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海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基于海洋文化资源利用的视角

2017-02-25王宇杰巩建华

关键词:涉海海洋价值观

王宇杰,巩建华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涉海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基于海洋文化资源利用的视角

王宇杰,巩建华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涉海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洋文化

当前,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举措。由于各个高校的特点不同,采取的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涉海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依托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和海洋文化人才,将海洋文化资源嵌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形成具有一定校本特色的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为人们深刻理解并自觉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核心内容和明确要求。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高校。然而,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和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涉海高等院校而言,具有海洋学科与专业方面的优势,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旨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海洋类高校可以借助海洋学科资源优势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然而,涉海高校如何更好地理解海洋文化资源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值得深入研究。

一、海洋文化资源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呈现出包括多样化、创新性在内的特点,不同区域文化资源各具特色。涉海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资源,在涉海性质方面自然有着其他普通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海洋时代下,海洋类高校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意义。

(一)海洋文化资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海洋文化诞生于海岛和滨海社会,海洋文化中富有“开放、自由、包容、冒险、创新等特质,蕴含着开放交流、同舟共济、开拓进取、不畏艰险、自由平等、博大兼容等精神品格。海洋文化蕴含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自由、平等、诚信等内容形成天然的契合”。[2]这为涉海类高等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独特而又丰富的素材。

其一,我国海洋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涵。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自古以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寄托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品质,传承着沿海地区特有的海洋特质。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就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3]海洋文化是涉海高等院校的精神根基,由此凸显的涉海性是海洋类大学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色所在。合理运用海洋文化资源,把地缘优势转换为特色优势,是建设涉海高校的重要任务。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的深层价值内容,能够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民对当代海洋问题的关注,培养大学生海洋观念和爱国情操,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爱国”等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借助海洋文化资源广阔的平台,把核心价值观与海洋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价值意涵,是推动涉海高校文化建设的创新型途径。

其二,海洋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海洋文化资源。“新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是持续增强海洋经济文化实力的新创想新布局。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氛围,在整个社会形成文化引领,亟需海洋文化资源的强大助力。当前,人们挖掘出了大量的海洋文化资源,创造出了大量的海洋文化产品和作品等,国民核心价值观内容也承载着时代号召,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不断丰富自身的价值内涵。同时,海洋类高校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无论是书本知识学习还是课外实践活动,也需要海洋文化资源这种新的特色载体,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海洋文化魅力,以此转化为涵养自身的动力,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海洋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涉海高校要有意识的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把海洋特色转化成自身的文化优势,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的意涵。

(二)海洋文化资源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意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深入中国文化基因,覆盖面广泛的社会文化建设过程。涉海领域的海洋文化资源对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着载体功能,是对海洋国情中软实力构建的重要体认,两者的交融结合是海洋战略的新创举。

首先,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拓展海洋视野,完善海洋观构建。从人类沿海活动开始,海洋意识就深深地植根在人民的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成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蕴含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特质,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对海洋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是高校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又一途径。海洋观从属于世界观,完善的世界观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世界观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广阔的海洋则为实践提供了对象。大学生的涉海实践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有利于接受海洋精神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健全的海洋观,使自身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内在自觉,形成符合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理想和信念。

其次,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传承海洋品质,涵养自身道德素质。涉海大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我国正在加强“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建设,这必然要求学术界秉持‘文化自觉’意识”。[4]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海洋文化的道德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高度的价值认可。《周易》有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体现着人海纳百川,雅量容人的道德品行,蕴含着传统海洋文化道德内涵内化为个人修养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知德、明德和行德的目标。海洋文化包含的“德”也是真善美的体现,以台海盛行的妈祖文化为例,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海洋文化,表现了“两岸人民勇往直前、积极征服,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开拓奋斗精神”,[5]反映了沿海人民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个人追求真善美的品德修养,与同样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海洋文化价值意蕴高度契合。培养高校学子传承海洋文化,践行“德”的价值要求,是对海纳百川精神文化的学习,也是为大学生涵养更为宽广的真善美价值储备文化资源。

再次,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海权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所谓海权,是指“主权国家在公海、国际海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内,借助海洋军事力量保障国家海洋权利,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国家能力”。[6]21世纪以来,海洋已经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同时也是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利用海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选择。国民的海权意识关乎国家的兴盛衰败和核心利益,是一个民族爱国意识的体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学生在使用涉海产品同时会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海洋内涵,认识到海洋文化资源珍贵性,有助于海权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感召学生肩负起海洋强国的重担,使他们把祖国海洋事业发展作为个人目标,从而有目的地增强自身素质,强化理论修养,为海洋蓝图的实现做出贡献。

