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传统及其启示

2017-02-25陈文超

关键词:流动农民经济

□陈文超

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传统及其启示

□陈文超

现代流动话语主导着有关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研究内容随着对流动认识的深化而变化,如在研究初期强调流出和流动的行动及其过程,在当前则根据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部署而着重讨论进城自主经营农民的市民化问题等。归纳和化约流动传统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城自主经营的研究主要围绕非正规经济视角、理性选择视角、社会网络视角进行分析个体和国家的关系、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个体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面对当前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呈现出“有增长无发展”的状态,应从实践出发,转换分析范畴,以进城农民自主经营发展作为核心议题和新的知识增长点。

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研究传统;流动实践

进城农民“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的自主经营活动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社会中一幅独特而重要的个体经济图景。从改革早期的制度安排中准许农民进城经商等政策支持赋予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的合法性地位,到现代经济市场体系建设中强化自主经营地位,进城农民自主经营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不足,而且日益成为城镇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支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速度的加快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构建,进城农民的就业呈现多样化发展,以自主经营作为就业方式的进城农民数量也呈现快速的增长。据《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自营就业的进城农民所占比重为16.6%,总规模达到4 606.002万人①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6年4月28日,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8_1349713.html.。作为城乡流动人口的子群体,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群体不仅因为经济行动的异质性而在有关流动人口研究之初便受到了学界的重视,而且由于勃勃生机和市民化分类推进过程中的显著优势成为社会科学界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领域②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72号),2016年10月11日。。本文旨在回顾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相关研究,梳理有关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研究的逻辑和已经形成的共识,并反思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困境及重构回应现实经验问题的研究路径,以期为后续深入介入新时期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现象研究提供进路。

一、流动实践中的进城自主经营现象

进城自主经营现象与流动实践相关。无论是在发现和认识流动人口阶段、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适应性讨论阶段,还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农民的市民化问题讨论中,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多隐藏在有关流动话题的讨论之中。

在发现与认识流动人口阶段,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认识始于流动人口的社会调查,如在20世纪90年代,崔传义根据其在无锡及温州的调查经验指出温州农民外出就业,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立经营而不是打工,以“劳动力+技艺+或多或少资金”的形式,向别人提供商品或劳务,取得经营利润。放在既有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理解,他们实质上是走出来搞个体经营,如“农民进入无锡县,不是被企业录用,而是自己寻找、开辟就业场所”,并且“外地农民兴办的数千家个体工商企业、摊点,分布于乡镇各个角落,三万多建筑装修人员组成或大或小的建筑队(组),承包工程;几百条运输船、数千收集废品的劳动者,都是在自己发现就业机会,创造就业岗位,甚至是在创立新的行业等[1]121、192”。在“流动”主流话语的主导下,崔传义认识到进城自主经营类型农民的存在,并将其界定为“经营型劳动力流动”,以此探讨了诸如外出经营的师徒、合伙、雇佣关系,以及生产劳动力的连带流动、外出经营者在流入地以家族、地缘关系为纽带、以市场经营和生活需要为基础形成一定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特征[1]192-201。与之相似,李培林的研究指出,进城农民已经完全分属于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即占有相当生产资本并雇佣他人的业主、占有少量资本的自我雇佣的个体工商业者和完全依赖打工的受薪者[2]。进城自主经营者与进城打工者的流动不同,他们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经营者的流动,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并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进而形成了一种“社区型流动”[3]。唐灿、冯小双等通过对流动农民的分化现象研究发现,该群体在参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开始分化,形成了当老板的货场主等群体[4]。可见,在流动人口调查过程中,与进城打工相异的进城经商、置办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受到诸多重视。

