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黑天鹅》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研究

2017-02-25刘艳影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黑天鹅悲剧

摘 要:电影《黑天鹅》是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作为导演的美国电影,该部电影拍摄于2010年。电影《黑天鹅》用多种电影的表现手法构筑了主人公妮娜的命运的悲剧色彩。充分展示了妮娜在与莉莉过分竞争过程中,她的真正性格得到了压抑,在压抑到了极端情况下,妮娜终于完成了蜕变,她变成了一只黑天鹅。最终,尼娜认识到了,这个黑天鹅才是真实的自己,尼娜的蜕变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这部电影也就注定了妮娜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黑天鹅》 悲剧 电影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09-02

1 电影一般意义上的悲剧人物特征

1.1 结局悲惨型的悲剧人物

结局悲惨型的悲剧人物通常指的是,在电影的开头中,这样的人物往往是活得、过得最开心与最富足的。没有任何要发生悲剧的迹象。这样的人物往往代表着社会的一种正能量,比较适合观众的审美品位,观众一般也普遍认为这种人物的结局应该是会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并且,一般的电影导演在设计具体情节推动的过程中,往往让这样的人物把他或者她的正能量完完全全地、不留余地地体现在电影的情节中,并且在这些情节的过程中,往往不容易被观众认出来,这样的角色最终会走向最相反的一面。悲剧色彩往往发生在最后一幕或者一个偶然的事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这类人物正在实施某种正能量的行为。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电影拍摄的画面突然急转直下,把这样的一个悲惨结局呈现在世人面前,很多情况下,这样的结局是很悲烈的,但往往观众也比较能接受,因为这样的电影,往往吊足了观众的口味,给观众一个悲惨的背影。

不可否认,很多电影的表现手法都是借助了这样的悲情色彩来进行的,这样的悲情描写与悲情过程往往也是最惊心动魄的。一个悲情电影,如果没有几个英雄式的人物为某项事业献身,这也不是悲情电影的常贯表现手法。通常情況下,每一部悲情电影,总是要有几个英雄式的人物为了某项有利于大多数人的事业或者事情来体现出自己巨大的奉献精神,没有这样的奉献精神的电影,即便整个电影结局中,全部的主角都死完了,也不会起到悲剧电影的效果。悲剧效果必须依照某种人们不能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曾经坦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坏了给人们看。事实也确实如此,只有美好的东西被毁坏了,人们才有有心疼的感觉,人们才会有心碎的感受,如果本来就不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或者本来就是一个肮脏的事物,即便人们把它毁坏了,也不会激起人们半点的同情心,其实也是说的一个道理。

1.2 反差对比型的悲剧

这类的悲剧往往是最令观众心痛的,这类悲剧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恶人有了好的结果,好人吃了大亏。就是说在这样的悲剧电影里,作恶多端的人往往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没有任何悲剧的意思,而好人的下场往往是最惨的。这样形成的一个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构成了一个电影悲剧的主色调。

第二,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社会大环境下出现不同的或者截然相反的结果。其实,这类悲剧电影大致可以这样描述,比如说,在某个年代自由经商可以挣到很多钱,而且合情、合理、合法,受到官方和民间的一致赞成与褒奖。而在另一种社会环境之下,经商行为就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巨大阻力,人们总是认为经商是投机倒把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以至于同样的经商行为在不同的社会大背景或者大环境下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是一种对比反差型的悲剧电影。

第三,好人与好人的结局对比电影。一般而言,一部悲剧电影往往要牺牲掉几个好人,也就是我们上述中所说的,符合人们正常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在一个社会中能够带给人们正能量的人。这样的好人往往在电影中就是扮演一个拯救社会不公平事件或者救人于水火中的角色,但不可否认,有的悲剧电影,同样的两个好人或者好角色,其结局往往一个是极好的,一个却是出乎人意料的坏的。所以说,这样的电影往往是把好人的结局对比给观众看,营造一种好人下场对比的悲剧来,这样悲剧电影的震撼感往往也比较强烈。其实,悲剧电影之所以悲剧,或者主人公之所以走向了悲剧的道路,大多是都是因为有了可以比照的对象或者可以对比的对象才能把这种悲剧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对比的电影里,悲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悲剧电影,往往不是好人与好人的下场或者结局对比,就是好人与坏人的下场对比,只有对比才有有强烈的反差感,在这种反差感中,人们才会有悲剧的感觉,否则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或者水到渠成,那么这样的电影的情节的设计也就平淡无奇了,不足以吸引人们的好奇心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电影就不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了,更不是一部悲剧电影了。

