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梯“活”了
2017-02-26文王辉
文王辉
攀爬梯“活”了
文王辉
一、案例描述
(一)初见梯架——快乐的烦恼
幼儿园新进了一组攀爬梯,晨间活动时,老师们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搭建在了操场中央,新鲜的玩意儿引来了好奇的孩子们,他们聚集过来争先恐后地往上爬,不一会儿功夫梯子上就爬满了孩子,下面还排着长长的队伍……老师们赶紧守在梯架旁看护,防止幼儿摔下来。
活动结束后,由于担心梯架摆在操场中间,影响早操等活动场地,老师们思考梯架往哪里摆放的问题。少数老师觉得应该放手让孩子们晨间活动之后将梯架组合拆开抬到操场边上分类摆放整齐,到下次游戏时,让孩子们自己移到操场中间搭好了玩耍;而大多数老师的意见有所不同,由于木梯还需两位老师抬才能搬动,她们提议先把它移到操场边上并组合好了给孩子们玩,方便又快捷,而且搭建好的梯架摆放在那儿也给操场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二)再见梯架——移动的玩具
接下来的活动一连几天,攀爬梯都安然无恙地待在了操场边上,由于操场边上就是花坛和灌木丛,老师们发现了这个安全隐患,不得不将梯架往里面挪。也许是老师人手不够,每次移动梯架总是有些耗时,孩子们也许是等得不耐烦了,也或许是出于要帮助老师的心理,他们自发地动起了小手,两三个孩子把看起来体积小一些的平衡木合作抬到两个梯架的中间,发现梯架的距离不太合适之后,叫老师将梯架调整了下位置,架在了梯架上,又晃了晃平衡木,发现不是太稳定,好像跟他们平时玩的时候有所不同,一个孩子趴在平衡木下一下子发现了平衡木下的凹槽,随即就将凹槽卡在了架子上以确保平衡木的稳定。发现了这个凹槽的秘密后,孩子们的兴趣更高了,抢着帮老师固定梯架,有的梯子卡在了高一些的横架上,有的卡在了矮一些的横架上,攀爬梯变样了!
变了样之后的攀爬梯似乎更吸引孩子们,他们玩一会儿后就有人提议重新组合,并且念念有词:“神奇一号!神奇二号!”
(三)蓦然回首——探索的乐园
混龄游戏开始了,操场上迎来了小中班的弟弟妹妹,“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的任务使很多大班的孩子跃跃欲试。他们要在弟弟妹妹面前“一展身手”。涵涵和雨泽等几个小朋友率先搬起了梯子,他们先将好移动的一些材料挪到中间,较高的难移动的梯架留到了最后,看到此时自己班上的老师不在身边,其他班级的老师也没有要帮忙的意思,只能自己动手,涵涵有了一个想法,他请其他几个孩子帮忙将梯架放倒在地上,然后抬到了操场中间。很快攀爬梯架好了,可有的平衡木架得太高,小班小朋友不敢往上爬,涵涵他们又将平衡木往下调,直到小班小朋友敢上去。可四通八达的梯架又遭遇到了一个问题,孩子们从不同方向的梯子爬上来都聚集到了梯桥中央,谁先过?怎么过呢?老师们又急了,让他们这样自由玩,没有顺序会出安全问题呢!老师正想介入时,只见桥上的孩子们已经在互相商量了:“我们石头剪刀布!谁赢了先过!”看来,问题已经解决了!
游戏结束的音乐声响了!涵涵他们自告奋勇地对小班的弟弟妹妹们说:“我们来拆,你们别管!”几个孩子抬的抬,搬的搬,场地上就剩下几个高的梯架了,只见他们又使用老办法把梯架放倒,一起抬起来,还唱起了《八只小狗抬花轿》好不热闹。负责整理梯架的孩子一直在归置送过来的梯子,一直到他觉得满意了才离开!
二、案例分析
攀爬梯的出现,给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孩子们都带来了新奇,老师们因它的出现折射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们因它的出现获得了不一样的快乐和经验。
(一)攀爬梯带给老师的震撼
起初,老师们对于攀爬梯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大都从主观的角度出发:一是考虑攀爬梯的重量和体积,认为由老师动手比较妥当;二是认为攀爬梯移来移去耗时费力,认为相对固定较好。只有少数老师敢放手让幼儿自己组装自己整理。
然而随着孩子们的加入,孩子们的好奇心与热情使老师们看到了他们的潜能,看到了他们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发展
孩子的思想是纯粹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没有成人的顾虑去思考那么多,见到攀爬梯就想上去走一走、爬一爬。他们在与攀爬梯互动的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了最大的快乐;在与同伴商量的过程中,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在帮助小班小朋友爬梯子的过程中,拥有了帮助弱小的学习品质;在收拾整理梯架的过程中,养成了收拾、整理的习惯。
三、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起初我们大多数的老师忽视了孩子的能力,不敢放手,总想代替孩子做,担心孩子达不到、完成不了,出现了包办思想。在孩子们攀爬时,又担心孩子们摔下来,三四个老师在旁守护。活动中我们好多老师差一点忽视了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差一点剥夺了放在眼前的孩子学习的机会。
学习与发展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我们要做的是,把握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获得发展,创设更多的生活和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们获得成长。适时“管住嘴、放开手”,才会有精彩的瞬间在等待!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