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五个特性

2017-02-25黄莺

关键词:大学文化发展

黄莺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065000)

浅谈国外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五个特性

黄莺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065000)

大学文化;城市文化;融合发展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共生融合发展,互利双赢,已成为当今助推高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国外发达国家在大学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融性、多样性、区域性、国际性和开放性为我国打造高校办学特色和“双一流”建设以及提升城市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良性互动,彼此促进,融合发展,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外发达国家城市与大学的发展关系密切,其文化的融合发展更是兴衰互依。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的推动,大学不仅对传播知识与文化,辐射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城市人力资源的培植、输送、拉动消费,乃至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决定着大学的生存环境,影响着大学的对外形象和精神风貌,甚或支撑着大学的整体实力。综观国外欧美发达国家大学与城市关系及其文化发展,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推动了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概括起来体现了五个特性:

一、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共生相融性

按照德国科学家德贝里的"共生"理论[1],共生融合不仅是生物界也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高校与城市之间也不例外,同呼吸共命运,共生融合发展是高校与城市的最高理想。大学的诞生,从学在"官府"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近千年的发展历程无不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正是有了现代大学与城市先驱的牛津大学和牛津城风情万种的图书馆、植物园、"四合院"、广场、教堂等堪称世界建筑隗宝及其城市和大学融为一体的布局与古老文化,才缔造了牛津大学和牛津城文明世界的象征;也正如没有斯坦福等大学的存在也很难成就全球高科技样板的美国"硅谷"。即使是当今"城市病"爆发的发展中国家,大学作为与所在社区成员共同组成的人口密集、青年集中、交通拥堵、智力资源汇集的区域,虽然只是生活与文化智慧活跃的社区,更多是拉动消费而不是生产,也不能直接为城市实力增长GDP,然而其能量却由社区辐射到整个城市、地区、国家乃至全球。当然大学与城市之间在彼此长期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事事"一团和气",也不免甚至经常发生一些民间利益矛盾和传统习俗文化的冲突,这种低层次、表面化争端恰恰表明双方的关系更具有利益、文化的相关性。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国外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学和城市间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城市作为大学赖以生息的土壤和营养供给母体,为学者们创造提供了更好物质条件和更为优越的环境,并承担了现代社会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职责,吸引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政治文化精英及大批学生都活跃于城市和社会,广泛参与各种服务,如英国高校的大批学者走出校门主动深入城市社区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开展包括神学家兼任教区牧师、法学家兼职司法部门法律顾问、医学教授们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等科技服务工作,他们还结合城市建设、贫困人口、劳动就业等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接受咨询提供解决方案。广泛深入的社会活动也为大学的学科专业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催生了19世纪末西欧一些大学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及其学科体系的兴起。同时英国许多新大学增设了与城市特别是社区需要的课程,大批师生采取灵活的方式主动向居民传授科学、文化、法律等知识和适用技术,提供直接社会科技服务,不仅给城市注入了强大活力,更重要是源源不断的知识、技能和人力输入,并由此连带出校园内外非正式学术网络和人脉关系结构的形成,也让大学进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心,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基地,甚至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这种深度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成为并驾齐驱、互为依存、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共生"联合体",从根本上提升了大学的声誉,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二、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国际性

