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7-02-26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樊连燕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樊连燕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樊连燕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重灌输轻探究,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适合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探究教学的流程以及探究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探究;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致力于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质疑、探究、实践中获得真知。而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墨守成规,对学生施加超负荷的压力,学生沦为被动学习的机器,独立思考的精神逐步缺失,创造力被扼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探究时间过长,会完不成预定的任务,部分教师担心秩序变得混乱,局面会难以控制。小学生具有好奇、多问的特点,教师要顺应儿童天性,在学生急于了解事物的奥妙时,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要相信他们的认知潜能,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在实验、猜测、推理中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流程
1.创设情境
问题是探索活动的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在学习内容与学生求知之间制造不平衡,引发学生的“冲动”,进入好奇、渴望、急不可耐地解决问题的状态。
(1)创设趣味情境
教师创设故事、猜谜、竞赛、角色扮演等情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让他们在兴致盎然中思考、回味,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中,教者以谜语导入,学生对“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他脱一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就会满怀激情地投入新知的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利用数学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找到可以接受的“原型”。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产生急于探索的欲望。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者以多媒体呈现在马路上飞驰的汽车、摩托车等,它们的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提出问题:“怎么车轮都是圆的?如果将车轮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等,会出现什么情况?”并以动画演示车子颠簸的情形,“看到刚才的画面,你有什么想法?”教者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出问题,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尝试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3)制造悬疑情境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利用学生旧知识无法解决新问题的矛盾,有意识地制造“不协调”,提出问题,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从6月1日起,小明爸爸每4天休息一天,妈妈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都休息了,全家就去黄海森林公园玩,那么最早到6月几日,全家才能一起去公园?”
(4)创造开放情境
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猜想、探索、发现,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在解决“租车方案”问题时,教者创设情境:“学校准备去秋游,组织学生去公园玩,辅导员要做租车的准备。现知道大客车限载42人,每天车费1000元,中巴车限载24人,每天车费600元,现有教师28人,学生202人,你想如何租车?”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想租大客车,也有的想租中巴车,还有的学生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既租大客车,也租中巴车。
2.探究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努力寻求答案,去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也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全班的争论。学生只有经过争论,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才能激活思维、内化知识。但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学生未作思考,讨论也就不可能深入,思维也无法得到发展。
(1)个体独立思考
当学习任务较为简单时,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独自完成探究任务,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方法,有助于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学校的微机房面积是76平方米,用边长为0.8米的正方形地板砖铺地,100块够吗?”教者呈现问题后,学生经过几分钟的独立思考,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解法:有学生运用了连乘:0.8×0.8×100=64(平方米),64平方米<76平方米,所以100块不够,也有学生用了除法:76÷100=0.76(平方米),0.8×0.8=0.64(平方米),0.76平方米>0.64平方米,所以100块不够,还有学生直接用76÷(0.8×0.8)≈119(块),119块>100块,所以100块不够。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他们留有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实现自我矫正。
(2)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展示思维过程,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揭示数学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合作学习有助于集思广益,让学生的讨论更加深入,获得的结论更趋于准确。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内容时,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以小组为单位,将圆的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探究。学生先将圆分成4等份,再进行拼接,接着再将圆8等份、16等份,拼接成的图形已经接近平行四边形了,再分成32等份、64等份、128等分,图形已经接近长方形了。最后通过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求出圆的面积:S=ah=c/2×r=2πr/2×r=πr2。也有小组将圆转化为三角形、梯形等进行研究的,也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3.概括结论
教师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进行内化、延展。不同小组表述的方式不同,教师要予以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结论。
二、探究式教学的思考
探究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再创造,能引发学生的丰富猜想,让他们探索出多样的解决方法;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的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中积累经验,产生感悟,获得结论。
总之,在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教材,精心选择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要着眼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要着眼于学生,激发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要着眼于过程,要由扶到放,适度指导,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1]陈亮,朱德全.数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J].数学教育学报,2003.
[2]徐彥辉.数学探究的教育价值[J].学科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