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说《血色浪漫》思想艺术的复杂性

2017-02-25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血色知青小说

肖 通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论小说《血色浪漫》思想艺术的复杂性

肖 通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血色浪漫》最大的特点是它思想艺术的复杂性。多种元素汇聚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同一部作品中,并且浑然一体。多种元素融合的过程正是作者构建人物、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差异性带来的张力增加了人物的丰富性和情节的戏剧性,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道。

血色浪漫;都梁;复杂性

作家都梁在他的小说《亮剑》大获成功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又推出了《血色浪漫》,这部作品同样广受好评,被搬上电视银屏,收视口碑双丰收,进一步扩大了都梁在当代文坛和影视圈的影响力。

《血色浪漫》讲述的是一群甚至一代人的青春。作者将故事放在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从文革初期一直讲述到20世纪90年代个体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钟跃民和他的好兄弟张海洋、郑桐、袁军,不管是青春年少还是人到中年,一张感情和价值的网始终把他们聚在一起。作为中心人物的钟跃民,他的情感经历与众不同,甚至惊世骇俗,周晓白、秦岭、高玥,三位背景、性格、经历各异的女性走进了钟跃民的人生。钟跃民在重情重义与放荡不羁中追寻着他的“游戏人生”,演绎着 “血色”和“浪漫”。

《血色浪漫》最大的特点是它思想艺术的复杂性。多种元素汇聚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同一部作品中,并且浑然一体。多种元素融合的过程正是作者构建人物、展开情节的重要方式,差异性带来的张力增加了人物的丰富性和情节的戏剧性,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道。下面本文将从小说的整体风格、故事题材、作品名称、人物刻画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的复杂性。

一、整体风格:史诗与传奇

作为一部小说,《血色浪漫》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它既具有史诗性,又具有传奇色彩。

之所以说《血色浪漫》是史诗,是因为作品有着广阔的历史背景,并与情节完美契合。大时代往往容易出好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从1968年文革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段时间中国社会走向变革并实现快速发展,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节点均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文革、上山下乡、恢复高考、西南边境战争、百万大裁军、市场经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命运被时代牵引,他们人生的每一次变轨都与时局变化密切相关,毫无例外。与大作家茅盾 “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有所不同,都梁也许没有那么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对历史的描述更像是一种自然的流泻,一种青春的追忆,一种价值的载体,历史背景既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也是他个人情感的需要。

除了史诗,《血色浪漫》也是一部传奇。主人公钟跃民在时代的洪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顽主、知青、军人、商人……身份的不断转变也恰恰说明了钟跃民的传奇色彩,他是一个时代里的小人物,却也是一位到哪都能掀起波澜的“大人物”。作为顽主的钟跃民是郑桐、袁军这伙人的头儿,胡吹神侃,打架斗殴,还追到了单纯、高贵、痴情的周晓白。到陕北插队的钟跃民是当地知青生活中的主角,粮食不够吃了,他领着大伙到县城讨饭,要唱戏唱戏,要打架打架;跟着杜老汉学信天游,很快就能与唱功了得的秦岭对唱并坠入爱河。参军入伍的钟跃民训练中顶撞上级、军演中诡计多端、战场上有勇有谋,是一位军事素质过硬的优秀军人。当他在部队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选择了退伍转业,放下身段去当街边小贩,并且成功“勾搭”上青春、善良、温柔的姑娘高玥。后来去国企做部门经理,他业绩出色,香车美人陪伴左右,一时风光无限。故事结尾,在他和高玥的饭店生意兴旺的时候,他却孤身赴可可西里,与偷猎者“战斗”。甚至是故事中他蹲监狱的那段经历,也异于常人,富有传奇性。与《林海雪原》等当代革命英雄传奇相比,《血色浪漫》在情节上同样精彩曲折、引人入胜,只是这种传奇性充满了新的时代背景元素。

二、故事题材:多种题材的混合物

《血色浪漫》的复杂性又体现在它难以用当代小说的单一题材去分类,因为它是多种题材的混合物。钟跃民做顽主的那段经历,作品可以看做是一部文革小说,他去陕北插队,作品发展成知青小说,他参军入伍,作品变成了军事题材小说 ,他当经理的那段叙述,作品可以看成是一部商界小说。