其次,在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适应性讨论阶段,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群体的研究主要围绕他们如何在城市社会中立足和发展等问题展开,具体可以化约为两个小问题。其一,他们如何适应陌生的城市社会,具体有哪些策略和行动方式等,如项飚在《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中以聚集在北京丰台区的以生产中低档服装为主导产品的温州农民为分析对象,采取民族志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进城自主经营者来到北京,如何站稳脚跟及寻求发展的过程,并且分析了“浙江村”的村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等互动的逻辑和策略等[5]。张继焦则在经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进城自主经营农民的流动过程及其交往进行了分析[6]。宋国恺也探究了进城自主经营者在社会关系、制度、心理与社区等方面的融合[7];其二,在结构-功能主义的整体视角下,强调互构的双方交互作用。一方面注重他们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如在针对城中村的调查中,李培林分析了“无村籍”的有资本者对村落制度变迁所产生的作用[8],刘梦琴则基于对广州石牌村的调查强调进城自主经营农民为流入地带来了多元化的外来东西,如随处可见的餐饮小食等[9]。另一方面强调城市社会对进城自主经营农民行为和文化模式的塑造,如渠敬东通过对三个商贩的访谈,强调“社会关系网络始终罩在农村外来人口的周围,为他们提供了避风港”,但随着进入城市生活,他们的行动模式也在逐渐突破纯粹意义上的初级关系,使自己的社会网络波及到那些异质性的社会关系[10];张乐天等通过对上海地区进城经营者人生经历、经营选择以及过程中行为策略的观察和描写,强调环境的变化以及城市的生活方式重塑了他们的人格,或认同大都市的生活方式,或更为强调传统生活方式等[11];夏循祥则通过对湖北省监利一个“馒头镇”的例子说明进城自主经营引起了个人与农村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经营的收入与主体消费观念上的变化使整个县产生消费性经济、炫耀性经济,等等[12]。可见,在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话题之下,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性研究也不断得到深化。

最后,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构建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关进城自主经营农民的研究也因此转换为围绕对其市民化或城镇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如李树茁等分析认为,与进城打工的农民相比,进城自主经营的农民更倾向于居留城市,而影响他们居留意愿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其他因素还有诸如文化融合、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心理融合、个人特征、流动特征等[13]。陈宇琳也发现进城自主经营农民具有企业家的潜质,他们是最有可能市民化的群体[14]等。

简而言之,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个子群体,进城自主经营群体正在成为一个较为勃兴的研究对象,并且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分析与流动人口研究话题同步,诸多研究更是在流动话题中展开。深入解读流动话语下的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研究,诸多研究将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置放于个体与社会框架之下,或将进城自主经营者视为社会结构型塑的产物,抑或将其视为结构的能动适应者或改造者。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在流动过程中实现了在城市社会中就业和生活的目标。

二、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传统研究视角

归纳和梳理不同主题的流动研究阶段的文献,在个人与社会结构关系的框架之下,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分析形成了相异的分析视角或分析路径,即非正规经济的视角、理性选择的视角、关系网络的视角。

(一)非正规经济视角下的研究

相对就业于城镇中的正规部门而言,那些没有被纳入国家法律保护和社会保障网络的进城就业者被视为非正规就业者,诸如贩卖服装、食品、其他日用品的小摊、小店;餐饮摊、馆;各种新旧服务(木匠、五金工人、裁缝、理发、运输、保姆、娱乐等);修理工(农具、自行车、钟表、摩托车、汽车、电视和其他电器)等[15],所形成的经济也因此被视为非正规经济。进城自主经营的经济活动弥补了正规经济的不足,非正规经济视角下的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研究主要强调进城自主经营是一种独特的体制外经济活动[16][17],经营者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3]。站在国家与市场高度结合的立场,有关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研究主要形成了两个方面的成果。其一,主要强调进城自主经营的条件,如万向东通过比较发现,非正式就业者有着较为凸显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低水平的非正式就业只是比打工者高一点,而高水平者则高出很多,还有助于进城自主经营的农民逐渐实现积累和向上流动,有希望获得一定的发展[18]。进城自主经营是一种高度的自我选择,教育程度越高选择自主经营的可能性越高,但这类群体通常具有相对更狭窄的社会资本和更少的工作初始投入[19]。能力和社会资本都会影响进城农民的自主经营选择,其中,物资资本是一个关键要素。进城自主经营已经不是因为“歧视”等因素作用而产生的被动选择,更多是因为城市就业环境改变而做出的主动选择[20]。其二,重视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黄宗智从宏观层面强调全球化和打工浪潮推动了为新增城镇人口提供各种服务的大量农民个体户的兴起,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扩大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发展等[21]。从微观层面来说,“羊城村”等“地下经济”类型的个体经济虽然脱离了国家的管制,但是对家庭及城市劳动力市场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22]。

