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建构的三重阻碍
2017-02-25付晶晶
付晶晶
文化自信建构的三重阻碍
付晶晶
(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6)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建构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们同时也面临诸多阻碍,其中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尤其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正视自身,放眼未来,才能大力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文化自信;文化自卑;文化自负;西方中心主义
一 何为文化自信
首先,文化是相对于自然的一个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切与人类主观意识相关的产物。本文所论述的文化概念中,多指人类的精神文明层面。中国的文化内涵是由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中我们用经验总结出来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组成。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与魂,儒释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融合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成就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中国独特于世界文化的根本所在。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用血与肉凝聚成的,它代表着革命先辈创下的坚韧、顽强、无私奉献、敢于向强权发起挑战的精神。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它围绕以人民为核心建立起了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让我们走出了资本主义的另一条路,正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让我们看到中国一步步的崛起。
文化自信这一概念提出后,学界对文化自信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界定,刘云山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张西平认为:“实事求是地认识西方文化是恢复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2]樊浩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文化自信的第一要义并不只是对一种文化或中国文化的自信,而是对文化本身,即对文化力量及其在整个文明体系中地位和意义的‘信’,是关于文化的自信。”[3]
文化自信这一概念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人类精神文化这一层面。文化自信是对我们的民族、制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认可与守护,并且能够以一种理性的姿态来审视我们的文化。同时,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能够不卑不亢,既表现出包容的胸怀,又有不被其动摇的定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否持续在世界文化碰撞中得以保存,能否在国际上拥有其地位和话语权,能否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都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
二 文化自信建构的三重阻碍
一直以来,在对待中国文化的问题上,我们曾有过强烈的自负心理,也有过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两种心理都让我们的文化建设遭遇沉重的打击。然而,进入近代以来,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入侵。在与他人文化的碰撞中,保持文化自信才能有平等的对话。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三重阻碍文化自信建构的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值得我们反思与警惕。
(一)文化自卑心理
近代以来,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心理一直伴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而这两种极端心理都将对文化自信的建设有着诸多不良的影响。刘云山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一文中所说:“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对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进行研究,对其形成的历史及社会根源进行剖析,在建构正确的文化自信观是非常有利的。
文化自卑是指在多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文化主体对自身的文化持有一种轻视、怀疑甚至是不认可的心理状态,这种文化自卑心理大多产生于将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卑心理不仅表现在意识形态层面,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文化自卑导致的一些对本土文化不信任的心理。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面对西方文化时心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先从器物上感到不足;二是从制度上感到不足;三是从文化上感到不足。[4]
文化自卑心理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在中国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之前,中国对于其自身的文化充满自信,甚至有些自大。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是从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加入到世界近代发展进程中开始的。在中国古代史上,各朝皇帝都自称为天子,将国土称之为“天下”,自认为中国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将国土之外的地界称之为“蛮夷之地”,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这种文化上的自信甚至有些自大,也确实依托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水平处于世界第一,直到乾隆时期,中国经济的总量仍然无人可及。正是这种经济上的领先,中国封建统治者对于制度与文化的固化思想越来越严重。但到了清朝末期,中国开始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正是在清朝政府还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完美帝国中时,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通过先进的工业技术,西方各国开始对外扩张,殖民掠夺。用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这样才迫使中国开始认识“天下”之外的世界。军事上的重创,中国在“蛮夷”之国的先进武器下节节败退,中国的知识分子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并开始反思泱泱大国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最终,一些知识分子将原因归结到中国的制度与文化上,开始向西方学习,认为正是这种封建思想的腐化,才导致中国的落后,认为不仅在制度上学习西方,在文化上也应该“西化”,甚至“全面西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落后中,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边缘化,文化自信土崩瓦解。
(二)文化自负心理
封建社会时期,地大物博的中国经济一直遥遥领先世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着中华文化有着一股强劲的生命力,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得到了繁荣发展。这种经济、文化的繁荣表现出的不仅是对周边国家文化的渗透,更表现出一种自信的包容,能够任由其他异质文化在中华文化中自由的交流,这是一种绝对自信的表现。清朝末期文化自信逐渐转变成为了一种文化自负,开始了闭关锁国、自吹自大。文化自负是一种对待自身文化态度上的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文化自负心理其实与文化自卑心理一样,都是在对自身文化不自信中产生的一种极端心态。
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的出现“一边倒”式西方文化热,人们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冲击下,西方存在主义、未来学、权利学等思想在中国大学校园遍地开花。人们对西方文化听风就是雨,盲目追随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边倒”的情势随处可见。直至90年代初,民族和国家意识开始觉醒,然而在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却出现了两种极端,一边继续宣扬西方文化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一边却开始近乎病态的强化国家认同感。在国家与民族意识崛起之时,出现了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些人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绝对化,以迷信的姿态对待传统文化,他们对于“现代化”、“革命”给予负面评价,无视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精华,也有糟粕,其中一些价值观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盲目的崇拜传统文化,只会让中国文化的发展固步自封。
直到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自负心理并没有消失,甚至更加普遍。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旦国外在科技或思想理论上出现新的东西,一些人就开始表露鄙夷之情,开始翻看传统文化中可能与之相似的论据,便开始宣称我们的文化中早已得知,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另一种,只要出现对我国文化或制度有任何的批判之声,立刻跳起来反击,不能接受任何对中国文化的负面评价,便开始在网上抨击指责者,不能理性的看待这些批判,无法自我审视。这种对外来文化的极度敏感,在文化上的自大、自负心理只会让我们丧失理性,丧失对文化的自觉。久而久之,这种文化自负会阻碍文化的交流,进而排斥对外开放,让我们再次错失向一切先进文化学习的机会。这样的自负心理并不会增加其他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好感度,反倒会降低中国在国际的话语权,中国文化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三)西方中心主义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国内外一些人却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文化定义为所以文化的唯一标准,将其神圣化。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只有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现代的,科学的文化,只有西方文化可以带领全世界走上现代化的进程,从而一再的贬低和否定中国的文化。正是这样一种国内外对西方文化的盲目信任导致现在我国在文化自信的建设道路上有诸多的阻碍。