《血色浪漫》题材的多样性,使得这部小说有了与当代各类型小说联系与对话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对文革伤痕的揭发、批判和反思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以《伤痕》、《班主任》等为代表的伤痕小说对文革大胆淋漓的暴露,充满着强烈的悲剧色彩。与伤痕小说有着明显区别,都梁是通过一种戏谑的方式来反映文革那段时代背景,通过小说人物的玩世不恭、嬉笑怒骂、天马行空来揭示文革中种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大院子弟的天真与荒诞、被整干部们的委屈和无奈、革委会主任的跋扈与滑稽……都梁将一个原本凄惨的世界通过一种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显得意味无穷。同样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知青小说也成为一种类型,韩少功、王安忆、张炜、张承志等作家都发表过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这些小说共同展现了一个知青的世界。都梁笔下的知青生活是苦涩而又浪漫的,与平民子弟不同,钟跃民、郑桐去陕西插队属于是高干子弟“下放”,这当然让他们感到失落。然而,面对极其艰苦的环境,钟跃民、郑桐依然苦中作乐,好不热闹。钟跃民的军旅生涯的那段叙述,对作者来说,这类题材应该是驾轻就熟,因为在此之前,他的军事题材小说《亮剑》好评如潮,被认为是当代军事题材中的经典。都梁显然是有能力塑造各种优秀军人的,他笔下的李云龙、赵刚等军人形象深入人心。这次作者塑造的军人钟跃民,不仅有一腔热血,更有着非凡的谋略和趣味。当代商界小说重在写职场规则、商战风云,故事往往围绕着利益争夺展开,《血色浪漫》对此虽有所涉及,像是钟跃民与日本商人杜卫东在生意上斗志斗勇、为公司争取最大利益,但同时要看到小说中哪怕是生意人的钟跃民最不在意的就是金钱,小说对他的这段商界经历的描述只是一种合乎时代背景逻辑的情节演变,为的是进一步塑造钟跃民的性格特征,交待他的人生轨迹。

三、感情基调:深沉和欢快

《血色浪漫》的复杂性从作品名称上就有所体现,“血色”与“浪漫”两个并不协调的意象被作者组合在一起,用作书名;同时“血色”和“浪漫”也分别象征着小说的两种感情基调:深沉和欢快。血色代表着伤痕、伤感、凄惨、悲壮,而浪漫与纵情、诗意、感动有关,在都梁之前,少有作家会将血色和浪漫连用。对此,都梁在小说的正文第三章作出了解释和呼应。周晓白在听完钟跃民对柴可夫斯基音乐如诗似画的描述后说:“浪漫?是很浪漫,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钟跃民时的样子,他打架打得满脸是血,简直吓死我了,刚才听音乐时,我怎么也不能把鲜血和浪漫统一到一个人身上,总觉得哪不对”。钟跃民回应到: “鲜血?浪漫?很有意思,这就叫血色浪漫”。

将血色的意义进一步延伸,就是死亡。《血色浪漫》多次写到人物的死亡,并且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节点,憨娃、满囤、李奎勇还有宁伟,每个人的离去都让人震撼,像一根根针刺痛着读者的心,这也让小说在情感基调上有了深沉的部分,使小说在思想性上有了深刻的意味。

“憨娃约七八岁,穿得衣衫褴褛,头发被剃成锅盖形” ,他的父亲患重病去世了,母亲也离家出走了,憨娃与爷爷村里老羊倌杜老汉相依为命,凄惨的身世让人怜惜。在陕北高原的草垛上,伴随着杜老汉信天游的歌声,钟跃民跟憨娃有过一次对话:“憨娃,你放羊为了啥?”“攒钱。”“攒钱为啥?”“长大娶媳妇。”“娶媳妇为了啥?”“生娃。”“生完娃呢?”“再攒钱,给娃娶媳妇。”“娃娶了媳妇再生娃,再攒钱,再生娃,对不对?” 这段对话显然涉及到生命的意义、生命为何存在、人的价值这样深沉而又重大的主题。小说有两个细节,一次憨娃吃的是黑糊糊的野菜团子,钟跃民将自己的窝头拿给憨娃吃,杜老汉拼命用手挡着,“可不敢,你这全是好粮食,金贵哩”,钟跃民终于忍不住流泪了;还有一次憨娃兴高采烈地给钟跃民送吃的,原来是一只烤熟了老鼠,他特意给跃民哥留的,“钟跃民在一瞬间仿佛被雷电击中,他僵在那儿,眼圈儿也红了,他心中涌出一股难言的酸楚。这没爹没娘的孩子心太重了,他牢记着自己吃过钟跃民的窝头,竟这种方法来报答他” 。这么一个极其淳朴可爱的孩子,生病了,因为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缺乏、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

