生动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彰显个性呢?
一、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道:“如果班级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就可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一言堂,使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也感觉“寡然无味”。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笔者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读书的氛围。在音乐的感染下让学生用心读,用情读,读出母亲的爱,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又如在教授《海伦·凯勒》一课时,有这么一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是啊,水的清凉让海伦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奇妙,但是对于盲人的世界,学生还是比较遥远的,要想让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文本所描述的语境,必须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于是在讲这一段之前,我拿了一瓶装满冰水的饮料瓶,让学生闭上眼睛一分钟,适应黑暗的环境后,让学生伸手触摸饮料瓶口,这时冰凉的水流过学生的手掌心,他们顿时情不自禁“哇”地叫出声来,这时再加以引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亲身经历了“盲人摸水”的这段经历后,再让他们去阅读文本,学生就能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融入到阅读中,在浓厚的氛围里更加深刻地体会海伦摸水时惊奇的感受,对于文本的把握更加准确。
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才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与文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感受自己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自主意识,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创设真实情景,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自由的个性化阅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给学生阅读充分的自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感悟阅读方法,强化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水平。自主性阅读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阅读信心。
我们常说:“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提高兴趣。正确运用兴趣规律,能促使学生不断提高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他们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只加以适当引导,这样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运用的阅读方法包括;个人读、集体朗读、边想边读、边表演边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从而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把“借箭”的过程让学生运用质疑问难的办法来推进课堂的教学进程。在学生自读课文,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之后,鼓励学生分别饰演诸葛亮和鲁肃,说说诸葛亮借箭的经过以及鲁肃在这个“计谋”里都做了哪些事。其余的学生要对这些饰演者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如“诸葛亮怎么就胸有成竹在第三天能借到箭?”“鲁肃怎么就去帮助诸葛亮借箭?”如此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整节课基本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他们似乎忽略了老师的存在,他们援疑置理,神采飞扬,回答得有根有据,狭小的课堂成了他们广阔的思维天地。如此,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大大提高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很好地表述和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同桌交流,也可以回去和家长交流。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不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掌握,从而让学生真心喜欢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导航
在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是学生的导航。当然,强调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并非放弃教师在阅读教学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引领作用,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差异性,为阅读“开道护航”。由于学生的差异性和自我经验的局限性,阅读中不免会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此时,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些尊重,让他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和水平,在必要时教师给予引导和纠正。
体现在语文课堂中,针对学生的阅读,教师要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说出引导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在教授高年级阅读课《师恩难忘》时,笔者选用的是几篇关于老师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比较这类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阅读的方法和过程。包括《孔子游学》《理想的风筝》《我的老师》和《作文上的红双圈》。阅读课本身是比较枯燥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耐心把文章品读完,并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是四篇阅读短文量不小,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设计这堂课时,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导语设计,因为精彩的导语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指导他们阅读的方向,以免出现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此时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继而利用多媒体展示文章片段,在学生品读后接着提问:还有哪里能看出孔子的为人、品性、教化?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论水、言智具有代表性的两件事。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始终被老师提出的问题牵引着,井井有条,不慌不乱。在读第二篇文章《理想的风筝》时,设计导语提出了问题:“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于是抓住重点阅读,对文章的思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阅读后进行交流谈体会。阅读最后两篇文章时,利用发放学生同步阅读卡代替导语,让他们根据学习单上的提示一步步完成阅读思考,然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读书体会。在此时,老师再把四篇文章联系到一起,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对文章及写作方法做个整体回顾。这节阅读课,学生利用了有限的时间阅读了四篇文章并且掌握了文章的精髓和主要内容,高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看来,在阅读中能否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程既定目标的完成至关重要。要让学生牵着这根绳大胆而有目的地去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学生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知识,收获经验。阅读教学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始至终起主导作用,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
同时,个性化阅读应该具有批判意识。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获得独到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与学习。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并提出质疑,激发学生遇事都能质疑的习惯,这也是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
例如,在教授低年级《小猫钓鱼》一课时,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这样一个主题。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大多数孩子都按照文章的思路按部就班地接受了表达的主旨,但却有一个孩子提问:“老师,我们小孩子都喜欢玩,我想小猫也一定喜欢玩,为什么一定要让它老老实实地钓鱼呢?追蜻蜓、捉蝴蝶也可以锻炼它的本领呀!”我的思路顿时被这个小孩子扭转了三百六十度,他提出的质疑不无道理啊,换个思维想想,小猫追蜻蜓、捉蝴蝶不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吗,是儿童的一个突出表现,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来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我对这个孩子的想法给予了肯定,表扬了他的大胆质疑,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一定非要按照书本规定的思维禁锢了我们的想象,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在这次的质疑后,我的思维也被打开了,不再禁锢于课本,迷信于课本,学生可以跳出来迸射出自己独特的想象,阅读也变得活跃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释,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会有质的提高。
四、让学生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课外阅读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能力、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如教学《三顾茅庐》时,有学生就提出“那前两次刘备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为了满足求知欲,学生们自然而然激起了阅读名著的兴趣。
G427
C
1673-9949(2017)09-0023-03
(作者: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明德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