二、涉海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目前,大陆只有五所海洋类本科院校,通过这五所海洋类大学的力量,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利用是十分有限的。即便是在涉海高校中,其海洋教育也普遍存在“海味”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逐步提高对大学生开展海洋教育的力度,特别是将海洋文化资源嵌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一)海洋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生海洋意识淡薄,对海洋国情关注度不高。大学生对海洋国情普遍缺乏关注和认识,导致了借助海洋文化资源途径培养核心价值观更多时候只是纸上谈兵。海洋局势一向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钓鱼岛争端,南海主权争议等关乎国家核心权益的问题,是不少大学生对海洋国情最初的了解,而“一带一路”构想更是把海洋问题上升到新的高度。无论是危机还是机遇,海洋国情的曝光率不断增加。但是,立足于海洋意识的构建,仅仅从媒体话语中得到的前沿信息仍不足以使学生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的海洋观念。根据《中国青年报》在高校中展开过的“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显示,只有30.5%被调查者知道我国国土面积除了陆地还包括海洋,只有27.8%被调查者能说出我国四大岛屿,而对于我国的8个海上邻国几乎都对归属我国的岛礁或管辖领海提出过主权要求这一事实,只有0.6%被调查者表示了解。[7]

海洋国情认知的缺失往往来源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自古以来,我国幅员辽阔,依靠丰富的陆地资源形成了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又因为古时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局限性,缺少对海洋文明的探索,就算曾经有“郑和下西洋”等海洋历史事件,仍然无法改变人们心中“重陆权轻海权”的传统观念。在海洋时代,这种旧式观念仍然束缚着国民思想,表现在国民对海洋关注度不足,海洋意识缺乏,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缺少了解。学生是涉海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体,海洋意识不足牵制涉海资源作用的发挥,使海洋文化资源的效益大打折扣,培养国家海洋智库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高校海洋类课程建设不足,海洋文化资源利用度低。立足于海洋文化资源的涉海特色课程体现着涉海高校海洋治学水平,但是纵观国内,不少涉海高校海洋文化资源利用水平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够优化,资源整合不够深入,管理体制不够创新,实践平台共享度不高”,[8]多数高校开设的海洋公选课程无异于蜻蜓点水,仅仅满足于当下的应付式教学。以某涉海高校为例,校内重点课程建设往往局限在理工类的海洋专业群上,“没有建立培养海洋综合人才的专业集群,培养和科研领域仍然集中在水产、航运等传统技术领域”,[9]对其资金和人才方面的输入明显多于文科类专业,致使理论人才培养投入的不足。除了形式上的缺失,内容上的不足也制约着海洋课程的教学效果,缺乏必要的涉海实践活动,理论式课程的局限性明显,使传授教学仅仅局限于宏观的海洋认识,缺少深度战略性认知,这样对学生海洋观念的构建必然形成阻碍。

此外,师资的海洋素质也是课程建设不可轻视的一环。当前的高校教师普遍缺少海洋素质培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海洋知识理论贫乏,海洋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没有良好教育教学平台,对海洋文化资源缺乏合理利用,缺少优秀师资引领,高校涉海性教育就只能应付当前问题,满足不了海洋强国的长期宏观战略。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海味”,海洋文化特色不足。海洋特色文化是涉海高等院校独有的文化根基,涵养着莘莘学子的海洋文化特质。当前,涉海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浮于表面,乏善可陈。缺少深入性的海洋特色建设,导致大学涉海性文化底蕴淡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的海洋文化活动覆盖面狭窄,学校缺少必要的引导,以文化为切入点带动涉海氛围建设仍存在困难,甚至某些高校的海洋文化建设仅局限于宣传栏的海报文字宣传,缺乏必要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指引。另一方面,校园海洋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不足。缺少海洋特色文化哺育的校园环境,“海味”必然淡薄,对涉海高校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难以形成引导性,凸显不出高校的涉海优势。

三、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对策

利用涉海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正视涉海高校的主流文化传播,针对培养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有所启发,对症下药,使海洋文化资源的作用达到最大化。对策的支持要从宏观状况中把握走向,也要从微观层面上给予适当力度。

