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2017-02-25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季艳秋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 季艳秋
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 季艳秋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思维碰撞,生长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是灵动丰富的,教学也许会喜逢一气呵成的顺畅,也许会遭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纠结,也许会经历百转千回后的豁然开朗。教学内容的层层推进,课堂上的胸有成竹离不开幕后的周密设计,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并非是忠实复制教案计划的过程,而应该顺应学生能力水平和探究需要,灵活应变,适时调整,在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一、文本预设,建构教学活动的总体框架
1.研究教材,理清逻辑结构
例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一次新认识,是对原有分数内涵的一次丰富。同时,我们还应明确分数意义的后续教学将在五年级进行,分数意义从直观层面发展到抽象层面,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看成单位“1”。明确分数意义教学的三个层次后,就要结合教材,把握好本段教学的度。
2.把握学情,调整教学方案
例如三年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一内容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相比,在算理和算法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教材的逻辑起点,也是教师臆定的学生认知的起点,这两个起点一致吗?对于这些基础,学生具体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如何?如果老师不教,学生能否自觉地将以往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新的情境来?……备课时,对这些问题了解得越真实、越透彻,教学的设计就越有效、越有针对性。
为了弄清上述问题,教师对预授课班学生进行了教学前测,从前测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且能够自觉地将算理与算法向三位数乘一位数迁移。部分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是:①算理算法不清,不知道积的十位或百位上的数是怎么来的,或者虽然知道,但是不会用语言很好地表述;②连续进位时漏加进位数字或进位时加错;③部分学生书写马虎,数位不能严格做到对齐;④学生的检验意识淡薄,检验的能力有所欠缺,不会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
依托前测结果,教师有针对地修改教学方案,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先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而后回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及计算中的注意点。考虑到学生前测练习中进位加错的情况较多,再增加一些乘加的口算练习。前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将算理与算法向三位数乘一位数迁移,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主要放在学生对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的理解以及表述上,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程序和积的定位、进位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计算方法所依据的算理。
3.精心设问,紧扣核心重点
例如三年级“周长是多少”一课组织“摆一摆”活动,给学生提供3厘米、5厘米的小棒各4根,从中选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充分考虑到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活动过程,有序地找全所有的摆法,且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有很大难度的,活动之前,教师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精心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你准备摆什么图形?至少要用几根小棒?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之前,先对自己要摆的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根据边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同长度小棒的根数;同时让学生关注自己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初步思考在共选4根小棒的时候,可以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2)除了用4根小棒,还能用几根小棒来摆?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关注摆图形的时候小棒总数的规律,除了选4根,还可以选6根或8根。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有序地思考,带着思考再进行实践操作,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体会有序思维的价值。
二、灵活呈现,顺应学生当下的学习需要
例如在六年级“百分数的应用”一课中,教师与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拿出两杯课前调制好的糖水让学生品尝,一生尝后告诉其他学生“一样甜”,所有学生“喝糖水、品味道”的生活经验被激活了。就以这样的体验为起点,教师指导学生从数学角度研究:“为什么一样甜?”学生通过讨论,向教师索取必要的数据后,得出:“因为两杯糖水中糖都占糖水的10%,所以一样甜。”然后,教师又在一杯糖水中加入10克糖,另一杯糖水中加入20克水,问:“现在哪杯糖水甜?”学生较高层次的生活经验被呈现于眼前,答案也就不辨自明了。如果教学就此戛然而止,那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这略显单薄的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进而发问:“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明吗?”“能!”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第一杯糖占糖水的11.4%,第二杯糖占糖水的9.1%,通过两个结果的比较,学生明白了:同样的糖水中,第一杯含的糖多,所以第一杯甜。
适时调用生活经验,让数学鲜活了起来,理性的阐述,使生活经验不断得以提升。这样学习数学,将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融为一体,学习定然会是件有趣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三、动态生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
教师带着对教学的充分预设走进课堂,走向学生,引领学生与教材文本展开对话与探究,必须将数学教材呈现的高度浓缩的数学知识尽可能还原到展现过程性的状态,使其回归本真。循着知识发生发展的脉络,一路前行,来龙去脉清晰明了。自然生长、动态生成的数学知识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学生用对折的方法成功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所有的对称轴,同时对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的特征已有了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活动经验和方法,尝试探究正几边形的所有对称轴的位置,引导学生尝试将正几边形的对边中点相连、对角顶点相连、顶点与对边中点相连,从而探索发现正几边形所有的对称轴,并按对称轴的特征有序、不遗漏地画出来,从而突破难点。
四、及时反馈,捕捉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数学课堂教学应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反馈,适时介入。教师特别要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敏锐捕捉有价值的错误,运用教师的智慧,将其作为当堂生成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讨论和辨析,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收获健康的人格。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新鲜的、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研在课前,为学习活动做好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功在课上,为学生探究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带着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带着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带着对教学的精心预设,充满自信,气定神闲地走进课堂,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有趣的探究活动时,学生的聪明智慧才会充分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