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为了确立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否定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对中国的文化刻意曲解与误读,甚至有意贬低。他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化进行抨击。其一,在政治上否定中国的社会制度。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者以自身的“人权”作为旗帜,否定一切非西方式的民主政权,认为几千年封建制度下的中国,不可能依靠自身彻底摒弃封建制度遗留下的问题,如果不依靠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是不会走上现代化的道理,中国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动做出回应才能冲破旧制度,在西方的帮助下,进入新的社会阶段。这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者重要论断之一“冲击—回应”,其代表人物费正清。在他与邓嗣禹合著的《中国对应西方之回应》()中就运用了这一说法。这一说法主要为了强调,正是西方在清朝末期对中国的入侵,才让中国人觉醒,将西方的“人权、自由、科学、法制、平等”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带入到落后的中国,才使得中国有了之后的变革,因此,中国走上现代化进程,西方是主要的推动力。
其二,在文化上贬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西方中心主义者,认为中国几千年以来,在自然科学上几乎没有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在用所谓的伦理观念愚昧民众,为了便于统治,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下,中国青年的彬彬有礼与文雅谦逊,只是听话、顺从的假象。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能在各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正是因为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发展,然而中国的落后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导致中国人缺乏活力和创造力。西方中心主义者用这样以偏概全的论断来论证,西方优秀的文化才使得西方能够进入了现代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无法帮助中国达到现代化的,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将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变革中彻底抹去。美国学者李文森用“传统与现代”这一模式,对中国走上“近代化”路程进行分析,将“近代化”等同于“西化”,李文森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中写道:“儒教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由于西方入侵丧尽了和中国现实的联系,中国传统分崩瓦解,它的继承人为了不保存零砖碎瓦,不得不根据西方入侵的精神加以解释。”[5]在西方中心主义学者的解释下,如果中国要走上“近代化”、“现代化”,只有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学习西方,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夸大西方文化,贬低、污蔑中国传统文化的言论,确实在历史上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沉痛的打击,导致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破坏,致使中国文化出现巨大断层。
转眼看现在全球的形式,各国之间贸易往来不断,“文化跟着贸易走”,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文化全球化。因此,跨文化跨区域传播也日渐频繁,各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入侵从来没有停止,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是在政治领域,在文化、生活中,总是能看到西方中心主义的身影。发达国家的跨国传播公司通过垄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入侵,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优势以及先进的传播技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从而改变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文化全球化实际就是以西方化、美国化为其内容的文化一体化、同质化,这涉及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谁能说’、‘谁在说’、‘谁被说’。可以说,美国正是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掌握着全球化话语霸权。”[6]
三 克服阻碍,构建文化自信
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才能支撑文化的发展。经济是看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硬指标,文化自信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二者虽是相辅相成,但不可否认经济实力才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中国才能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国文化才能被别人所关注。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一直以大力发展经济为重心,国家实力和军事力量较之前有很大的提高。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国。正是经济地位上的提高,我们在文化上才能够树立自信。一个大国的崛起,最终还是国家文化的崛起,当我们能够在全世界自信的展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时,才能算中国真正的强大。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自信。马克思主义带领着我们找到新中国的方向,开辟了中国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在历史中流逝,它又带领我们建设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制度上、文化上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特色。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这样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中国文化自信建构才不会盲目而失去方向。
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延绵不绝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结合了儒、道、释的文化精髓,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但是,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自觉。传统文化虽然是我国文化的根与魂,但它并不能代表我们现在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不能盲目、片面的夸大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该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要发展的看待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在时代背景下得到新的诠释,获得新的生命力。
倡导对话,欣赏差异。文化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时,才是正常、健康的。在全球化时代下,跨文化的交流不可避免,也越来越频繁。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之上,否则文化自信就成了文化自负。在文化自信构建中,我们应该倡导与其他文化对话,认识其他传统文化中的真理,只是埋头研究自己的文化,只会让我们失去鉴赏他人的机会。文化自信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差异并不代表着敌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一元论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意识到西方中心主义企图建立西方思维方式的世界标准化,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自身排他主义的萌芽。只有在平等的对话下,才能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才能构建真正的文化自信。
总之,文化自信的建构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文化自信的建构中要全面的认识到阻碍文化自信建构的桎梏,通过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走出大国的自信。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2]张西平.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J].理论前沿,2017,(1).
[3]樊浩.如何才是“文化”自信[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 (1).
[4]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06,(5).
[5]萧平汉.从三种模式看西方中心主义的狭隘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6]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J].武汉大学学报,2003,(3).
(责任编校:张京华)
B822
A
1673-2219(2017)12-0072-03
2017-08-10
付晶晶(1990-),女,湖南岳阳人,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