随着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化的观点和思维、跨文化交流,使不同的国家都日趋形成和发展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而作为培养人才、科技创新、传承文化、辐射文明的高等学校和作为处于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应首当其冲的主动适应世界地球村、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在西方发达国家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外,大学和城市的国际化不仅包括高校教师、学生的国际交流和课程及科研内容的国际化,还包括政府和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及社区各种合作计划,乃至全民跨文化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氛围,并内化为精神气质,树立国际化的全球意识和思想观念[2]。如美国早在19至20世纪本土城市和教育体系的形成初期,就十分重视城市与大学的关系,并注意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国际化,他们注重大学和城市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将美国的技术和产品输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获取自身利益,其中也包括他们的价值观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输出。如他们利用大不列颠海外办公室向非洲的英属殖民地输出汉普顿-图斯凯基工业教育模式、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美国向中国输出美国的科学医药和医学教育③;尤其是二战后美国的大城市联合体和著名高校都与世界不少城市和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并把他们从幼儿园管理到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模式传播到国外尤其他们的附属国,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世界大学和城市发展的国际化新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更是以博大的胸怀放眼世界服务全球,广泛开展人员的国际交流、课程、研究和国际合作。此期间在美国的外国学生总数已占同年世界旅行社总数的35%,并有全美近25%的学生在国外学习,仅"富布特来计划"覆盖了150个国家16万科技人才来自国外,有75%的大学或学院开设国际化课程,伯克利大学每年开设约600门国际方面课程和80余种外语课,约有一半研究型大学和四年制学院同中东欧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项目,仅耶鲁大学就与中国16个城市45所院校、研究所、政府及非盈利机构开展60多个合作项目[2],扩大了美国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成为促进美国科技发展处于全球领先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多样性是西方发达国家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高校管理体制、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学生来源与城市发展规模、发展特点等方面,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在学校人才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及价值追求以及城市定位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于城市的关系上,也因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产业布局、人文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共生融合互动模式。以美国为例他们的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从建国初期,大学一直是作为美国发展的重点,在美国城市化进程和称霸全球的目标下,大学不仅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城市发展和引领社会举足轻重的力量,而且也彰显了自己的独特价值。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的不同要求,美国大学的发展也日趋多样化。如世界著名的斯坦福、耶鲁、麻省理工等研究型大学,他们与城市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面向美国甚至世界宏观策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互动上,大学除了对城市产生政治、经济影响外,还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和名片。由于这些大学汇聚了世界顶尖的优秀人才和设备及成果技术、领先的现代管理与文化,成为城市宝贵的智力资源,并仍在源源不断的吸附聚集着社会乃至全球优秀人才与技术,也提高了整体城市的声誉。如斯坦福大学的贡献成就了全球闻名的"硅谷'一样,实现了城市和高校的良性发展;而地区性州立应用型大学,它们主要面向本区域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区,该类大学则以教学为中心,与城市融合互动的内容较为松散、具体,主要体现在为本地区的行业、产业和社会具体领域培养岗位应用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展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城市社区学院则直接为所在城市及其社区服务,它们主要面向本市招生,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主要满足本市和社区需要。由于开设的专业和课程灵活性、岗位针对性最强,也最接"地气",如城市规划、机电修理、旅游酒店服务、社区管理、家政服务类等课程。社区学院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主要围绕城市经济和生产及居民的生活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科技文化普及,这种高校与城市微观层面的融合与互动频率高,对高校师生和居民生活影响大,也不乏矛盾与冲突[4]。此外,在大学与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体现各自目标和利益,大学教育与城市社会发展也形成了多种互动发展的模式,城市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与社会已建立起诸如校企、校所(研究所)、校政(政府)、校园(科技园)、校区(社区)等的合作关系,大学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为城市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城市社会在为大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借助大学的智力优势有效提升自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了互利双赢,促进了大学与城市乃至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四、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区域性

文化软实力在促进社会经济特别是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形成共识,并受到广泛重视。因此,打造城市和高校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城市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城市和高校文化建设的区域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同时,地方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又推动了城市和高校文化建设向区域化社区化方向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类型的高校都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如以美国斯坦福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他们利用自身智力优势积极与区域企业合作,在美国西部昔日一片果园的狭长谷地,创建了被称为全球高科技发展样板与策源地的"硅谷"科技园区,该园区到68年就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微电子产业基地,集中了上百家电子科技和软件公司年产值达2000亿美元,成为高校与企业合作,以科技园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典范,甚至成为城市旧貌换新颜的关键。随后美国其他地方纷纷效仿硅谷模式围绕高校集中地建立的高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规模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有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附近128号公路沿线的"硅谷带"、北卡罗来纳州的"研究三角洲"、德克萨斯州的"电子区"、纽约市华尔街的"信息港"、匹兹堡沿河边开发的"生物河床"等[5],都成为以科技园区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不仅极大的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引发了世界科技园区的世界潮流。硅谷的成功经验证明,不仅是背靠斯坦福等著名大学的人才支撑,还更应看到硅谷"机制和制度力量",即人才的特殊培养、激励、使用、成才之道,一种成就人才、成就事业已成为"自觉"和"习惯"的特殊文化氛围。这种大学主导下的校企合作发展到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硅谷科技园现象"应该说也是研究型大学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很值得全球大力推广。同时美国研究型大学还强调自觉承担社会甚至社区责任的发挥:麻省理工学院以培养工程师、机械师、建筑师和化学实验师等为主要目标,在全美首开"电工课程",并通过"电波传声"研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发明者贝尔在波士顿创办了贝尔电话公司成为美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一大创举,首开了高校"孵化器"的先河[6]。此外美国的地方普通高校也不甘落后,为应对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挑战,积极调整办学方向,加强同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致力于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这些高校从建校伊始就强调大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力的公民,而且要向大众传播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经济、生产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学校的教学、科研与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重视大学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七八十年代美国的一些地区性大学又提出加强大学与社会相互作用,树立"地方中心论"的新概念[6],大学与所在的企业界、社会组织及政界建立"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开展各项合作活动,为区域和社区经济繁荣及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据美国州立大学协会统计,其所属院校参加当地包括技术转让、业务咨询、商务和小型企业及乡村开发等研究和应用项目,几乎所有院校都与经济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85%双方有联系会议,75%有合作项目和设备捐赠,63%有奖学金和贷款项目,65%有研究及财政支持。89年州立大学与社会组织还成立了"经济与社区发展中心"。如以威士康星大学为代表的地方性院校提出"大学要以整个州为校园","服务于全体公民","关心公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地方的文化水平","发展地方经济",被称为"威士康星思想"[6],该校开拓性的发挥了美国地方高校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为适应本州乳品工业的发展,小麦种植逐年减少的状况,学校及时开设了畜牧业短期课程和函授课程,建立的农业推广中心遍及全州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将"巴比伦种公鸡肥胖实验"用于当地的乳品工业,给当地带来了数亿元利润[6]。伊利诺伊工业大学立足本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科研与技术合作,建立了木工、金工等厂,将技术发明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并在本州设立100多个农场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与推广。高校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了美国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经济飞跃,也是美国长期经济实力保持世界领先的关键因素。

