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正外部性及实现

2017-02-25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外部性市民互联网+

李 红

“互联网+”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正外部性及实现

李 红

(中国石油大学 胜利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在“互联网+”的时代,公共文化产品正外部性的溢出效应增加,边际成本递减。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市民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生活品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平台、改变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整合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多种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来实现这项多方受益的工程。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正外部性

自200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6年,先后有五个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国家级文件出台,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建设和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市公共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效应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却在不断减少。因此,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对文明城市建设在较长时期所产生的正外部性,从而制定正确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将有助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早日实现。

一 公共文化产品具有正外部性特征

外部性是经济学中解释市场失灵时出现的重要名词。目前理论界对外部性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外部性也称作外部效应,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社会上其他成员造成的影响。”[1]根据外部性对外界带来的是福利还是危害,可以将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获得收益远远小于他对其他人或者外部环境带来的好处。因此,正外部性的存在对外部人或环境的溢出效应,会给他人或者外部环境带来收益、愉悦的感觉和享受、会对环境施加良性的影响等。例如:某人将自己的思想写成文章放到网上无偿的与大家分享,别人从中收到人生的启迪,并作出对社会发展有益的行为,就是一种具有典型正外部性的行为。负外部性指行为人个人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他对别人付出的成本,或者从外部环境获得的收益大大超出他对环境做出的补偿。例如:通过微信、微博传播有害信息,致使别人犯罪等危害社会的行为,发出信息的人以此为乐甚至收货金钱,却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大的成本,这就是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行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错配、经济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因此,庇古和科斯提出了政府需要对外部性进行干预使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的建议。对正外部性行为,政府可以采用制定和完善相关保护法律、设置奖励制度、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对于负外部性行为,政府可以加强行政管制、增加征税额度、制定惩罚性法律法规等规范其行为。因此,整体来看,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性及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性

文化产品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而且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性具有特殊意义:一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人们通过读书、参观博物馆、听音乐、看影视作品等,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个人素养的提高对社会文明的进步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好的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通过文化产品在社会上的不断扩散,会不断积累社会正能量,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二是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性还表现在可以造福子孙万代。文化产品的世代积累和传承会产生“代际资助”,例如,中华几千年文明积累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尊的形成是我们今天产生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其它任何产品都无法替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今天治国、理政、待人接物都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标志;三是文化产品的正外部性还体现在大家公认的文化教育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特点

纯公共文化产品由于其收益基本是靠间接获得,或者很长一段时期以后才能获得,由于付出成本和获得收益的不对等,私人企业因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支撑企业发展的利润,一般不愿涉足,因此,只能由政府提供。准公共文化产品,采用政府干预或者补贴的方式更能发挥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作用。政府参与和干预公共文化供给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事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不能以当前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也不能从当前的投入中直接获得利益和补偿,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要在公共文化产品对提高全民素质之后,在全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环境的维护等方面产生的间接价值中体现出来。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资金也无法象其他经营性企业一样通过卖出产品,用所获得的利润投入下一期的再循环,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资金只能通过社会总收入的再分配(国家税收)、公益性捐款等渠道获得来实现。而且,公共文化服务是以追求长期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不是以追求当前利益为目的。

二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正外部性的价值意义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正外部性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可以帮助市民由物质追求提升到精神追求、可以加速城市文明建设的步伐、可以加速“智慧城市”的建立,以及可以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绿色GDP等方面。

(一)可以帮助市民由物质追求提升到精神追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第1-2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局限于物质层面,第3层次开始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化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是基于物质需求、工作安全需求之上的需求,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满足,及时引导大家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需求尤其重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公共文化服务本身的正外部性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了更大的溢出效应。公供文化产品在社会上的扩散和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人们可以在少付费和不付费的情况下,借助公共数字图书馆、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公共文化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消费文化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素养,追求马斯洛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可以加速城市文明建设的步伐

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推动城市文明的建设等方面,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项能使多方获益的工作。

1.享受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尊严感和幸福感。美国国会2000年发布的报告《艺术与公共目标》指出,基于一些公共文化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知晓,文化有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能力,同时详述了艺术可以培养创造力并且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2]市民素质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推动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更高一级追求,从而提高他们在城市生活的能力,更具有自我尊严和幸福感。

2.借助公共文化服务,有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会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催生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变革。市民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培养政治信任,提升政府支持度,同时,避免低俗化、消费化、娱乐化等问题,调节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文化冲突,达到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三)可以加速“智慧城市”的建立

知识性和创新性是智慧城市的两大特征,智慧在生产方式上表现为以柔性生产的分散化劳动为主,“而知识劳动力则是驱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有效的教育、培训及劳动力发展制度,培养出能通过采集、处理和使用信息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知识工作’的劳动力,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让众多的市民以较低的成本或者零成本学习城市建设知识或技能,更有能力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队伍中来。

(四)可以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绿色GDP

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与营利性的文化产业密切联系,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奠定产品基础。接受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更多的文化需求,进而拉动文化产业增长。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文化事业一定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联动效应,实现GDP的绿色化转移。

三 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正外部性的特点

“互联网+”的到来,给众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也给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带来新的机遇,互联网的网络外在性放大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外部性。

