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解决”中促进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2017-02-25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经验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陈 蒨

“问题解决”中促进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陈 蒨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经历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摸索规律,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和意义推广。

小学数学;积累经验;全面发展;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需要学生“从头到尾”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各个环节的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联想、概括总结和迁移应用等思维活动,亲身经历和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以及应用,建立正确思考问题的路径,形成一定的数学直观,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一、引导学生树立“问题解决”的意识

“问题解决”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个环节。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就是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引领、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要在数学问题的探索中解决,在丰富的数学问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夯实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经验

思考源于问题。数学问题的提出决定了学生的思考,在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大脑会不由自主地运转。事实上,在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真正主动提出问题与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教师在教学时一般是先教后学,教多学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1.基础知识的结合教学

学生的学习是在自身基础的理解能力上对新知识进行吸收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自身基础情况进行分析,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所运用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首先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那些问题,从而迫使其学习更多的问题,产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强烈愿望。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投飞镖”的活动进行实践,将靶子由内到外分为10环、8环、6环、4环等,首先让3名同学进行飞镖的投掷,然后再考虑可能会有多少种结果。等学生投掷结束过后就到了结果的统计环节,已知的结果为:10环、4环、6环,然后开始进行下一轮的投掷,仍然是刚才的3名同学,每人投掷1次,在投中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为:8环、6环、4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唤醒了已有的经验——四年级学习过的搭配规律,同时对投中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零散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对本节课学习的“一一列举”策略产生了需求,“怎样进行一一列举”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2.提高教学的适应性

小学生的天性好动,许多教师对于这一天性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压制,但是压制换来的结果却是沉默是金。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一些具有“参与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往往会带来争议,而学生就可以通过争议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中,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个关于抽奖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抽签的形式进行抽奖,如果抽到上签,就可以获得十元钱的奖品,如果抽到下签,则需要支付10元的抽奖金,如果抽到中签,则不奖不罚。教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愿意进行抽奖活动吗,四年级的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这种抽奖活动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所以便会产生两种态度:一种是有三分之二的几率不用花钱,只有三分之一的几率花钱,可以尝试;另一种是有三分之二的几率得不到钱,只有三分之一的几率得到,不尝试。产生了这样的争议,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哪一种更加有利呢?为什么可以抽,为什么不能呢?”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完整信息”对于这个活动的影响,也就是上签、中签、下签的数量不一定,同时让学生主动质疑和追问:“怎样才是公平的呢?”不仅顺利地导入新课,切入教学主题,同时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了核心数学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连续问题的引导

数学注重的是思维模式的教学,对于课本上的公式以及知识来说,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的思路进行阻断与连续,“逼着”学生主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教学中,有一个“一杯水的量大约有多少”的现实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当中的经验可以得出——“差不多250克”的重量,教师就可以继续问:“能用毫升来表示吗?这杯水有多少毫升呢?”这个时候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习毫升的相关知识,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对毫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产生新的疑问:“用毫升来估计一杯水的量,该怎么办呢?”接下来需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这样,在学生生成的问题中,教师迅速把握住了“1毫升有多少”这一核心问题,进而在下面的教学中“逼着”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逐步发现10毫升、20毫升、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的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为进一步认识“毫升”建立正确的数学直观。

总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抽象,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个性化的直接经验;通过推理、验证更多的猜想,积累了正确思考问题的经验;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最终建立更高层次的数学直观,形成数学逻辑经验,实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1]徐洁.在数学活动中促进小学生活动经验的形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

[2]朱英.课堂教学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方式[J];新教育,2014(04).

[3]胡炜.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4(02).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科研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丰富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经验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