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2017-02-25李晓娇
李晓娇
【摘要】本篇文章主要简单介绍回指、溯因推理以及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回指和溯因推理多年来一直受很多学者的关注。回指对于篇章起到了衔接的作用,溯因推理则对已有的情景进行假设,所以,对回指、溯因推理以及二者之间关联的研究有助于对语篇或者会话的更好理解。从本文中也能得到在教学中的启发,进而促进了对实践的指导。
【关键词】回指 溯因推理 关联
一、引言
一直以来,对于回指和溯因推理这俩个话题的研究,不同的学者甚至不同的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当然,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容忽视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回指无非是对已经提到过的事物进行指称;溯因推理则是通过假设事情发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推理得到结论。当然,回指和溯因推理也要遵循一定的条件,否则,执行回指功能的回指就可能引发歧义,运用溯因推理而做出的假设也会被否定。随着对二者的研究也就渐渐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回指
回指,简单来说,就是对前文(也可能是后文)已经提到的人或事物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来指代。前文提到的我们叫做先行语,用来指称前文提到的我们叫做回指语。回指所研究的就是两者的同指关系 。英语和汉语都是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俩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那么通过一个例子说明回指:
丽丽的内心很焦虑,但是Φ听到妈妈说没关系,Φ似乎找到了自信,Φ把书包从妈妈手里接过来,Φ直奔考场走去,妈妈在门外等着她。
该段中的Φ为零形代词,该段中的主要回指语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类别:(a)专有名词,如“丽丽”、“妈妈”;(b)有定描述语,例如“门”;(c)人称代词,例如“她”;(d) 零形代词“Φ”。专有名词的先行语很明显,丽丽、妈妈就是指情景中出现的人。句子中的人称“她”这一代词的先行语范围比较广,在上面的例子中代词她指的是“丽丽”。最后,零形代词的意义更加模糊,所以,先行语的确定也就需要更多的努力,上面的例子中零形代词回指的是句子开始所提到的“丽丽”。
三、溯因推理
溯因推理最早由皮尔斯提出,并且,他将演绎,归纳,溯因推理三者进行比较,认为只有溯因推理可以产生新的知识。溯因推理是根据一个假设对已知的事实进行解释。下面的对话符合溯因推理,例如:
A.你为什么把你的手机充电?
B.因为我手机没电了。
A.你怎么知道?
B.因为手机关机了。
这段对话的推理就符合皮尔斯的溯因推理,由于手机关机了,于是就推测是没电了,当然,手机关机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手机坏了,有人关了手机,手机没电了,但是,在诸多的情况中只有手机没电了这一假设最符合情理。当然,这一假设可能是错的,但确实是可信的。
四、二者的关联
在对二者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其中的关联。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回指是提供一种提示,并且以关联为导向的语用推理即溯因推理。读者根据给出的指称词语,以及自身对语言的理解就能够推断出上下文的指代关系。确定语篇中的指称语不同指代关系的过程就是一个溯因推理的过程,读者会根据不同语境中的指称语来逆向的推出其最有可能指代的对象。例如:
从前,有一个小红帽,她遇到了一只大灰狼,Φ目光凶狠,Φ又高又大,Φ就是有点枯瘦。小红帽十分的害怕。
这段话也像我们展示了,如果我们想要一一的弄清楚这段话中的回指语,要依赖与其所处的语境,进而推断它的指称关系。比如“她”,这一代词是出现在“小红帽”后,那我们假定“她”是指代“小红帽”,根据意思也肯定了这一假设。该段中的零形代词Φ最有可能的指称对象是“大灰狼”。这类的回指语就是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推断所指关系,先给出假设,进而根据语言的提示对该假设的可取度进行检验。这也就说明溯因推理與篇章回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五、总结
本文不单是将回指、溯因推理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陈述,更是对于语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中的应用不容忽视。对回指语的理解可以看成是溯因推理的过程,这不仅使回指语的识别更加的有理可寻,而且使得篇章的理解有了可遵循的原则。所以,应该加大在此方面的研究,使得理论的研究取得在实践上的意义。做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韩晓方.我国外语界有关“溯因推理”的研究综述[J].外国语文,2010(1).
[2]徐余龙.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许宝芳.肖德法.语篇回指的多维研究综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
[4]王婷.汉英零形前指对比与翻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
[5]张大松.论科学思维的溯因推理[J].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3(3):24.
[6]Levinson,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
[7]Ariel.M.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 Routledg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