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2017-02-25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许银珠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 许银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 许银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高。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加强创新模式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效率低下的部分进行不断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是学生身心初步发育阶段,数学又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变化,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革,关注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2011年版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并学习数学知识,然后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勇于创新,摆脱教材中案例的束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资源,与课本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吸收,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和素养。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研究
数学不单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还是一门实用性学科,也是学生未来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征,故许多学生对于数学的自主学习是敬而远之的。若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探索获取知识,并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就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对数学的教学概念仍停留在较为浅层的方面,无法正确处理数学与生活化之间的关系,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教学资源,同时也不善于同学生沟通,无法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只是盲目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数学也只是为了考试,无法真正提高其数学素养。
一、教学来源于生活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刚刚开始发育,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是较为吃力的。而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来学习数学,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知识教学相连接。学生在进入小学学习数学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的事物都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这一点为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代表了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教师只要配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生活,从中寻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能力会有很大提高。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这一课时,教材中对于速度概念的定义只有“速度=路程÷时间”这一个公式,学生对于速度这个抽象概念无法准确地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向学生提问:“每天上学大家都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学生会有不同回答:“公交车”、“私家车”、“步行”等等,教师这时就可以向学生解释:“每分钟内交通工具所走的路程就是它们的速度,路程多速度就快,路程少速度就慢。所以在单位时间里交通工具所走的路程就是它自身的速度,而单位时间可以是时、分、秒的任意一种。”通过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场景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若教师直接将公式翻译成在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完成的路程量为速度,强行向学生灌输,学生不仅无法理解,还会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只有将抽象知识与具象生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教学高于生活
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数学,但数学学科的属性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合理运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和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将生活场景在课堂上进行再现。若将生活场景毫无差别地带到课堂,就会造成课堂纪律混乱,课堂气氛看似高涨实则效率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法达到数学教学要求的。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可利用生活情境引入知识,在学生理解知识后进行升华讲解,让数学学科的知识性这一特点得到体现。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准备好各种图形的实际物体让学生进行学习,但仅仅让学生根据实物来进行理解的话,学生是无法将生活中的物体与抽象的几何概念相联系的,从而陷入学习误区。这时教师就需要从实际物体中进行提炼讲解,如“铅笔盒、粉笔盒、书”只是长方体实物的表现形式,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长方体这个抽象概念。通过对知识的升华讲解才能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服务于生活
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该学科的应用价值。小学数学不仅仅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思维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来适应社会,更好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体现数学价值。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最佳手段之一就是家庭作业的布置。合理的家庭作业不仅能够巩固当天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提高学习兴趣。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关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陪自己家长去超市进行采购,对在采购过程中所遇到的加减法问题进行记录并计算。这一过程将作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在复习的同时也为家里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贡献,学生在获得自我满足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不仅仅是枯燥的符号和抽象的语言,还存在于实际生活中,与现实的关系十分紧密。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代教育的发展,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优势十分显著,为新课改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贴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
[1]陈清容,吕世虎.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