五、大学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事物体现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必要条件。大学与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大学和城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实现物质、能量、信息、文化的交换施加影响。同时大学的主要职能是知识传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辐射引领社会文明,而城市社会又是大学的重要物质支撑。诞生于十一世纪被称为世界第一所大学的博洛尼亚大学从创办开始就体现了开放性,不仅向学者开放,体现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神圣的罗马帝国皇帝颁布法令保障学术自由和学者安全。而且在听课的学生中除了本国各阶层的学生外,还招收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学生,使得中世纪的大学成为新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集散地。十九世纪以来被称为现代大学发源地德国"现代大学之母"洪堡大学,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形成了开放的学术氛围,并向世界开放,吸引了相当多的外国学生,成就了以国际性为特征欧洲大学的辉煌,被誉为世界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全球4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14位是德国学者,而这14人全部是大学教授,仅柏林大学就有8人[2]。这也是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美国南北战争后进入了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大学时代,他们明确了运用知识服务社会的理念,使大学教育彻底摒弃了传授知识的传统"象牙塔"模式,以开放的姿态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奠定了大学服务社会的第三项职能,也使美国大学的发展历程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大学和城市的发展历程在世界发达国家虽属最短,却有一批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和知名度最高的大学体系及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学习的样板,其众所周知的开放性功不可没。同时美国大学与城市的开放性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大学自身的蓬勃发展,也有效的推动了美国的社会进步、城市发展和经济腾飞。而开放性是促成美国的大学和城市发展屹立于全球领先和引领世界发展趋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其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城市与校园建设的开放:当你慢步于波士顿市区,只见一辆辆公交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穿行而过,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建筑完全座落在城市特别是社区的"大街小巷",几乎与城市居民的吃、住、行完全融为一体,形成了校在城中,城在校中"同呼吸共命运"的现代都市格局,并通过社会赋予的期望和责任服务于社区的公共事务、技术咨询、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文明辐射;二是办学思想与理念的开放:大学的重要使命就是储存、传递和创造知识和促承人类文明,形成自己文化品格,引导社会、服务社会,成为时代精神的"灯塔",他们不仅广泛与国内城市与城市、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敞开门户,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协作,而且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办学、人才互聘、学术文化交流。如具有悠久历史的耶鲁大学特别强调为师生营造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新思想不同见解的公开辩解、交锋和相互碰触的开放包容,并主张思想的绝对自由和追求真理不可动摇的信奉,正由于此,使奥尔特曼教授并不为人看好的课题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也使耶鲁大学在开放中不断追求新知识、探求新方向,以新的姿态服务于新时代和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并以其开放的姿态、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办学风格、卓著学术成就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才温室"与"总统摇篮",先后走出13位诺贝尔获得者、五位美国总统;三是体现在资源的开放上:开放性是美国大学与城市重要的生命力源泉,美国的城市和大学包括实验室、博物馆、文化馆、图书资料及其设备设施和人力、信息等所有资源几乎全部向社会甚至全球开放和共享,他们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合作研究,教学课程互认、"交叉注册"自由选课,师资互聘、校际交流,大学在对社会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双方合作建立的众多研究中心、教育中心,与企业开展教育培训、咨询服务、技术开发,协作研究,实现协同发展。最典型的是"硅谷"地区各大学与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持续保持开放性,成为全球校企合作的典范。此外美国大学作为社区的机构和一员主动向社区开放,积极投身社区建设,传播科学技术、开展咨询服务和文化活动、履行公民义务,成为社区科教文化生活中心。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结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最分裂、最有争议的总统大选后,向哈佛社区成员发出的公开信,呼吁包括师生在内的全体社区成员"必须要有肯定包容和归属的价值,尊重他人及其思想,抵制仇恨和偏狭,共同创造一个安全和有尊严地生活环境"[7]。

[1]李德明.共生意义上的普遍价值[J].哲学研究,2003(3):21-22.

[2]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4-14.

[3]李松丽.19至20世纪美国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41.

[4]郄海霞.比较教育研究[J].美国大学与城市关系的形成特点及相关思考,2008(1):2-4.

[5]蔡富有,赵启厚.国外知识经济动态[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6:73-75.

[6]王保华,张婕.高等教育地方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155-164.

[7]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的公开信[R].彭拜新闻网:2016-11-16.

On University culture and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 of six properties

HUANG Ying
(Langfang,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ampus Hebei Langfang 065000)

University culture;Urban culture;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the symbiosis of culture and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mutual benefit and a win-win situation,has become a booster of Universit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ower source,is the focus of one of the hot topics.Abroad in universit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a symbiotic process,integration,diversity,culture,international and open to build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double top"build and upgrade urban power,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C913

:A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结合研究”(编号:SQ141038)。

黄莺,女(1981-)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2095-2708(2017)03-0015-03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