简言之,在个体和国家的关系作用下,非正规经济视角为我们描述了进城自主经营群体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展现了进城自主经营活动的结构性经济作用。

(二)理性选择视角下的研究

与国外有关自雇(self-employment)研究相似,理性选择视角下的进城自主经营研究主要侧重于自主经营的功能性策略等,以此回答流动实践中进城农民为何选择自主经营经济活动。归纳理性视角下的有关自主经营现象分析的文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从经济理性出发,注重自主经营的较高收入因素。小业主在获取资源和生存状况方面比那些单靠出卖劳动力的进城农民稍微好一些,在比较优势作用下,进城自主经营也就成为诸多进城农民的优先选择的经济活动[23]。

其二,从生存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自主经营经济活动只是一种替代打工的生存策略,并且在高崇看来是为了避免返回家乡而出现的被动式经济活动。庄晋才认为农民选择进城自主经营,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稳定工作、社会保障、正常晋升渠道,除了在城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一份不稳定的收入,没有其他改善生活的途径,“不如创业试试看”;另一方面则是以创业替代打工的机会成本十分低。在两类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进城农民“生存型创业”的经济活动[24]。不难发现,在生存理性视角中,进城自主经营多被视为底层社会成员的被动性选择。

其三,社会理性视角下的相关研究一方面突出自主经营的社会意义,主要强调社会分层情境下将自主经营视为向上流动的路径。李培林提到,在社会分层与流动中,相对于在工厂打工的进城农民,在街面上从事各种商业和服务业的小业主和小摊贩等拥有着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22]。对类似“黑手变头家”现象的分析,则直接强调自主经营能增加社会个体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可能性[25]。该视角另一方面则强调作为行动选择主体的能动性,汪和建认为源于自我主义的自治感是引导中国人偏爱以自主经营的方式参与市场实践的主观力量,而来自关系理性的亲友关系运作则是决定个体能否获取社会资源,从而决定其能否实现自主经营的客观力量[26]。

归纳上述分析,理性选择视角下的自主经营现象研究注重流动实践中个体的行动选择,强调自主经营经济活动的比较优势引导着进城农民的选择。

(三)关系网络视角下的研究

关系网络视角下的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研究主要分析进城农民如何在市场结构之中组织和安排经营活动。这类研究主要从社会结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等在自主经营选择、生产组织过程中以及对经营绩效的作用。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关系网络和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一系列有关自主经营的因果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主经营脱生于关系网络,彭庆恩从社会关系视角探讨了关系资本对于进城农民从打工者到包工头、从低级包工头到高级包工头的作用。他指出通过礼物、红包、回扣和提成等四种方法获得相应的关系资本,进而有助于自我成为包工头,并且个体的其他诸如经历、能力等要素只能通过关系资本发生作用[27]。边燕杰通过对珠三角企业家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创建企业所需要的商业情报、创业投资、首份订单三项资源均来自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并且深深地嵌入创业者的个人社会网络之中。基于市场-网络互动关系理论模型,他认为对于企业家阶层而言,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要有冒险精神以及商旅冲动外,他们还要具备在社会网络中掌控商机,把握资源的存在性、有价性以及可传递性的能力,并基于人际网络将其转变为现实中的商业运作能力[28]。

