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悟空动画形象的演进看中国文化的变迁
2017-07-21王梦楠
王梦楠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从孙悟空动画形象的演进看中国文化的变迁
王梦楠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从最早的《铁扇公主》到今天的《大圣归来》悟空的动画形象一直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化。孙悟空的形象所经历的传统、过渡与创新阶段的演进意味着它经历了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寻找自身发展方向和对传统重新改造创新的演变。虽然演变的形式多样化,但是依旧没有一个真正能够超越《大闹天空》中的经典形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腾飞,更加凸显出文化发展的迫切。孙悟空形象的演进史在提醒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亟待提高的需要。当然,这个演进也阐述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只有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多元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才能在自我完善中更凸显民族性、更融入现代社会。
孙悟空;动画形象;传统文化
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一直都陪伴着动画艺术的发展,并为之提供了无尽的再创作的源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自然不能例外。作为一个典型中华文化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 《西游记》的动画改编,一直广受欢迎。作为《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之一的孙悟空,更是以一个英雄的形象早已名扬海内外。在《西游记》作为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受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人们对于孙悟空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不同时期的孙悟空形象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但共同点均表述了他从一个“神”、“猴”共同体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被赋予了丰富感情色彩的人的过程。这些演变背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变迁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探索。
一、孙悟空形象的发展历程
1.文学作品中孙悟空原型
其实,在民间关于孙悟空的传说众说纷纭,因此关于孙悟空的形象始终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说法。从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元朝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等都有孙悟空的形象描述。但现代得到大众广泛认同的孙悟空的形象主要来源于明朝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当然,它们是通过文字来叙述的。例如:吴承恩版的孙悟空是“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带“金冠”,穿“金甲、云履”,手执“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能辨真假,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还有“七十二变”大显神通的神猴。这样的经典叙述一直以来给孙悟空的形象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之后的孙悟空形象大多是基于该描述进行的再创作。
2.传统阶段的孙悟空动画形象
孙悟空的动画形象最早出现于1941年万氏兄弟的《铁扇公主》之中。它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也开启了《西游记》的动画改编之旅。《铁扇公主》的剧情取自《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片段,影片主要塑造了一个形象独特且寓意深刻的孙悟空的形象。因为当时国内并没有制作动画长片的经验,而美国迪士尼的动画制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孙悟空的动画形象塑造在外观上有明显模仿迪斯尼早期动画的痕迹。例如,在人物造型上,孙悟空形象与米老鼠形象相似,孙悟空亮晶晶的眼睛、白色的双手、眼皮上的高光,尖尖的嘴巴,细长的胳膊与腿……至于他的身形,则来源于京剧武生的打扮。见图1《铁扇公主》将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与迪士尼的动画风格相结合塑造出了带有迪士尼印记的孙悟空的形象,带给孙悟空以“人”的气息。由于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初期,《铁扇公主》创作的目标就是“以动画为武器”来宣传抗日活动。整部动画通过塑造一个充满斗争和反抗精神的孙悟空形象,希望传递和激发人民大众的抗日热情。
图1 《铁扇公主》中孙悟空形象
20年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协助万籁鸣和唐澄改编《西游记》前七回,创作了《大闹天宫》这部经典动画。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是最符合原著也是最深入人心的,并且给之后的孙悟空形象的再创作提供了范本见图2。法国《世界报》介绍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所做不到的,即它完美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图2 《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形象
在贴近原著的孙悟空形象的基础上,《大闹天宫》的悟空形象又加入了民间美术造型,也借鉴了京剧等戏曲的脸谱和着装打扮,在这些设计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铁扇公主》相同的是,《大闹天宫》在孙悟空的服饰上依旧借鉴了戏曲武生的部分打扮,以符合观众对于孙悟空的武艺高强的期待。《大闹天宫》对孙悟空形象塑造跳出了对迪士尼的模仿,以京剧脸谱的形象出现,真正的实现了孙悟空动画形象的民族化。影片的主题是对于“天”的一种反抗,首次赋予孙悟空形象以“神”光辉,成为观众的一种信仰。
《铁扇公主》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开创了先河,使悟空开始摆脱“猴”的形象,多了“人”的气息。而《大闹天宫》则让孙悟空形象完全本土化,为其注入了民族的血脉。与外形的变化不同,孙悟空动画形象的文化内涵呈现出另一种变化:《铁扇公主》摄制于抗战时期,其主要的政治内涵是宣传全民族共同抗战,以取得最终的胜利。万氏兄弟通过描述孙悟空向铁扇公主、牛魔王借芭蕉扇的曲折故事表现孙悟空的勇敢与机智,将猴性和“人”性的特征很好的融入了孙悟空这个形象,从而把悟空变成中华民族抗日的精神支柱。而《大闹天宫》上映于大跃进之后文革之前,此时中国刚刚经历了大跃进的“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所以孙悟空对于“天庭”的“坚决反抗到底”的主题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因此,万籁鸣把孙悟空塑造成了一个不屈不饶、无视权威的反抗者形象,反映出当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两部动画片也是时代精神的和社会动向的真实反映,此时的孙悟空动画形象脱离“人”的实际能力,被赋予了一种“神”的责任。
3.过渡阶段的孙悟空动画形象
图3 《宝莲灯》中孙悟空形象
继《大闹天宫》后,1999年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宝莲灯》。虽然片中没有出现《西游记》的具体故事情节,但是孙悟空的形象出现在了影片中,并起着重要作用。影片中悟空的面部形象大体上还是沿袭了《大闹天宫》中的经典形象,只是把孙悟空京剧式脸部的白底红心绿眉改成了粉底紫心褐眉,脱离了米老鼠黑白的面部形象,注意了京剧的丰富颜色变化。此时的孙悟空已经取完经成为“斗战胜佛”,身披袈裟,坐着莲花,仿佛掩去了他身上曾经的野性与暴力,但是身坐莲花台披着袈裟的形象却显得偏离了传统中对于孙悟空英勇善战的想象,失去了本该有的活力见图3。
