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桂(潇贺)古道古桥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2017-02-25杨雄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浮桥古桥古道

杨雄心



湘桂(潇贺)古道古桥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

杨雄心

(湖南省道县文物管理所,湖南 永州 425300)

湘桂古道(潇贺古道)现存的古桥主要有浮桥、石梁桥、石拱桥、风雨桥四大类型。文章对道州浮桥(又名大浮桥)、上甘棠村寿隆桥、上甘棠村步瀛桥、沱江镇西佛桥(又名七拱桥)、午田村风雨桥,及其民俗文化内涵作出探讨。

潇贺古道;古桥;民俗文化

一 概 况

(一)潇贺古道简介

从湖南永州道县经江华入广西富川到贺州,或经永州江永县入广西富川到贺州,溯潇水下贺江,人称湘桂古道,又称潇贺古道。《史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晋郭璞《山海经注》:“山在今零陵营道县之南,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嶷。”

今湖南永州南部及广西贺州、梧州均为古苍梧之地。萌渚岭横亘于湖南广西之间,自古为阻隔五岭南北的天然屏障,舜帝南巡成为这条通道的开启者。到“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始有洞庭苍梧”(《后汉书·南蛮传》),潇贺古道已经定形。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在楚道的基础上进行扩修,建成水陆联用的“新道”。

据有关专家考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中为军事重镇的“深平城”就在今江华县城沱江镇附近。而江华的涛圩镇就是汉武帝时设置的冯乘故城遗址,江华白芒营镇的娘子岭上至今还有秦汉时的兵营遗址。江永县的上甘棠一带为汉谢沐故城址所在。自秦汉到清末乃至民国初的两千多年里,湘桂(潇贺)古道对促进我国的南北统一,加强各族人民的融合,促进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潇贺古道古桥的类型、特征

湘桂(潇贺)古道穿行于萌渚岭的崇山峻岭和湘南桂东北的山地之间,其间劈山筑路、渡水架桥。修建如此大的工程,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勤劳和智慧,也反映出我国古代交通技术的高度和水平。

湘桂(潇贺)古道现存的古桥主要有浮桥、石梁桥、石拱桥、风雨桥四大类型。

浮桥又称舟桥,是一种以船、筏和木板为桥身而建造的桥梁,古时称之为舟梁、浮航、战桥。道州浮桥是古道上现存唯一的一座浮桥。

道州浮桥旧名大浮桥,位于道县城南,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后桥废改渡。明万历三十六年(1598),州官韩子祁将道州百姓40艘龙船革头去尾,用竹缆连接,横跨潇水,长135米,宽4米,船上架木梁,横铺木板。清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载:“明万历间州守韩公,特为搜革龙舟,编成鹊架,覆长板以鳞次……贯以铁索,若苍龙之偃波,白虹之饮水,由是不楫而渡,舍舟以徒,攘往熙来,莫不称便。”

道州浮桥见证了瑶族被迫从其发祥地千家峒逃亡的史实。《千家峒》载:“大德王九年(1305)三月十九日,众瑶人起脚出千家门楼来上桑木源。过了枫木四下云盖,来到道州浮桥,过了三日三夜不断丝……”

1929年杨得任在其所著《道路全书》(中华全国道路建设协会编印)中说:我国古代浮桥“如……湖南道州之潇江,所架之舟桥,其最著也”。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曾从此桥攻占县城,后为缅怀牺牲战士,将浮桥改名为“红军渡”。

1979年,道州浮桥公布为道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潇贺古道上的石梁桥有石柱石梁桥、石墩石梁桥、石仿木榫卯结构石柱石梁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石仿木榫卯结构石柱石梁桥,这种结构的石梁桥在湖南地区仅存潇贺古道沿线。其中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就保存有三处,除了寿隆桥外,连接上甘棠村和寿隆桥的昂山旁的小溪流上也有一座不到3米的仿木榫卯结构石梁桥。在从步瀛桥去月陂亭摩崖石刻的道上,常人以为是青石板古道,实际上就是一处3块石梁石柱仿木榫卯结构桥梁,只不过在岁月的打磨下,已经埋没在地下变成了现在的游道了。

