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蒸腾师生向上向善的情怀
2017-02-25徐智潭
■徐智潭
唤醒:蒸腾师生向上向善的情怀
■徐智潭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管理一所学校,就像侍弄一方田亩——要耐得住寂寞,下得了气力,想得出法子,才能有个好收成。庄稼的生长,除却松土灌溉之外,须得关注其生长环境的气候变化,小心经营,细加呵护,方可助其禁得住严寒,顶得住酷暑。而师生的共同成长,也正是如此。作为校长,不但要为他们创造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更要想方设法走进他们的心灵,使师生向上向善的情怀得以氤氲,跃动,而后蒸腾。我想,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有温度的存在。
每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的幼年,到蹦蹦跳跳的童年,再到意气风发的青少年时代,他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主观积极的观察与审美。向往美好,追求幸福,是每一个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到了初中阶段,之所以不同孩子呈现出不同的知识能力与人格修养,只因其成长过程中客观环境熏陶与引领的迥异。事实上,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着各种长久沉睡的潜能——如同一座座沉睡的活火山,只需某一个适宜的契机,就完全有可能一触即发。
此时,教育者要做的便是唤醒。温柔地唤醒,拒绝简单与粗暴。这,似乎应是孩子的家长与老师的职责,之于校长,却近乎强行事必躬亲的勉为其难之事了。其实,校长更有义务也更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且不说宏伟叙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构建等话题,即便是直接地和孩子面对面交流,也应是学校管理者日常教育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交流,我的做法是“邂逅”与“相约”。邂逅是一件极美的事——每当进入课堂听课的时候,我总会下意识地打量身边的某个孩子。或是光洁的额头,或是唇上呈蓬勃生长状的微绒毛,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青春的温暖和力量。听课结束时,我会随意地翻翻他的笔记本,竭力发掘其中的亮点,大加赞美。直到孩子抬起他羞涩的脑袋,眼中露出惊喜的亮光。我以为,通过这种短暂的交流,告诉孩子他有多棒,这是最简捷精致的唤醒。当然,这种方式,不可能泽被所有孩子;但日积月累,也是数量可观的。我觉得,哪怕那一个瞬间,只唤醒了一个孩子向上向善的灵魂,也是教育的大造化。除此之外,我在校园的每一次投足,都可以完成一次与孩子的心灵邂逅——或是擦肩而过时的微笑,或是驻足相询时的真诚,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一份浓淡相宜的爱。而爱,恰是最好的唤醒。
至于“相约”,似乎有些刻意。也正因为此,更需要校长去弯下身子亲近孩子们。每周三、周五的下午第四节课,便是我设定的“校长交流进行时”。我随机选择交流的孩子,即兴确定交流的话题,无关分数,只谈“琐事”,曲径通幽,娓娓道来。这种交流方式,是达成“青春不设防”目标的有效方式。孩子在与我分享快乐、向我倾诉郁结的同时,自然还能受到激励,得到中肯的建议。此外还有一个衍生效应,那就是,我对学校、班级的现状以及孩子的所欲所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于是,唤醒孩子的同时,我也唤醒了自己。我与孩子共同收获了一份成长。
当然,欲唤醒孩子,激发其生命感、价值感,最为深远而持久的方式,莫过于阅读。这些年来,无论在我原先工作的开发区中学,还是置身如今的东洲国际,我都对所有班主任提出同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要让图书角成为摆设”。几乎每个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但形同虚设的现象绝不在个别。究其根本,除了考试科目的时间挤压,导致孩子无暇阅读,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教育者的观念淡薄,乃至空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对于我们教育人而言,最可怕的莫过于对常识的冷漠。所以,唤醒孩子,首先得唤醒常识。我非常赞同新教育提出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口号,一直以来,坚持在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这是丰盈孩子精神家园、唤醒孩子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具体细节,大同小异,在此不必赘述。最想说的,只有两个字,就是“坚持”。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一味地言说,即便不是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即便再多的口吐莲花,柔情似水,单一了,久了,也总会让孩子疲累生厌。于是,活动便成为唤醒孩子最具感召力和感染力的方式。一直以来,我把学校及班级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当作一门课程,或可以谓之“唤醒课程”。以学校层面为例。许多年来,创设既能让孩子们锻炼能力、铸造人格,又能让孩子们突破审美疲劳的活动平台,是我和政教处及所有班主任每个学期都绞尽脑汁而后收获惊喜的必做之事。耳熟能详的朗诵、课本剧、大合唱等多种形式的比赛,自不必多说。除此之外,“校园民族运动会”上,孩子们身穿各个民族的多彩服装,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校园奥运会”上,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校园梦想秀”中,各种职业的前世今生,在孩子们一个个精心打造的节目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校园艺术节”更是流光溢彩,精彩纷呈……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孩子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老师们更乐于做一个观众,更善于做一个顾问,而不是一个主导者。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是孩子一次灵魂的释放,生命的狂欢。个性张扬,青春飞翔,不正是他们自我唤醒最为热情的方式吗?