1.3 社会大制度制造悲剧

这通常是电影或者小说剧本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表达手法。在这种表现手法里,或者在整个的电影里,往往并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也许每一个好人都有坏的一面,也许每一个坏人也都有好的一面,但这样的现象给人的感觉是,无论好人抑或是坏人总有原因,总有值得同情或者理解的一方面,也就是说也许每一个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或者外在环境的影响下,都会这样行为,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最直观的表达方式。

比如说,在某一个社会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好人的同时又是一个坏人,比如说,一个穷人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做偷粮食或者害人的事情,但她或者他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也许是为了给更穷的人以口粮,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哪有有绝对的好人或者哪里有绝对的坏人呢?就没有一个判断的基准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这些人之所以逐渐地失去人性或者没有了良心,并不是他或者她心甘情愿去这样做的,而是因为社会环境逼迫的。但即便这样,这样的电影情节设计依然能背观众们理解,观众们在一定程度上也绝对认可这是一个悲剧型的电影,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变的不再是一个有道德底线或者人类底线的人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惟利是图,或者没有了人之为人的底线的人。

但在观众的内心中,人之所以被毁,也算是因为社会大环境所致,是社会大环境改变了人,人没有了人之为人的本钱,这才是最大的悲剧。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选择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行为,已经不是人们在当家了,而是总有一种莫名的、无知的力量在推动着你往前走,人们被迫着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并不适合人们正常判断标准的事情来,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总受社会大环境的控制,社会大环境逐步地引导着人们选择恶的行为或者不好的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人不利己的行为,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没有了最根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成为了社会大环境下的行尸走肉,这才是一个电影最大的悲剧表现。

2 妮娜的悲剧成因分析

2.1 妮娜的双重性格

妮娜是一个芭蕾舞演员,妮娜在平时的生活或者工作中都是一只白天鹅,温顺、没有丝毫的叛逆感。尤其在妈妈的呵护下,妮娜更是受尽了妈妈的呵护和关爱。托马斯是著名的导演,在他安排的一个表演节目中,他让妮娜扮演黑天鹅的角色,与同为芭蕾舞演员的莉莉同台竞争。其实,尽管在平时的生活中,妮娜经常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特点是温顺、柔和的,但妮娜对于自己的演艺事业有着出奇的好胜心,这种好胜心特别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妮娜以自己的演艺事业为中心。妮娜的好胜心很强,她从来不希望有人能够在芭蕾舞方面可以超越她。为此,妮娜在从小时候开始就注重锻炼自己的这种好胜的性格。妮娜深深的知道,自己只有通过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让自己在芭蕾舞的表演上更生别人一筹。而另一点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妮娜的这种性格与妈妈对她的细心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妈妈总是把妮娜当成小孩子来对待,尽管妮娜都已经长大成人,妈妈总是把她当成一只白天鹅来对待,妈妈希望妮娜永远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世界中,事实上妮娜也在逐渐地按妈妈的要求来塑造自己,妮娜在生活中,表现的一如既往的平静、祥和,在外人看来,妮娜就是一只天真无邪的白天鹅。

第二,妮娜与莉莉的竞争中,妮娜的刻苦程度。芭蕾舞的竞争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可以出现,也就是说,莉莉与妮娜在表演芭蕾舞的时候,孰优孰劣是一眼就可以比较出来的,没有丝毫可以伪装的地方,客观来说,即便在妮娜的心中,莉莉也是一个绝对的黑天鹅的最佳人选,莉莉天生有着黑天鹅的种种特质。可是,妮娜是一个不服输的女孩子,尽管她深深的知道,自己在天赋上也许真的比不上莉莉,但妮娜同样坚信,通过自己的加倍努力一定可以超越莉莉。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性格的支配下,妮娜一步一步地想要改变自己骨子里的那种白天鹅的气质,也正是在逐步地改变或者打造自己的过程中,莉莉悲剧地发现自己实在太难以突破这种白天鹅的束缚了。

2.2 性格认知的痛苦

白天鹅象征着纯洁、美好、没有半点瑕疵,黑天鹅象征着阴险、狡诈。而在托马斯要求这两个芭蕾舞演员表演的节目中,恰恰要让妮娜表演黑天鹅。妮娜的好胜心极其强烈,而妮娜又确确实实生活在一个白天鹅的世界中。妮娜对自己白天鹅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母亲的教导,按我们的说法或者认识,妮娜的母亲简直对妮娜的爱就是一种溺爱,妮娜的母亲从来不管妮娜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对妮娜尽到了义务。这种义务在妮娜母亲看来,是作为一个母亲必须完成的,责无旁贷的义务,正是在母亲的这种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爱之下,妮娜在性格塑造方面,也就渐渐地朝着母亲培养和关爱的方向发展了。