寿隆桥,位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潇贺古道上。据《上甘棠众架石桥舍钱题记》载,与寿隆桥结构相同、位置相邻的栈道桥建于北宋靖康年间,有专家据此推断寿隆桥同样建于北宋靖康年间。又据石碑“重建寿隆桥记”的记载:“……甘棠周氏宅东北隅一里许,有桥曰寿隆,屡兴屡废,难为长久之策。爰自成化辛卯冬,棠溪积善君子周绍隆、周麒,同诸众信,集功舍财,觅工镌石圈桥一道……时大明成化八年岁在壬辰仲春月。”断定该桥始建于宋,明成化八年(1472)重建。

寿隆桥全长约10米,宽1米左右,5墩4孔,青石砌筑。桥墩由子母榫上下、左右拼拢围砌,最后由长条青石压合而成,制作工艺十分精巧。该桥采用了木建筑常用的榫卯结构,独面平梁的每个桥墩都是由两根石柱构成,每根石柱上方凿成小一圈的方形,两根石柱插在一块带有两个方孔的椭圆石块上,构成桥面的石板就是在这块椭圆的石块上对接相搭成桥。组成桥墩的两根石柱从构造和外形上,很类似老式长凳一边的凳子腿,是向外撇的外八字形。该桥对研究湖湘桥梁构造方式的演变有较重要的实物价值。2011年,该桥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拱桥在潇贺古道上是保存最多的一种桥梁,有单孔、双拱、多拱等类型。最小的石拱桥应该是潇贺古道起点、双屋亭东80米处古道上的小石拱桥。连接潇贺古道的石拱桥据初步统计达数十处之多。建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的步瀛桥,为三孔石拱桥,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

步瀛桥,位于湖南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落江永县上甘棠村西端的谢沭河上,又名度仙桥。该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为三孔石拱桥,桥全长30米,宽4.5米,每孔跨径为8.5米,原高8米,由于河床抬高2米,现高只有6米。

步瀛桥建成不久就垮掉半边,但此桥却一直矗立不倒,堪称我国桥梁史上的奇观。2006年,包括步瀛桥在内的上甘棠村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上甘棠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西佛桥,又名七拱桥,位于江华沱江镇,横跨沱水,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该桥为七孔石拱桥,桥长约120米,宽约7米。桥身为七孔八礅,用石灰、桐油、糯米三合浆抹灰、勾缝。桥礅的迎水面还做有分水尖,以减轻水流对桥身的冲击。墩台与桥体均用青石干砌,两侧有1米多高的石柱栏杆,配以龙云鸟兽、八仙飘海、文王求贤等人物故事的精致石刻,栏柱上置千姿百态小石狮近百尊,两端各设一对大石狮,被誉为南方“卢沟桥”。

西佛桥造型优美,状如长虹,故有“云龙飞驾”、“西佛拱秀”之美称。1930年邓小平率红七军按照中央的指示,从广西河池出发,向桂湘粤三省边界转移,于农历11月16日占领沱江,途经西佛桥,桥南端立有石碑一块,记载红七军过江华的情况。

风雨桥又称廊桥,它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集桥、亭、廊三位一体的特殊桥梁。风雨桥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按结构划分,风雨桥有木梁、木拱、石梁、石拱之分。据目前为止的调查结果看,潇贺古道上现存风雨桥除木拱结构外,其它三种类型风雨桥都散见于古道沿线各地,比较典型的有道县午田石拱风雨桥。

午田风雨桥,位于道县新车乡午田村,跨永明河支流。始建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光绪三年《道州志》记载:“州西南二十五里午田村前为永明官路,宋淳祐间居民朱明远建,上覆以屋,清雍正间州乡进士唐雍记。”该桥为两孔石拱廊桥,长25米,宽5.2米,高3.9米。桥中建重檐桥亭,两端为拱形门,硬山顶,马头墙;桥廊两侧竖栏杆,侧边置有长凳,供行人歇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此桥,当地百姓称其为“红军桥”。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 古桥的文化内涵

(一)民俗文化

湘桂(潇贺)古道地处中原沟通岭南地区要冲,多民族共处,使得连接这一通道的重要元素桥梁图腾,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并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