就这样,交流、阅读、活动,这三者构建了我所理解的“唤醒课程”。
唤醒孩子,离不开老师的引领。一位好老师,尤其是优秀的班主任,足以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其实,老师与孩子一样,所有人都有着向上向善的内在生命需求。我想,这也是新教育所提倡“师生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理念的理论前提。然而,教育生活的现实却是,不乏“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存在。这堪称教育的闹剧,更是悲剧。试想,一个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老师,自己尚在混沌度日,怎么去唤醒孩子的生命成长?为了避免这种闹剧和悲剧的发生,如何去唤醒绝大多数老师,便是学校管理者亟待研究的课题了。
或许,我可以不吝浅陋地简单说说自己的若干想法和做法。我以为,还是“交流、阅读、活动”三个关键词。
与教师交流,可以不论场所——办公室,走道旁,路灯下,一应俱可。而最重要的,当是真诚。教师不同于孩子。他们的教育经历和人生阅历提醒我们,无须低下身子,但也不可居高临下。其交流方式,用“不卑不亢”形容未必准确。我想,类似于兄弟姐妹间的拉家常,是最能走进对方心灵的途径。不过,再多言语的交流,不如一次实质行动上真挚的相慰相助。譬如教师老家有急事难事,我会派校车全程接送;教师家里有婚庆丧事,我必亲自到场祝贺或吊唁;教师子女选择在本校就读,我尽己所能给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其他事项,不一一赘举。“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而老师则会为关爱他的校长“卖命”。还是那句话:爱,是最好的唤醒。
让教师阅读,这一提法多少有些尴尬。照理说,教师与书籍,本就应结下一辈子的情缘。然而现实很尴尬——一线教师中,只读教参不读书者,大有人在。于是,引领教师去阅读,也是一种回归常识之举。我以为,阅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声阅读,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声阅读。有声阅读,不是当下网络流行的“听读”,而是我利用每周政治学习的机会,和教师共同学习一篇对当下教育教学极富指导意义的文章。通常的模式是:我一边读,一边根据学校教育实际进行延伸阐发;教师们一边听,一边品味思考。阅读完毕之后,或共同讨论,或各自撰写心得。这样的群体阅读,既带有行政命令式的强制,又洋溢着沙龙式的人文气息。这样的唤醒,我以为是有效的。当然,传统意义上的无声阅读,是最为深入持久的方式。每个学期至少发给教师三本教育教学类书籍,是我无论在哪所学校做校长始终坚持的一件事。因为,我坚信,让教师阅读,是唤醒他们的爱心、决心、耐心和成就一番教育事业的雄心的最佳方式。
至于活动,对于教师而言,与孩子们无异,都是一个个真情流露、生命狂欢的舞台。在这方面,我自认为是颇动了一些脑筋的。比如,三八妇女节,我让后勤在操场铺上红地毯。所有男教师恭列两旁,夹道欢迎女教师走上红地毯,然后给她们献花。我想,此时此刻,在大伙儿的欢声笑语中,跃动悦动的是女教师们那一颗颗感动的心。若是有夫妻都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话,我会“撺掇”老公给老婆献花,赠送巧克力,乃至情书。此时,于诙谐的气氛中摇曳的,当是爱情的芬芳了。每年教师节联欢会,我都会提前了解到在9月10日前后一周过生日的老师有哪些。然后,教师联欢摇身一变,就成了生日联欢。我曾目睹某位女教师在全体老师生日祝福的歌声中当场落泪……
唤醒,不只是鼓点式的灵魂敲击,也是一个线性的教育流程。我更愿意称之为一场有关生命成长的教育散步。因为,唤醒之后,必是相信——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他们由内而外的生命拔节。相信的同时,便是守候。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等待——等待师生向上向善情怀的自我蒸腾。面带微笑,静待花开,当是我们教育人日常持有的神态和心态。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