吴满囤是农村穷苦人家的孩子,为人老实忠厚。他是整个家庭生活的希望,家里的父母和一群弟弟妹妹还指望着他负担,他的军事技能笨拙,只能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来争取在部队提干。刚到部队时,因为他的憨厚和笨拙,钟跃民和张海洋常“欺负”他,后来钟跃民甚至还打了他。看着受伤的满囤,钟跃民和张海洋心怀愧疚,“两人的眼睛在霎间竟贮满了泪水”……就这样,他们向满囤道歉并有了一次对话。“满囤双手捂住脸失声痛哭:‘是俺对不住兄弟们,连长说俺要不说实话就让俺退伍回老家,兄弟,俺不能回去啊。你们没尝过穷的滋味,俺长这么大,连棒子面都没敢大口吃过,俺下面还有六个弟妹,为俺当兵,俺爹硬是给支书家白干了三年活儿,砍柴挑水煮食,三年呀,一天不敢耽误。支书还算有良心,到公社武装部替俺求了个名额,拿到入伍通知书那天,俺爹跪在支书院里把脑门儿都磕出血了……’”这段话让钟跃民“第一次学会了忏悔”。 从那以后,钟跃民和张海洋还有吴满囤亲密无间,他们一起在军队里一步步成长。在1979年的西南边境战争中,满囤为国捐躯。在满囤牺牲前,他想到了他的远方表叔,因在朝鲜战场受伤被俘,回国后厄运不断,子女和亲属都受到牵连,这让他坚定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这个故事使满囤的死更加富有悲剧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李奎勇是贯穿小说前后的一位悲剧性人物。钟跃民曾经短暂的在平民小学上了半个学期课,因而跟李奎勇成了朋友。“李奎勇的父亲是蹬三轮车的,他家的孩子多,家境贫寒。李奎勇从小就练摔跤,举石锁,在学校打架不要命,没人敢惹。” 在李奎勇这样的平民子弟看来,那些干部子弟仗着爹妈的权势胡作非为,唯独佩服钟跃民是个人物。李奎勇有着中国传统的江湖义气,这从他对待他的发小小混蛋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虽然不同意小混蛋胡乱杀人,可是他放不下发小情谊,也放不下他对大院子弟的反感,这让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帮助小混蛋,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是钟跃民救了他。之后两人一直维持着亲密的友谊,直到李奎勇病重离去。李奎勇在生前与钟跃民的最后一次对话中提到,当他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的反应:“当时我是挺高兴,就像小时候盼到过年似的,我是觉得太累,不光是累,还没有盼头”,“无论我怎么挣扎也改变不了现状,这就是命啊”。 底层小人物的无奈和悲情就这样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

宁伟是另一位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人物,让人唏嘘和同情。他的离去也是他的命,似乎除了离开这个世界就不再有别的归宿。他本应该是一位刚正不阿、血气方刚的优秀军人,然而命运将他从最合适的舞台拉了下来,一种悲剧性的沦落就此不可避免的发生。在一次被骗之后,他不仅连累了钟跃民,也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从此,黑道上多了一位旋风杀手,虽然他不曾杀过一个好人,但是法律已经无法宽恕他。宁伟的死亡,似乎是一个没有悬念的结局。

作者对这几个人物的描写带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憨娃、吴满囤、李奎勇、宁伟有着明显的共性,他们都出生穷苦人家,属于社会的底层,过的是“苦日子”,命运似乎从来就没有眷顾他们。他们或单纯、或憨厚、或率性、或刚正,然而出身卑微的他们最后的结局是走向了死亡,这里显示出一种命运的残忍。这种残忍让人冷静,也让人深思,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优点,让这种死亡更能够穿透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门,让人心灵得到升华。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或许就是要达到这种教化人心的目的,对死亡的描述深化了《血色浪漫》的思想主题。

《血色浪漫》的大部分内容又是浪漫的,而小说中浪漫带来的感情基调主要是欢快。除了钟跃民听着高雅的古典音乐、述说着诗情画意的语言的画面,小说中还能找到太多浪漫的情节。他与周晓白的第一次接吻,与秦岭隔着山沟对唱信天游,与高玥街边摆摊当小贩,甚至他领着石川村知青到县城讨饭、在街上和郑桐表演《红灯记》的经历都带着些浪漫。

这种浪漫更体现在钟跃民对待死亡的态度。在部队时,钟跃民当着战士们的面说到:“这倒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话题,人到底有没有灵魂,要是有,这灵魂会不会真像书上写的,去找阎王爷报到?好,咱们就把他当成是真的,要是我中了头彩,我还要成立个特遣队,有愿报名的一会儿跟我说,我带着弟兄们去阎罗殿逛逛,咱们用冲锋枪手榴弹端了他的阎罗殿……” 这段话将钟跃民的浪漫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人物刻画:复杂性格元素的统一体

