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三策略”

2017-02-25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黄铁严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0期
关键词:三策略代数符号

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 黄铁严

培养小学生数学符号意识“三策略”

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 黄铁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要基于生活经验,激活符号意识;借助有效情境,感知符号意义;通过转化策略,培养学生符号感。

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策略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明:符号意识是要通过符号的形式把数、数量关系以及数之间的变化规律表现出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针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启蒙,主要基于两个层面:其一,能够对符号产生初步理解并运用于表达数、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中,这一知识点主要集中于五年级上册;其二,学生可以基于符号展开运算以及推理,这一知识点主要集中于五年级下册。然而,实际上,对于符号意识的培养以及初步使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符号化素养,却是整个小学阶段最主要的数学教学任务。

一、基于生活经验,激活符号意识

对于学生符号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启蒙以及早期的孕育阶段。实际上,在学生的生活以及活动经验中就潜藏着丰富的符号因子。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数学符号意识的孕育。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计算器上的数字键“3”坏了,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够对下列习题进行计算?笔者在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基于“a-b=(a+c)-(b+c)”或“a-b=(a-c)-(b-c)”创造性地发现更多样的解决方法。这种符号意识的孕育形式,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基于符号展开数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可见,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符号的敏感度,不但包括数与数之间以及式与式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包括数与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图表、结构符号等方面。这种对于数学的符号感,会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生活中主动基于符号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二、借助有效情境,感知符号意义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目的便是让学生对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进行理解,同时能够通过符号来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尤其是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他们的思维不够成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要让他们尽快理解符号含义并对其进行运用,教师就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培养符号意识的情景。

例如,在对“10以内的加法”这一部分内容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说想和图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的意思。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两幅图画,其中一幅画着一个花园,里面有4朵鲜艳的鲜花,另外一幅也画着一个花园,里面有3朵鲜艳的鲜花。教师让学生们先说出两幅画中都有几朵鲜花,假如将两幅画接到一起形成一个新花园,那么新花园中有几朵鲜花。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们明白了“+”的意思就是把两者的数量合到一块。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对“+”进行感受和理解。例如,将两只手放到一起便是“+”,学生们一块玩游戏,一开始有两个学生一块玩,后来又加入了六个学生,合到一起便是“+”的含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交流、讨论和看图说说等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让学生的符号意识得以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充分感知数学符号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更充分地体会到数学符号的作用和力量。由此,学生必然会从被动感知转化为主动地理解、运用以及创造符号。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播种“符号”,一方面启发学生的“准代数式”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的“代数思维”的逐步发展。

三、通过转化策略,培养学生符号感

数学符号是数学存在的具体体现,所以,数学符号的表达和转换非常重要,属于核心内容,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事情来对他们的符号感进行培养。

例如,在开展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时,加减法算术题里面通常会存在()、□等这些符号来表示未知数,让学生将合适的数字填写到上面。这类算术题的练习目的不仅包括了让学生对算数的等式关系和结果进行理解,还包括了让学生对符号的感知得到练习。有一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实验,从而确定学生对符号的认识。教师给出了这样的题目:3+△=8,△=?,此时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求解这道题目,有的学生甚至问:“里面的△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不会求解这道题目。”是真没学过吗?教师随后将“△”改为“()”或“□”,这时学生豁然开朗,觉得这道题目非常简单,他们都会做了。这充分说明学生缺乏符号感或者对符号感知度不够。在教师对“△”和“□”做了一定对比解释之后,学生就明白了“△”和“□”只不过是一种符号,求解题目的方法是一样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正确解答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的符号感得到了培养。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讲解是不够的,通过转化才可以让小学生的符号意识得到培养。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一般情况下会存在两种思维范式,分别为程序性思维以及关系性思维。对于算术思维来说,应归属于前者;而对于代数思维来说,则属于后者。小学数学更关注于算术思维,但是到了初中以及高中阶段之后,侧重点则在于关系思维方面。对于“准代数意识”以及“准代数思维”而言,实际上就是介于算术以及代数之间的过渡阶段,既包括意识过渡,也包括思维过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符号意识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猜你喜欢

三策略代数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两个有趣的无穷长代数不等式链
Hopf代数的二重Ore扩张
什么是代数几何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三策略”
打造快乐的小学音乐课堂“三策略”
一个非平凡的Calabi-Yau DG代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