其二,关系共同体与市场的互构,特别是亲缘和地缘等关系共同体与市场的互构,如对当前的“新化人现象”进行分析。郭星华等认为地缘关系是信息的来源、信任的源泉,并影响着新化人的进城职业选择与经营,促成了他们在打字复印行业中的规模集中效应[29]。在强调“城市中心-乡村边缘”格局的翻转状态下,吴重庆通过对“界外”的孙村和埕头村等所出现的“打金”业现象进行历史梳理和现实观察,指出“打金”业的存在及制胜端在于“同乡同业”,并且在乡土社会网络机制作用下,“界外”的金银首饰加工业者遍及全国。对一个想加入“打金”业的孙村年轻人来说,只要他紧紧依托于熟人社会及亲缘关系网络,便很容易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通过紧紧依托家族网络、乡土社会网络等纽带形成经济活动,他们创造出了有别于今天流行的市场经济的经济形态[30]。

其三,以核心家庭等作为活动单位的“同行同业”经营形式。在精细的分析之中,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机制逐渐聚焦于家庭层面,家庭关系和家族关系作为基本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其利用主体并不是就业者,而是那些创业者和经营者,并且对这类资本的运用也在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摆脱自己的小圈子”、“在变动地关系中求生存和发展”等[31]。刘成斌根据对浙江义乌经验的分析提出“家庭本位”。农民家庭本位合作制中的“亲和性”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提供了动力[32]。程士强从实践出发,对进城包工头的经济活动进行深描,强调家庭组织在经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3]。

与上述两个视角不同,关系网络视角下的进城自主经营研究为我们展现了流动实践中进城农民经营的过程,即通过关系网络组织生产要素以及应对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等。深入比较三种视角间的异同,他们依托于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形式,分别处理进城自主经营者与国家、市场、社会间的关系,如非正规经济视角强调的是在市场经济中进城自主经营个体和国家间的关系,理性选择视角突出的是进城自主经营个体与市场经济以及社会间的关系,关系网络视角重视的是进城自主经营个体处理市场和关系网络之间的关系等。

三、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研究的新议题

在流动实践中多样化的研究进路丰富了我们对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现象的认识,不仅明确了进城自主经营与进城打工之间形同质异,而且了解在国家、市场、社会和个体关系的相互作用下,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稳步发展。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安排推进①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2015年6月16日。,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并且从事自主经营经济活动的进城农民在此过程中将扮演着城镇化主体的角色(人的城镇化)。然而,流动实践已转变为流动人口市民化主题,既有对自主经营现象的认识则处于一种“不饱和”的状态,致使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境。这也相应要求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对进城自主经营现象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以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为主题,重塑国家、社会、市场与个体间的系统认识。这也相应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新议题和知识生长点。

其一,突破现代流动研究传统,从流动话语转向迁移表达。在流动话语中,进城自主经营主体被视为城市的“过客”,到一定时候便会返乡。与之不同,迁移表达强调迁移主体“落户”于迁入地的行动过程。结合当前社会结构和情境,实现进城经营主体的城镇化目标和加快推进他们的市民化进程,势必不能再以流动话语考量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而要考虑如何迁移和迁移的过程、迁移的结果[34],具体为进城自主经营的影响因素,如个体能力、家庭结构等。在研究实施过程中,不仅分析这些因素对进城自主经营的影响,而且探究其中存在的作用机制。

其二,突破现代流动研究传统,直面进城自主经营。以往的研究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间接展现进城自主经营现象。在当前社会结构和情境中,我们的研究要塑造进城自主经营研究的主体地位,凸显进城自主经营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摆脱与进城打工者比较的初始研究状态,在国家、市场、社会与经营主体的系统关系之中,将进城自主经营主体及其实体的发展视为核心问题。一方面,以经济活动为分析对象,辨析自雇、自主经营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再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增促进城自主经营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将自主经营主体的发展研究提上日程,强调自主经营者如何实现转变,如从经营者向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转变。同时,结合城镇化背景,促进进城自主经营者向市民转变也是有关自主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其三,突破现代流动研究传统,重视进城自主经营过程。在实践中,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不仅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如生产要素的聚集与配置[35]等,而且进城自主经营的效益决定着他们市民化的可能性和进程。在研究进城自主经营现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实践出发,进行深入调查,明确进城自主经营的规模和类型等,以此深入分析小农文化与经济行动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进城自主经营的结果,明确劳动状况与生活秩序维持间的关系等。

