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习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7-02-25王萍
王 萍
教育研习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王萍
(岭南师范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300)
教育研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研究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研究型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基于教育研习的理论视角,首先分析了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教育评价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研习;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
引 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院校也面临新的挑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教育研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研究性,对于学前教育学生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研究型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那么,如何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师资的要求,笔者认为,以研究型教师培养为目标,以教育研习为主线,改革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 教育研习的理论视角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研习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应运而生,并被一些师范院校纳入教学计划,教育研习因此也成为一种新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形态。
综合一些国内、国外学者关于研习的研究,我们将教育研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主动对培养过程中他人或自己的教学问题或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教师工作”[1]。另外,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因此,教育研习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活动,其基本原则是“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因此,实践性和研究性是教育研习最本质的特征。
教育研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有重要意义。
二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涵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的评价等方面。[2]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通过中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来实现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改革首先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功利性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幼儿园随之涌现,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增加,于是各类院校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办学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逐渐凸现出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和短视性,主要体现在:片面强调学生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需求;重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忽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这样,虽然能够缓解幼儿教师不足的局面,但是培养的幼儿教师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反思和研究能力,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不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不能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不合理性
教育理念影响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实施。目前,一些中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方面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重视技能,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技能型课程比重较大,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且理论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式基本是传授式为主;二是偏重理论,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程比例较大,忽视实践教学,再加上教育理念的功利性特点,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教学实施方法单一死板,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降,更多的是机械学习、应付考试,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更谈不上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提升,这种缺乏对学生研究性能力培养的教学实施方法,不利于将来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三)教育评价的单一性
教育评价是衡量人才培养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很多学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评价以评价学生为主,并且评价标准比较单一,评价也以量化评价和结果评价为主,主要采用知识化、分数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学生考试基本上是知识化的内容、标准化的答案、分数化的成绩,尽管也开始加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但还是以最后成绩为主,这样致使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地反映出来,也使学生缺乏对实际问题深入地研究和思考能力,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 教育研习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需要将教育研习的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教育评价过程中,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教育理念的改革
教育理念具有导向作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理念的转变。要改变原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教育观念,重视教育质量,注重学生实践、反思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向教育研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不管从学校办学理念还是教师观念上,都要强化教育研习的教育理念,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二)培养目标的改革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起统领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适应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践行教育研习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要突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内容,改变原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倾向,以形成学生的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培养专业化的未来幼儿教师,使其真正从“教育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可以从师德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方面设置课程[3],理论和技能、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全面合理,除了专业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更要注重专业发展性课程的安排,注重学生研究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设置观察儿童、儿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学前教育评价等课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实施的改革
基于教育研习的教育理念,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研究性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的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实质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和习惯。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趋向多样性,通过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和讨论法、模拟教学法、问题情境法、专题研讨法、头脑风暴法等,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法。除了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实施,教育研习也是教育实践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实践也要与教育研习相结合。
(五)教育评价的改革
基于学校教育评价的局限性和教育研习的理念,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和主体需要多元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将教育评价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既要体现主体多元化,领导、同事、学生等都是评价的主体,评价指标方面也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研习的理念是否相吻合。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改变单一的量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角度看学生的平时表现情况,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结 语
教育研习作为当前重要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教育研习的理念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功利性、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的不合理性、教育评价的单一性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促进学生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利于其将来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1]谢国忠.教育研习:一种新的4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形态[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6):109.
[2]梁钊华.全实践教育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1):125.
[3]高闰青.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7):123.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1-12
王萍(1986-),女,山东潍坊人,岭南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G610
A
1673-2219(2017)02-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