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老城区东南潇水河上的西佛桥,桥上共有桥栏石扳62块,其中石雕栏杆37块(左17块,右16块),碑刻5块。雕刻石柱63根,其中23根寿桃石柱,16根莲花石柱,14根小石狮柱,5根四不象石柱,5根葫芦石柱等。护栏的石雕工艺精美,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等等,且内容丰富,人物故事丰满逼真,花鸟虫鱼和狮、龙等栩栩如生。有二龙戏珠、三狮戏球、八仙飘海、辕门斩子、龙凤呈祥、汾河射雕、伯益泣杖、草船借箭、薜仁贵淤泥救驾、海龙王出征、姜太公钓鱼、鲤鱼跳龙门、一甲高中、魁星点斗、哪吒闹海、刘海戏蟾、石麟祭塔,凤凰来仪、麒麟献瑞、和合二仙、摇钱树、聚宝盆等等,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道县清塘镇陈熊村的太平桥,桥栏上过去共有26块“渡人渡己”、“折柳情长”、“功高千秋”之类的题字和“三气周瑜”、“黄河摆渡”、“污泥救主”、“柴桑吊孝”等历史故事浮雕,栏柱顶端有形态各异的狮子,是当地极负盛名的建筑物。

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头铺镇上宅洞村的龙门桥,西距潇水120米,重修于嘉庆十年(1805)。桥两边放青条石为桥栏,东栏外侧雕后羿射日,西栏外侧雕八卦图。

道县万家庄办事处和道县桥头镇大车坝村,桥头立有l米多高、顶端雕刻虎头形象,头像下部刻“南无阿弥陀佛”,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桥梁图腾。

值得一提的是,桥梁图腾都雕刻在迎水面承重拱圈上。千奇百怪的桥梁图腾除了古人期盼镇服水患、防御水害和安澜畅运、祈求吉祥的精神作用外,从建筑设计、景观构成方面同样有美化装饰作用。

(二)民间传说

湘桂(潇贺)古道在长期的历史时期里留下了不少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如流传于道县的《舜王与白想》,以白想这个人物在濂溪河上背虞舜为题展开故事。

“濂溪九曲十八弯,弯弯曲曲像条龙。”濂溪河上以前架着一座石桥,名叫“参驾桥”,说来还有段故事。这驾是皇帝的圣驾。你道皇帝是谁?是四千多年前的虞舜。参驾的人,名叫白想,原来是个平头百姓,以打鱼种地为生。那时,这里虽然人烟稀少,却是交通紧要之处,南来北往,岂能没个桥。说桥也委实可怜,不过三根并排捆成的松树,春水一发,哗啦一届……大水冲个无影无踪,再架桥还得等雨停水退才成;涨水落雨的时候,行人只得光着脚板过水,陌生人哪晓得深浅厚薄,免不了常出一差二错。那时,白想一来年轻心好,二来反正雨天事松,便干脆把自己当桥,背人过水。无巧不成书,舜王南巡来到这山窝窝,正碰上落雨刮风涨大水,眼前一条涧子,浊浪滚滚,心里不由一愣。正为难间,茅屋里跑出一个后生在他面前猫下腰,请他上背。舜王有点不好意思,说:“这我岂不把人家当成桥了吗?”白想麻利地把舜王背到河中,笑着答到:“我是桥呀!是马您老馆就喂大鱼啦!”舜王上了岸,把白想看了又看,问道:“好后生,你要多少渡钱?”白想把手一摆:“老馆子走吧!我在涧边架桥又变桥都快三年啦!要人家的钱哪会如今还是条穷汉?!”舜王听了,连忙上前抓住白想的手,说:“你道我是谁!我就是大舜皇帝,才头次碰见你这样的好心人。”啊!舜王,南巡来了。白想连忙跪倒在地:“大王恕罪!”舜王一把拉他起来,拍拍他的肩膀,笑哈哈地说:“你有什么罪,我要封你为地方官。”

白想封了官,亲戚、朋友来道贺的险些踏破门槛。白想好不高兴!他想,我只不过背了舜王过河,便得了官,要是在涧子上砌座大桥,舜王看了,这官岂不更大。这么一想,白想就发号施令起来,到处强征民伕,筹款派捐,限令百姓要在舜王南巡归来之前,把桥修好,白想每天一手捏根粗棒捶,一手捏把大蒲扇,谁怠慢就使劲敲谁的脑袋。很快过了一年,舜王又从这里路过,见多了一座大石桥,这是怎么回事呢?舜王信步上桥,看见一个缺胳膊的老翁和个断腿的后生在哀声叹气。舜王问是为了什么,两个残废人愁眉苦脸,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什么也不肯说。舜王急了,说:“我是舜王!你们但说无妨。”两个人听了才一把鼻涕一把泪把白想当官以后如何想升官发财,如何逼着老百姓为他修桥,自己又如何被大石头砸成残废的事一一讲了。舜王听了,气得老半天说不出话来,指着那断臂老翁说:“你快把白想叫来!”白想正在做升官梦,一听舜王驾到,连忙起来参驾。舜王看白想时,见他肥头大耳,满脸横肉,全不是往日模样,把脸一沉问道:“小小的涧子,这样劳民伤财,架座大大的石桥,你是为什么?”白想吓得说不出话来。

舜王火了,吼道:“你不说我也清楚,从前,你背人过河,心是好心,所以,我才叫你当官;眼下砌这座大桥,事是好事,心是坏心,这官还能让你当下去么?真是白想。告诉你,你再不能为官了,你去帮老百姓看守庄稼吧!”