此外,当前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研究之多,特别是西方文献之中有关自主经营文献较多,并已经达成了许多共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他者研究,在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反思,立足于本土进城经营现象,把握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的关键话语,形成对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经济活动的共识,如当前对自主经营组织现象中的“同乡同业”机制的提炼等。

四、结语

随着社会流动速度的加快,进城自主经营现象越来越凸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图景。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的讨论愈演愈热。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代流动话语长期主导着进城农民自主经营现象的研究,致使进城自主经营研究呈现出“有增长无发展”的状态,即内在内容没有多大变化,而更多随着外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在研究过程中,有关进城自主经营研究要突破此类瓶颈,必须从实践出发,转换研究范畴,将进城自主经营发展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国家、市场、社会与个人的系统关系中再塑对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的认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关进城自主经营发展的深化认识将快速推进人口城镇化战略,尤其是为人口城镇化战略明确优先推进对象。因此,以进城自主经营经济活动作为研究本体,研究进城自主经营者及经营实体的发展将成为当前进城自主经营研究的新命题和新的知识增长点。

[1]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地位》,载《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3]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4]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5]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6]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宋国恺:《农民工体制改革:以自雇佣的个体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8]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9]刘梦琴:《石牌流动人口聚居区研究——兼与北京“浙江村”比较》,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0]渠敬东:《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1]张乐天:《进城农民工文化人格的嬗变》,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夏循祥:《作为酵母的社会关系——一个被馒头改变的乡镇》,载《开放时代》2012年第2期。

[13]李树茁、王维博、悅中山:《自雇与受雇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差异研究》,载《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2期。

[14]陈宇琳:《特大城市外来自雇经营者市民化机制研究——基于北京南湖大棚市场的调查》,载《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15]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载《开放时代》2011年第5期。

[16]李强、唐壮:《进城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7]李培林、李炜:《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8]万向东:《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的进入条件与效果》,载《管理世界》2008年第1期。

[19]胡凤霞、姚先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载《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4期。

[20]叶静怡、王琼:《农民工的自雇佣选择及其收入》,载《财经研究》2013年第1期。

[21]黄宗智:《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与实用含义——非正规经济实践》,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10期。

[22]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3]张应祥:《资源获得与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4]庄晋才:《自主创业视角的中国农民工转移就业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8期

[25]谢国雄:《黑手变头家——台湾制造业中的阶级流动》,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89第2期。

[26]汪和建:《自我行动的逻辑:当代中国人的市场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7]彭庆恩:《关系资本和地位获得——以北京建筑行业农民包工头地个案为例》,载《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8]边燕杰:《网络脱生:创业过程的社会学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29]郭星华:《飘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吴重庆:《“界外”:中国乡村“空心化”的反向运动》,载《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31]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

[32]刘成斌:《农民经商与市场分化——浙江义乌经验的表达》,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

[33]程士强:《进城创业:包工头家庭经济的实践逻辑》,载《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2期。

[34]Vargas-Silva, Carlos, ed.Handbook of research methods in migrati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2.

[35]陈文超:《形同质异:进城农民务工经商的分殊》,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Self-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s in Urban:A Literature Review

CHEN Wen-chao,HUST

The research on self-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is determined by the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expression.It has been changed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knowledge, for example, at the early period the research is mainly about the migration action and process,while nowadays it emphasizes the urb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deploy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many literatures,there are three perspectives as informal economy which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tate;the perspective of rational choice which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and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which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the market economy.Although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about self-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there is“only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Therefore,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es about self-employment of rural migrants in urban should be changed,such as with the perspectives of practice and emphasizing the process of self-employment.

rural-to-urban migrants; self-employment; research tradition; mobile practice

C912.82

A

1671-7023(2017)05-0093-06

陈文超,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进城农民自主经营行动研究”(14CSH023)成果

2017-02-01

责任编辑 吴兰丽

猜你喜欢

流动农民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流动的光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