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017-02-25江苏省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王希希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 王希希
低年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 王希希
维果茨基认为:各种符号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符号是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变化的中介。儿童掌握了语言,才能真正使低级心理机能转化为高级心理机能。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发展,因此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帮助学生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
语言表达;小学数学;低年段
课例片段:
师:小朋友们,读一读91,92,93,94,95,96,97,98,99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前面的数都是9,后面的数越来越大。
以上片段选自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顺序》一课。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他想说,也敢说,但他无法用“个位上、十位上的数”“上边和下边平行、左边和右边平行”这样精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只会用生活语言中的词汇“前面的数”和“后面的数”来表达。这样的表达缺少了最起码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应有的条理性和内容的准确性。
从数学日常教学中发现常常教师讲得多,而学生“不敢说”、“不愿说”和“不会说”,以至于课堂出现“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能正确地应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数学交流工具,使学生在数学交流时说准确、说完整,说得有条理,说得合乎逻辑,说的简练。
一、现状分析
(一)几个误区
1.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低年段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要求,认为学生会做题就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老师的事情。
2.在低年段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放慢自己的语速表达去迁就学生,殊不知“你慢他也慢”,过慢的语速影响到了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导致学生的思路不清晰。
3.答案单一的问题设计或者提问前半句话,让学生接着说后半句,这样的封闭式提问束缚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导致了学生回答的单一。
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地不再有表达的欲望,“不敢说”、“不愿说”,最后都变成了“不会说”。
(二)负面情绪影响
在从教过程中调查发现:会说会表达的孩子,成绩良好且发挥稳定;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收获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而上课不发言的孩子,容易走神,影响到听课效率,进而影响到成绩的发挥;他们被失败的负面情绪主导,从而不喜欢数学,厌恶数学学习。
二、改进实践
下面针对“低年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结合案例,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互动生成,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教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的导师。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1.注重提问技巧,问题指向性要明确
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就是拥有许多漂亮生动的卡通图案,利用这些有利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实物进行说的训练。例如,教学新课的时候,教师经常会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一年级的小朋友总是会回答与题目无关的信息。教师应当适当改变提问技巧,让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一些,例如:“在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样学生就不会再去找与题目无关的信息了。
2.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以怎么样了”的结构语句进行完整的表述
例如,笔者在教学《连加连减》时,引导学生归纳算理:5+2+1=?先算5+2=7,再算7+1=8,所以5+2+1 =8。我完整地表述一遍,请学生仔细倾听,然后让学生模仿着我说。在学生能讲清楚5+2+1这道题的算理的基础上,我再出类似的2道连加题请学生说,以达到巩固表达的目的。这样既理清了连加计算的思维过程,也为以后学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作了铺垫。正是由于学生的连加算理掌握得很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以怎么样”成了学生们在加、减两步计算时一个准确的数学表达形式,因而在学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时便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
3.应用儿歌,口诀帮助学生记忆
在一年级刚教学加减时,学生不知道为什么用加减法、什么时候用加减法,笔者利用口诀“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数,用减法”,再配合手势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算理。类似的还有教学《十几减九》一课,让学生记住儿歌“十几减九方法多,一想加算减法,二用破十方法算,牢记方法算得快”;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数的组成》一课,让学生记住口诀“读得数从高位起,百位是几读几百,十位是几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
4.对同一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例如:教学小鸭图时,有学生说:“有6只小鸭,又游来1只,一共有几只小鸭?”我表扬这位学生说得很好,同时继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同一种图意:“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于是又有学生说:“左边有6只小鸭,右边有1只小鸭,一共有几只小鸭?”通过对数学信息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对同一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二)开放结构,创设学生表达的氛围
1.创设丰富的情境
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应用的广泛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启发,使学生感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进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产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更加愿意“说”。
例如学习“元、角、分”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买东西”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的角色,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完成“买卖”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非常认真,努力体验感受着自己的角色,语言交流还真像那么回事儿,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运用开放的导入
从封闭的“复习铺垫”转变为开放性导入,通过“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使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激发,从而产生不同的表达。
例如,在《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伊始,直接提问学生:29+7你会算吗?你是怎么算的?
这种“开放的导入”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下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水平和智慧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生A:我用的是拆数法,29分成20和9,先算9+7=16,再算20+16=36。
生B:我用的是列竖式,先算个位9+7=16,个位满十进一,再算十位2+1=3,所以29+7=36。
生C:我用的也是拆数法,7分成1和6,先算29+1=30,再算30+6=36。
不同的学生所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不同,而这恰恰是通过“开放的导入”使学生的各种基础性“资源生成”的目的。
(三)重心下移,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
要想对学生各种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教师必须重心下移,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所以每堂课教师都要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机会,最经常使用的如:“同伴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能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左边同学说给右边的同学听,右边的同学说给左边的同学听。”这样避免教学中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使教学的重心从面向个别学生下移到面向全体学生,增加了每一个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指导和训练才能得以提高。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平时多注意指导,训练一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使全体同学都得到提高,最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沟通了语文、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1]徐萍.着力数学语言,提升学生思维[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0(10):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