白梦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下场,头上好似五雷轰顶,心里一慌,倒地死啦!可怜他临死手里还捏着一把蒲扇呢!如今我们在庄稼地里看到的稻草人,瘦得四条筋,成天不停地拍打着蒲扇赶鸟,正是白想呢?

甘棠村的步瀛桥,自建成不久即塌了一半,然而,这半边残桥却再没人去修,屹立至今。村民传说:村里每出一个官员,桥就掉下一块石头,掉了100多块,历史上先后就出了100多名文武官员,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最近一个是国民党时期的爱国将领周翰忠军长,中将军衔。很难想象,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曾经出现过100多名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如今不出官员了,桥也就不掉石头了。当地民谣:“步瀛三拱古桥残,妙语八仙天意传。千古相承成故典,众期石落出大官。”

潇贺古道从湖南江永进入广西富川油沐乡黃沙河,有一对鸳鸯桥――回澜风雨桥和青龙风雨桥,该桥亦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年轻英俊的富川油沐才子何廷枢,与隔河相望的双园栎村美丽灵慧的瑶族姑娘盘兰芝相爱。正当两人准备成亲时,盘兰芝却被皇上派到瑶乡选美的钦差大臣选中,进了皇宫。伤心的何廷枢发愤读书,赴京赶考高中进士。此后,官至监察御史的何廷枢被御封为八省巡按,赴边关除奸抗倭。入宫的瑶族姑娘盘兰芝在封为皇妃后,遭野心勃勃的柳皇妃诬告,最终被贬回乡。在家乡,听到何廷枢因抗倭为国捐躯的讹传,盘兰芝悲痛如绝,便在黃沙河建成青龙风雨桥以纪念心上人。桥成当天,盘兰芝高喊着何廷枢投入黃沙河中。衣锦还乡的何廷枢,面对青龙风雨桥,不禁潸然泪下。为表达不离不弃的情怀,便在黃沙河上建造了回澜风雨桥。后人面对鸳鸯桥时,大发感慨:“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

三 结 语

潇贺古道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古老通道,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推动了我国历史上的南北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华夏腹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中外贸易往来。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湘桂(潇贺)古道永州段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存在潇贺古道上的古桥是研究该古道历史文化价值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这些古代交通遗存的类型、结构技术以及建造年代、历史价值,古桥的文化内涵如桥梁图腾、民间传说、名人诗歌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1]邱秀刚.潇贺古道明珠——江华西佛桥[J].湖南文化遗产, 2012,(2).

[2]蒋响元.湖南古代交通遗存[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3.

[3]陈明宪.湖南桥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1-20

杨雄心(1963-),男,湖南道县人,道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2006年进入文物部门工作,2011年参加全国第五届古桥学术研讨会,现为中国古桥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S323线改造汉代墓葬群抢救性考古发掘、道贺高速沿线抢救性考古发掘、中科院道县福岩洞考古发堀、蓝山五里坪汉代墓葬抢救性考古发掘。2009年开始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调查报告、专业论文,已发表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十数篇。杨雄心参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道县文化局联合组成工作组,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乐福堂乡福岩洞古人类遗址发现47枚具有完全现代人特征的人类牙齿化石,表明8万至12万年前现代人在该地区已经出现,这是东亚大陆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现代形态的人类。研究成果《中国南方已明确的最早现代人》于2015年10月15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杨雄心(Xiong-xin Yang)是14位署名作者之一。2015年10月17日《湖南日报》刊出了题为《东亚大陆最早的现代人类发现始末》、《杨雄心:普通文物工作者走上〈自然〉》等报道。

K878.4

A

1673-2219(2017)02-0035-03

猜你喜欢

浮桥古桥古道
走古道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家乡的那座浮桥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开路先锋舟桥部队
访茶马古道
新年“希望球”
探访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