第一,以海洋强国战略为契机,强化大学生海洋意识。21世纪是属于海洋的时代,“海洋意识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构成国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10]当今国际海洋形势复杂,我国的海上利益和安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某些国家轻视我国主权,对我国海洋资源进行掠夺,可见,增强大学生海权意识势在必行。海洋强国战略是国家涉海顶层设计的热点、重点,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海洋意识观念,因此要推动蓝色中国梦的实现,就必须依托于国家海洋战略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海洋视野,结合国情增强学生海洋观念。海洋意识涉及“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权益意识”[11]等等,这些都是海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涉海高校教育模式应该从为国家培养涉海人才的目标出发,深化学生海洋观念,拓展学生海洋视野,转变学生以往“重陆轻海”的观念,把海洋问题的迫切性放到前提。大学生海洋观念的强化要与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有所共鸣,把唤醒海洋意识与增强民族自信心放到同样的地位,以此实现“海洋强国梦”,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精神文化基础。

第二,深度融合海洋文化资源,完善涉海性课程教学机制。涉海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立足于海洋文化平台,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深度融合海洋文化资源。首先,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质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将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意识、海洋国情等海洋知识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开设如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海洋综合管理等特色公选课程,依托涉海专业群建设,全方位深入海洋教育教学建设。其次,实践教学过程是双向互动的,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学生把价值内涵转化为个人素养的过程。海洋类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实践课程建设。例如,可以借助海洋文化产品,让学生从涉海实践中自觉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再次,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海洋视野和观念的形成有着举足经重的作用,建立起海洋综合人才和专家的培养机制应是当下课程改革的重要补充。高校教师的理论思维和实践视野必须符合当前海洋教育需要,既要懂得合理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深挖海洋文化资源内涵,增强高校海洋文化特色氛围。涉海大学文化特色的“特”在于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所以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应该打造海洋特色品牌,以品牌效益带动海洋文化建设,营造海洋氛围浓厚、积极向上的高校环境,塑造涉海大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特色文化。[12]当前不少涉海大学的海洋文化建设颇有建树,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交出了新的答卷。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它是一所以应用学科为主体的海洋大学,海洋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它的校训“广学明德,海纳厚为”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形成的优秀传统思想,体现了涉海高校的海洋精神特质。在校内海洋文化建设中,开展了海洋科技活动节、海洋知识竞赛等涉海性品牌活动,在学术领域建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两岸海洋问题研究所等涉海性质机构。这些形式不一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了海洋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了海洋文化内涵,多层次、多方面进行了高校涉海性建设,对其它海洋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起到启示性作用。“对于一个社会而言,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13]所以当下涉海高校的发展模式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式,借助文化渗透性弘扬核心价值观,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以文化特色鞭策学生成长。

四、结语

涉海高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下的必要之举,而涉海平台的构建为其开创了新局面。高校海洋特色培养模式更具创新性、针对性,不再局限在传统照本宣科方式,以丰富海洋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宏观视野的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给了海洋强国战略强大的软实力支持。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2]周珂,韩佳佳.海洋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5):83.

[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

[4]陈涛.海洋文化及其特征的识别与考辨[J].社会学评论,2013,05:81-89.

[5]蔡朝双,王晓文.闽台妈祖文化氛围构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03:71-74.

[6]巩建华.海权概念的系统解读与中国海权的三维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0,07:90-95.

[7]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8]陆经英,虞聪达,程继红,等.构建涉海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提高人才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1:222-225+279.

[9]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2:101-104+109.

[10]冯梁.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01:71-79.

[11]孙志辉.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J].求是,2008(05):53-54.

[12]倪邢哲,鲁志江.海洋类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管理观察,2015,02:103-105.

[13]胡宝荣,李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02:72-75.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cean Universities:Based on Perspective of Utilization of Marine Cultural Resources

WANG Yu-jie,GONG Jian-hua
(College of Marxism,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China)

ocean college;core socialist value;marine culture

At present,cultivat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keep the ideological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universities,the ways and means to cultivat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different.When cultivat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of students,ocean universities need to reply on the marine culture resources and talents,have the marine cultural resources embedded i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ourses and generate the education pattern with their own features.

C913

:A

2095-2708(2017)03-0052-05

本文系广东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以海洋文化为载体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契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编号:524000066)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宇杰(1992-),男,广东惠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