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育之花在数学课堂绽放

2017-02-25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吴金莲

数学大世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分配律美育美的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吴金莲

让美育之花在数学课堂绽放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吴金莲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数学课上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数学中的简洁美、抽象美、数学美、创造美,在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幅提高。

小学;数学;美育

美育以其感人、育人的巨大力量,对其他教育起着协调和推动的作用,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它结构的完整、图形的对称、布局的合理、形式的简洁,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如果教师能够挖掘这些美育因素,将数学教学与美育相结合,那么整个教学效果会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让学生感知数学中数字与符号的简洁美,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大数学家高斯说过:“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的确,数学中一个困难问题的简单解答,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一个繁杂规律的简单公式等,都体现了它的简洁之美。与语文学科中一个简单场面需要用大段文字来描写刚好相反,数学中的计算公式、定理规律,生活中的许多信息,用数字或符号来表示,简单易记,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式,用上字母表示简便易理解,学生记起来、用起来都非常方便。又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字编码”一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号、身份证号、车牌号、手机号码中隐藏的信息,从直观上对用文字和用数字符号两种不同方法表示同一信息进行鲜明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中数字符号的简洁性和必要性,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精心挖掘美育素材,感受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美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妙趣横生的文学作品中也含有许多数学的元素。如果老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时能精心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将数学的“高冷”与文学作品的“诗意”融为一体,那么数学课堂也就变得唯美起来。如教刚入学的孩子数数时,将这首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与平淡无味的数数相结合,数学课堂也就充满了诗意。又如在设计“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这节概念课不那么枯燥无味,巩固应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寻找成语中的百分数:百战百胜、一举两得、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半壁江山。”从数学的角度研究成语,孩子们都感到非常新鲜有趣,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时而皱眉思考,时而激动欢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其实,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设计教学,就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真正感受到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美。

三、将枯燥深奥的数学知识故事化,从生动的故事中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数学作为理性学科的代表,是极其明确和严谨的,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蕴涵于其中的数学美十分含蓄。如果抽象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新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我在教学中将一些枯燥的公式、定律、方法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小故事,通过有趣的故事化解难度,学生不仅记得牢,更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在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时,学生经常把分配律用成:a×(b+c)=a×b+c,忘记a也要与c相乘。于是我将乘法分配律编成一个小故事“礼貌待客”:一天,兄弟俩b与c正在家里关着门(关着门相当于定律中的括号)做作业,这时响起敲门声,客人a来了(边讲故事边板书:a×(b+c))。兄弟俩把门打开(相当于去掉括号),哥哥b礼貌地与客人a握手(板书:a×b),弟弟c看见了,也礼貌地上前与客人a握手(板书:a×c),客人直夸他们是懂礼貌的好孩子。讲完故事,让学生对照a×(b+c)=a×b+c,说说错在哪里。学生马上发现了,说是弟弟没礼貌了,没有与客人握手。当出现“46×99+46”这类简算题时,学生往往又不会判断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了,我继续用故事来引导学生分析:你看,客人“46”拜访完要回家了,他跟哥哥“99”握完手(46×99),客人“46”正在找弟弟握手呢(+46),原来是淘气的小弟弟跑去玩了,赶快把弟弟叫回来送客人吧。这位弟弟是谁呢?(这时引导学生想“+46”就是加1个46,也就是46×1)学生都明白把弟弟“1”叫回来,于是将式子变成了“46×99+46×1”,一看就知道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以后,学生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都能自觉地用小故事来检查,错误也就很少出现了。这样,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故事情境里,既给枯燥的课堂带来了乐趣,又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关键之处,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化抽象为形象,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四、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情境,从有趣的情境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堂课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精力不在课堂上,那么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再透彻也收效甚微。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一个精彩的情境导入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参与情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找准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新课伊始就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例如:一位老师在“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情境:同学们,今年过年时大家最喜欢用手机做的事是什么呀?生大声齐答:抢红包(这一年春节刚开始流行抢红包)。师:你们喜欢红包吗?生:喜欢(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喜羊羊和美羊羊也跟你们一样,可喜欢红包了,你瞧,村长为了奖励它们的机智勇敢,给它们发红包来了。(这时老师课件出示羊村里村长发红包的画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喜羊羊和美羊羊的红包好不好?生:好!(异常兴奋)这时老师课件动画出示打开红包,出现人民币,引入新课。这个环节中老师巧妙抓住生活中人人感兴趣的“抢红包”和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喜羊羊和美羊羊设计导入情境,融生活于数学课堂之中,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探究热情高涨。在巩固练习中,老师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将练习设计成“喜羊羊文具店”、“我是小顾客”、“物物交换”、“用物兑币”等几项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付币、贴币、兑币的实践活动。他们体验到生活就在课堂上,数学课原来也像动画片一样美,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问题,体验到了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美,获得了满满的成功感。

五、设计实践、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只满足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还不足以说明真正完成了美育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创造美,方能达到以美促智、以美育人的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孩子提供思考、操作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肯定、鼓励、欣赏的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例如:六年级的孩子学习了利息、利率后,可引导学生“为爸爸设计购车方案”,比较全额付款与按歇贷款的利弊;学习了“圆的认识”和图形的变换后,让学生动手为班级黑板报设计美丽的图案;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引导学生回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转化的方法尝试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在这些活动中,我对学生的每一次完整的表达、每一个小小的发现、每一次成功的设计、每一幅精美的图案都大加赞赏。孩子们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饱满,跃跃欲试,成功之后的喜悦大大激励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创造美的自信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教学资料以及各种教学手段,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中美育因素,充分地展示数学美,诱发学生审美情趣,不仅可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愉快,还能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数学课非常有趣,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数学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美育之花在数学课堂美丽绽放。

猜你喜欢

分配律美育美的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