在母亲的眼里,妮娜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妮娜需要关爱,需要被母亲像疼爱一个婴儿一样去疼爱,这就彻底地让妮娜淹没在了母亲的无尽的关怀之中,没有了任何的自我,妮娜在生活中,没有任何自己的空间,妮娜没有自己的发言权,妮娜总是沉浸在母亲的溺爱里,逐渐地在母亲的这种关爱里,妮娜没有了自我。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妮娜的在事业上或者在芭蕾舞上的好胜心一直伴随着她,这与母亲对妮娜的过度爱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与莉莉的同台竞争中,尤其是在后台准备过程中,妮娜是极其痛苦的,一方面,妮娜需要突破自己的对自己的认知,另一方面,妮娜需要完成从白天鹅向黑天鹅的演变,这就导致了后来妮娜在痛苦的深渊里越滑越远的原因。妮娜在从白天鹅向黑天鹅的演化过程中是非常痛苦的,在任何一个影响妮娜向黑天鹅演化的事件中,妮娜都显得异常痛苦,妮娜在这样的事件中是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她总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任何张力,任何影响妮娜改变自我的事件在妮娜这里都变得异常艰难。其实这些也都是导演的良苦用心,导演实在太想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让演员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在电影的各种色差对比中,我们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妮娜在把自己原来的性格放弃的过程中,那种痛苦与无助,把自己从一个白天鹅幻化成黑天鹅的过程是妮娜悲剧的真正寓意。

2.3 妮娜如何毁灭自己

妮娜最终是在探索自己的过程中毁灭自己的,妮娜在于莉莉的同台竞争中,妮娜逐渐地认识到,莉莉真的是黑天鹅的化身,无论莉莉在平时的生活中或者在试镜表演的過程中,莉莉总是有一股阴险狡诈的气质,而这些恰恰是黑天鹅必须要具备的气质。

黑天鹅的表演者必须阴险、狡诈、做事不计后果、没有任何同情心,这些又恰恰是妮娜最欠缺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妮娜总是具有白天鹅的气质,白天鹅纯洁、善良、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伤感,妮娜的性格恰恰就是这样的,妮娜就是典型的白天鹅气质。

为了能够把莉莉打败,妮娜逐渐地在生活中寻找自己黑天鹅气质的那一面,妮娜逐渐地开始讨厌自己,厌烦这个现实中的自己,她对自己白天鹅的气质有着难以言表的愤怒和讨厌,妮娜越来越不能接受自己白天鹅的一面,她逐渐地寻找自己黑天鹅的因素,在生活中,妮娜故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对自己的生活有任何节制。她逐渐或者尽量让自己变得没有一点同情心,没有半点善良的心,妮娜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但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在改变自己的时候多是痛苦的,尤其是把自己改变成一个原来就不是自己的人,也就是说把自己改变成与原来的自己截然相反的人,这个过程更加是痛苦和令人不安的,妮娜也是这样。

电影中,妮娜的脚趾甲分裂成了两半,其实这些都是导演有意刻画的细节,表明了妮娜性格的分裂,妮娜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我,没有了自我,变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性格分裂的人。在多次的情景对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导演对这部电影的良苦用心,比如说,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妮娜的房间的整个布局都是白色的,她的床、被褥、房间的色调都是白色的,而妮娜独自一人穿着黑色的裙子,这些情景的设计都是导演的良苦用心,都是在暗示妮娜失去自我的同时,也彻底迷失了自我,没有了自我,这恰恰是这部电影的悲剧所在。

参考文献:

[1] 段晓涵.电影《黑天鹅》的女性身份建构电影《黑天鹅》的女性身份建构[J].电影评介,2016,(14).

[2] 张大磊.解析电影《黑天鹅》的色彩印象以及女主人公的性格成长[J].电影评介,2016,(3).

[3] 黄倩.《黑天鹅》:徘徊于善恶之间的悲剧心理学电影[J].电影评介,2016,(4).

作者简介:刘艳影(1993-),女,汉族,籍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英语,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黑天鹅悲剧
伟大的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黑天鹅
黑天鹅格里布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除了“黑天鹅”“灰犀牛”别忽视了“大白象”
“灰犀牛”“黑天鹅”
小区里的黑天鹅
直视“黑天鹅”
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