《血色浪漫》的复杂性,直观而又集中的体现在小说的中心人物钟跃民身上,他似乎是一个对立元素的统一体。

首先是钟跃民的身份,他和郑桐、袁军一样,既是高干子弟,又是顽主。他们混迹街头,穿着校呢军服,说着一口京片子行话,循着一套顽主的礼仪。他们本该是“革命的接班人”,却因为父亲们被隔离审查,沦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带着菜刀的诗人”、“有点文化的顽主”成了他们的标签。郑桐在陕北窑洞外对蒋碧云说的一段话解释了他们当初做顽主的原因:“‘文革’以前,我们当好孩子当烦了,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没意思透了,再说了,当好孩子也没当出好来,最后倒当上了‘狗崽子’,我们哥儿几个一琢磨,不对呀,当好孩子太吃亏了,不如当流氓去,就这样,哥儿几个一怒之下终于投奔了流氓团伙”。可以说,“高干子弟”和“顽主”这两种身份影响了钟跃民的一生,“高干子弟”的背景让他有机会做顽主、有机会离开陕北去当兵、有机会到李援朝的公司任要职,而顽主的特性让他既是“刺头兵”,也是“战场上的英雄”。

其次是钟跃民的性格。他既玩世不恭、放荡不羁,又重情重义、有强烈的使命感。当顽主,钟跃民既“拍砖头”,也“拍婆子”,一幅流氓混混的做派,可是当他的兄弟李奎勇面临危险时,他依然只身赴北展广场,从杀红了眼的人群中把李奎勇救了出来;当知青,钟跃民当得也不靠谱,比如他拿自己的两条裤子换了一条狗,剩下唯一的一条裤子也到处是窟窿,然而在得知知青口粮被村支书常贵私下截留时,他和郑桐敢于上支书家打抱不平;憨娃病了,他和郑桐急切地赶了三十多里的夜路把他送去医院。在部队,他打架、顶撞上级、偷鸡、捉弄甚至报复满囤……整个一刺头兵的形象,但是战争当前,他有一种无畏的气概,钟跃民这么做过战前动员:“我们都是军人,当我们穿上这身军装时,就应该做好将来有一天战死的心理准备,我的战前动员不讲大道理,我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大家,这就是契约精神,当我们穿上军装时,就等于和国家签订了契约。这就是说,如果天下太平,国家就养着你;如果有了战争,你就要理所当然地去流血牺牲,这是你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你必须要履行的契约,逃避契约的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即使不是骗子,也是缺乏信誉的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方法谋生,但绝不能把当兵当做谋生的手段,军人不是混饭吃的职业,大家明白吗?” 从这段话,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作为军人的钟跃民身上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周晓白、秦岭、高玥这三位在他人生不同阶段遇见的女性,钟跃民表现得也像是一个混蛋。他主动“勾搭”周晓白,就像狗熊掰棒子,然而他掰了就扔,辜负了周晓白的一片深情。对于秦岭,他因为当兵与秦岭分开,多年之后再次相遇,秦岭又因为帮钟跃民渡过难关而不得不离开他;高玥是一个善良、懂事、重感情的好女孩,她一直呆在钟跃民的身边,支持着他。然而钟跃民并没有给这三个女孩应有的回报,对于女人,他更多的是亏欠。但这似乎又无法磨灭钟跃民重情重义的人格特征,因为情义,他帮助过太多的人,他毫不在乎金钱,甚至敢于冒生命危险,比如他对李奎勇、吴满囤、宁伟都是如此。和高玥一起开饭店时,他得知当年陕北一起插队的知青生活得不容易,就邀请他们都到自己的饭店来工作,这是何等的重情重义。

五、结语

像史诗一样宏大,像传奇一样精彩。写文革,却不言凄惨;写知青,不总是苦涩;写军旅,不只有热血;写经商,最不在意金钱。血色和浪漫交织,深沉和欢快更迭。主人公钟跃民既是高干子弟,又是顽主;既玩世不恭、放荡不羁,又重情重义、有强烈的使命感。这就是小说《血色浪漫》思想艺术的复杂性。

[1]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73.

[2] 都梁.血色浪漫[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余朝晖

2017-04-13

2095-4654(2017)03-0065-04

I206

A

猜你喜欢

血色知青小说
船长的血色奇遇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血色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难忘知青岁月
少女感“血色”气息来袭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血色的黎明——忆柴胡栏子遭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