(一)互联网降低了准公共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产品,降低了准公共产品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使更多的市民可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在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中心,由于图书数量的限制而形成的竞争性,在数字图书馆中就可以消失,电子图书不会受到借阅人数的限制,将准公共物品变成了纯公共物品;传统的故宫博物馆、文化主题公园等因为空间容量有限造成的排他性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减小,这类准公共物品可以借助3D技术、新兴的VR技术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实时直播,达到如临现场的效果。

(二)互联网放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正外部性

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认为网络的外部性效果是:“使用者愈多对原来的使用者而言,不仅其效果不会如一般经济财产(人愈多分享愈少),反而其效用会愈大。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即“梅特卡夫定律”[4]。根据梅卡夫定律我们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数量的增多,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吸附粘性会变得越来越大,对市民的影响也会成几何倍数增加,这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互联网的网络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本,是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每一位市民成为可能。

(三)互联网实现了边际效应递增与资源共享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公共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边际效应递增与资源共享,传统的经济发展中,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往往存在着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而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意味着随着互联网网民数量的增多,政府可以在少量增加或者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效果。美国经济学家罗默认为“好的想法和技术发明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知识的传播以及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好的想法和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性,即非常丰富且能以极低的成本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收益递增’”[5]。边际效应递增现象是对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关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突破。

边际效应的递增导致边际成本下降,零边际成本产品的出现使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例如:借助企业平台资源,政府可以搭载公共文化产品,政府与企业共享平台资源。一方面企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政府搭载的公共文化产品,既可以给平台带来客源,增加“人气”,也可以给市民带来便利,实现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双丰收。

四 “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策略

互联网日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借助网络的外在性整合多方资源尽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才能达到提高全体市民文化素质、建立文明城市的目的。

(一)借助互联网整合各种社会化媒体,构建多种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

1.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多种公共媒体联动。政府出面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将文化公共服务平台与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户外广告、工地宣传栏等相连接。市民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各种媒介找到自己喜爱的文化产品,并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享受更多文化资源带来的福利。

2.利用电子商务满足不同居民的差异化需求。浙江省的群众参与评价的“淘宝文化”模式,就是受淘宝网上卖家与买家的评价机制的启发,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文化供需对接网络平台。

3.建立网上虚拟文化社区,鼓励市民更多地参与文化互动。政府整合技术人员建立多个虚拟社区,让众多有才华的市民将自己的文化产品搬到网上来,政府可以利用补贴的形式激发市民参与公共文化交流的积极性。

(二)构建基于网络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市民需求导向的公共文化绩效评价工作。满足公众需求是绩效评价工作的目标,在评价方式、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将大众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消费方式、行为习惯等放在首位,以评促改。借助网络平台,公开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针对以往政务工作中工作人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在网络平台、微信微博平台以公开的形式进行,让公众及时参与和监督评价过程,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建立基于网络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以社区为单元的文化服务网点

建立一只技术过硬、公益心强、乐于为市民服务的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对于不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平台的居民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借助社区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在网络最终端上为居民提供必需的多样化文化产品,例如:举办网络讲座、网络图书查询、网络视频下载、甚至是社区居民自导自演作品的发布等等,通过社区提供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可以极大地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同时,在社区活动中,还可以让来自不同地方、不相往来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使居民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娱乐过程中更加和谐,为和谐社区的最终形成打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借助互联网将高校图书馆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图书馆资源一直是各个国家提高国民文化水平重要资源,特别是区域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如果逐步对所有市民开放,对提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都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1.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外将高校图书馆资源用应于公共文化服务具有很成功的案例,大学可将图书馆馆藏内容与搜索引擎的结果整合,一方面方便于公众的查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大学的知名度、美誉度。美国高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将图书馆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定期在社区和市民一起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活动;日本的大学图书馆则承担着对大学周围的公众进行文化传播、引导市民创新和提高市民素质的职责;德国的图书馆实行双重图书馆网设计,既有非常专业给大学老师用的专业图书馆,又有满足社会各阶层需要的服务于社会的图书馆;澳大利亚的图书馆则在大学图书馆的网页上较全面的面向社会各阶层提供各种服务内容。

2.推广国内成功的实践经验。2011年9月吉林省图书馆联盟集成平台已经搭建完成,实现了“国内外多馆文献资源的发现与一站式服务,享有云存储服务、云软件服务、个人数字图书馆订制等多项服务”[6]。广州大学则实行的是广州大学图书馆与广州市政务服务合作的方式,将大学图书馆资源与市政府的政务整合到同一平台,通过平台既可以办政务又可以搜索电子文献。

[1]范志杰.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29.

[2] Americab Assembly.“The Art and Purpose.”In The Politics of Culure:Policy Perpecyives for Individuals,Institution,and Communities,edited by Gigi Bradford,Michael Gary,and Glenn Wallach[M].York:The New Press,2000:64-70.

[3]徐春燕.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及对“智慧武汉”建设的构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2:12.

[4]程虹,王林琳.梅特卡夫法则解说与横向战略联盟价值[J].情报探索,2006,(12):26-27.

[5]宋德昌.网络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律刍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2):103.

[6]中国广播网.吉林省图书馆联盟集成平台已经搭建完成[EB/OL].http://news.cnr.cn/gnxw,2011-09-28.

(责任编校:周欣)

G05

A

1673-2219(2017)12-0083-04

2017-08-22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文化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CGLJ45);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模式研究——以东营为例”(项目编号1607464)。

李红(1968-),女,山东高密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外部性市民互联网+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