创作《宝莲灯》的时代,中国动画发展正处于低谷,面临着大量的国外动画产品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不仅影响了中国动画界,还影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的侵蚀下,国人对于文化发展的各种尝试都显得没有太大的成效。而《宝莲灯》中的孙悟空的形象也恰好印证了这一时代特征,沉闷而没有生机见图3。
图4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伴随着这歌声,中央电视台于同年制作的《西游记》动画问世了。该片基本忠于原著,但悟空形象却有了新变化。此时的孙悟空面部形象基本脱离了之前京剧脸谱式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淡化了“猴”的特征的英姿勃发的少年形象。虽然桃心脸依旧存在,但是从身材、样貌、衣着来看,孙悟空的形象已经大致变成了人的样子。央视版《西游记》动画片,则是对孙悟空形象进行了再一次创造性的改变——一个翩翩少年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这部动画片的出现,传达着它对中国动画新出路的一种探索。然而,略显遗憾的是该片却把儿童设置为其唯一的观众群,把孙悟空形象这个大文化IP的范围反倒缩小了。只是把《西游记》原著机械地改编之后搬上动画荧屏,缺乏创新发展。这些都是当时的中国文化状态的具体反映:在西方所谓的主流文化的侵蚀中,中国文化的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急需一定的创新与突破,寻求更合适的发展路径。
4.创新阶段的孙悟空动画形象
2015年上映的《大圣归来》成功地唤起了国人对于《西游记》的集体记忆,在3D技术、动作设计等方面,就国产动漫电影的工业制作水平和行情而言,《大圣归来》也算得上上乘之作。电影中悟空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被“封印”之后的悟空的形象:桃心脸被棱角分明的方形脸取代,身体保留了猴子的部分特点,整体呈现一种上身长、手臂粗壮、下身短、一双大脚的形象,简单的黄色上衣与藏青的裤子也为这个形象增添了更多的朴实特征;另外一个形象就是大圣真正“归来”之后的形象:沿袭了传统对于悟空形象的塑造,坚硬的磐石化为了他的盔甲,背后延展开一条烈火熊熊的披风,还有他那飘逸的翎羽在风中摆动,都有力的证明着大圣的“归来”见图5。
图5 《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形象
《大圣归来》的火热看上去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对于中国动画来说,已很久未能出现与外国动画相媲美的作品,《大圣归来》的上映也算是中国本土动画开始崛起的标志。新技术的应用、孙悟空的新形象以及剧情改编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影片偏美式的表现手法技巧满足了观众对于场面的要求,但是完全打乱了本身的故事情节安排,对悟空形象的总体塑造偏向于外国英雄主义的形象,缺乏中华文化的内涵,徒有中华传统故事的外壳。即便如此,这部影片的出现也反映了中国动画文化开始有了一定的文化传承意识,开始懂得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目前这种制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的特色,常常被更多的商业因素左右。
二、孙悟空动画形象演进的文化内涵的启示
通过上述梳理和分析发现:对孙悟空动画的形象创作有着各种各样的尝试,从《铁扇公主》到《大圣归来》中每一种孙悟空形象的尝试都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的发展状况。从悟空的动画形象的演变历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具体操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内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对外需要传媒的大力传播。在文化软实力亟待提高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动画,我们应该付出更多努力使其富有民族文化内涵,把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首先,要创造具有中国独特元素的动画形象,中国文化中可以运用的传统元素有很多尚未被发掘出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拥有吸引世界目光的魅力。无论是民间的传说或者是神话故事再或者是文学作品,都有很多中国特色的元素与符号。56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就是动画角色创造的宝库,值得去探索、开发和利用。
其次,需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尽管《大闹天宫》是孙悟空的形象塑造的巅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也在发生着转变,再加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再好的动画造型也会显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动画设计不仅要从内容上还要从技术上都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把传统文化真正的融入现代生活,才算是真正的符合文化传承的趋势。当然,对于经典的文化或是形象仍然需要保留,予以尊重,不可随意改编、抛弃。
最后,重新定位观众群,改变创作观念。从整体的孙悟空的形象演进史可以发现,整个动画定位的观众群体范围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主要为儿童设计。在年龄界限日渐模糊的现代,观看动画已经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利,它的范围已经涉及了各个年龄层,成为当今文化的一个主流趋势。纵观动漫产业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以日本为例,他们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制作了不同的动画,而且很多动画老少皆宜。这才是真正的符合观众群设定的范本,让动画片变得更加生活化。
三、结语
从《铁扇公主》到《大圣归来》,孙悟空动画形象的变迁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曲折故事,它记录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现阶段的中国动画产业虽然已经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但仍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创作理念以及制作技巧,还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新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历史等材料进行再创作。只有把新的创作产品变成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动画形象和作品,才能够真正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难发现,从传统时期的充分利用中国元素,到过渡时期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尝试,再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新开发,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多样性。而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富于民族文化魅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动画也会开创属于自己新的世界。
[1] 左亚男,苏若菊.《西游记》动画改编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13~417.
[2] 王懿清,晏娜.经典动画形象孙悟空符号的生成和解读[J]. 装饰,2014,(11):109~111.
[3] 赵汇鑫.剖析孙悟空形象的现代化演变[J]. 电影文学,2012,(13):28~29.
[4] 任占涛.试探中国动画造型的民族化之路——以国产动画中的孙悟空形象为例[J]. 当代电影,2015,(8):171~173.
[5] 赵薇.中国动画作品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责任编辑:王淑华
2017-01-14
2095-4654(2017)03-0108-04
J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