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的体育文化传承价值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7-07-21胡昌领
胡昌领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板凳龙的体育文化传承价值与发展路径研究
胡昌领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板凳龙的体育文化传承价值与发展路径展开研究。结论认为板凳龙不仅具有体能考验和提升、运动技术要求与舞蹈艺术的综合性体育特征,无论是从道具制作文化、民族文化,还是健身、健心的体育价值角度来说,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议应通过地方政府支持、民间团体推广、学校特色体育教育,来实现与促进板凳龙的技术传承与体育文化发展。
板凳龙;文化遗产;体育文化价值;文化传承
板凳龙相传源于汉代,是一种我国传统的舞龙运动又称梅竹灯,目前主要活跃于浙江、江苏、重庆、四川、江西与福建的一些县市及其乡镇,板凳龙在丰富与提升地方文化特色和内涵的基础上,为群众的健身和日常文化生活创设了最接地气的体育文化载体[1]。浙江东阳市的板凳龙曾在2003年与2009年时创下两次吉尼斯纪录,江苏兴化沙沟的板凳龙也被纳入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现了对板凳龙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科学化保护。板凳龙的体育文化价值源发于其道具的特殊性、运动形式的持久性与氛围的巨大带动性和感染性,尤其在地方节庆风俗与庆祝祈福的心理作用下,板凳龙更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价值内涵[2]。板凳龙因对道具自身的重量、活动过程的程序性、参与群众或选手的体能考验性与活动过程中的技能熟练性等方面要求,最为直观地彰显了板凳龙的体育文化价值。但是,要想使板凳龙文化朝向全世界更大的舞台发展,还需要通过广泛性教育去激发创新灵感,才能实现其与时俱进的传承[3]。
一、板凳龙的特点与体育特征
板凳龙是汉族的舞龙舞蹈,古代人们认为龙是掌管风雨的水神,会向它祈求风调雨顺,因此,板凳龙是由古代人们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4]。由于板凳龙自身的道具和活动形式,无论从其舞动形式还是其舞动者自身的要求,都具有很高的体育基本特征。
1.板凳龙的主要特点
板凳龙主要分独凳龙与多凳龙,主要动作有二龙抢珠、黄龙穿花、金蝉脱壳等,其舞法可谓是多种多样,不仅需要参与者要机智灵活,还需要具备健壮的体魄。独凳龙是由一条普通家用花条板凳加以绘画并装饰上彩龙,通常是由一或三人进行舞动。一人玩的时候,舞者要两手分别执前腿与后腿。二人玩时分别是由一人执前腿,一人执后腿。三人玩时,需要由身高相同的前二人各以侧手执一腿,后一人双手执后腿(如图1)。多凳龙顾名思义,其龙身是由一条板凳组成,其龙头、龙尾都是独立的。其需要每个参与者各举一凳,一般通常是由五至十一人组成,多的时候也可达上千人参与(如图2、3)。由第一名做为龙头,中间做为龙身,最后一名做为龙尾。另单独由人举着宝珠,来逗引整个龙向前行进,在龙头的引领下龙在舞动时,整条龙会时起时落、穿来摆去,每个龙身应节节相扣,整条舞龙的动作要求参与者要配合默契、协调统一[5]。
图1
图2
图3
2.体能特征
在板凳龙的表演中,需要参与者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协调配合能力,能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关节、柔韧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根据板凳龙活动的形式和板凳道具,其体能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活动参与者体力要求的持久性[6]。由于板凳龙是节庆性或祈福性的祝福活动,板凳龙对于活动参与者具有体力的时间长度考验。既要经历长距离的体力要求,还要经历长时间的体能考验。这需要运动参与者具有较好的体能,尤其是力量的持久性。尤其对龙头的舞动者,龙头自身材料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重量,更需要较为强壮的舞蹈者。另一方面是参与者舞动的灵活性。无论是龙头、龙身与龙尾的舞蹈者,既需要站在板凳龙整体性上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以追求整体的美感,也要在每个环节都能有效地调整自己。这对舞蹈者身体整体、单个肢体部位,都有非常高的灵活性要求。这是舞蹈者根据板凳龙整体舞动实际,适时、适当与灵活调整自己的身体基础。
3.技术特征
板凳龙的技术特征主要是指板凳龙的舞动技术表现。其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速度技术。这既包括板凳龙参与者个人的速度,也包括板凳龙整个队伍的速度,关键体现在速度的匀速、加速与变化的控制性。其中,包括龙头速度的引领技术、龙身的速度跟随和变化技术、龙尾的配合技术,都直接对整个舞动效果产生影响,尤其对板凳龙舞蹈的整体美、活动氛围创设,具有巨大的带动性和激情点燃性作用。另一方面是舞动美感技术。根据板凳龙的实际,舞动美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板凳龙所有舞动者动作协调美感,如下肢动作一致的美感、上肢舞动板凳龙的美感等;另一方面是板凳龙与舞动者统一的美感,是板凳龙道具和舞动者合二为一的美感。
4.体育艺术特征
图4
板凳龙是一种很好的体育娱乐活动,其融合了舞蹈与体育的共同特征,有着极高的艺术表演价值,针对板凳龙及其舞动自身,所蕴含的体育艺术是丰富且不断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板凳龙道具的艺术性。包括灯头的扎与刻、灯板的制作、龙灯的绘画、龙头须的剪裁、龙身的绘画、龙鳞的制作与粘帖,以及其中需要用到的书法艺术、剪纸艺术、刻花艺术、雕塑艺术与刻制艺术等,把一种民俗活动提升为蕴含多种文化与艺术元素的综合造型艺术,从整体上是龙的造型,从每个环节都具有独立的艺术特征(图4扎好的龙头支架)。另一个方面是舞动技术的艺术性。体现为力量控制艺术、速度控制艺术、肢体配合艺术、舞蹈艺术、节奏艺术与律动艺术等,让板凳龙充满着艺术的精神享受性和美感,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祝福与艺术追求统一起来。
二、板凳龙的体育文化价值
从板凳龙的起源、运用和传承,板凳龙自身的体育文化价值是其自身蕴含作为珍贵的内容之一。以各种方式挖掘和传承其体育文化价值,使其从节庆性向常态性的模式发展。
1.道具制作文化价值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和敬仰的敬畏心理,决定了板凳龙道具自身的文化价值特点,2014年2月15日晚上,浙江东阳花园村摆出了1 600多条长的板凳龙,其场面极为壮观(如图5)。根据板凳龙制作技艺与造型传承的实际,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抽象图腾文化的形象化文化价值。这是龙图腾从意象到具象的具体体现,把抽象的图腾文化的“龙”制作成为形、色与灵性,以整体造型、形象完美与祝福内涵,去把人们的美好理想、祝愿和行动统一起来。“干龙”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乐观首创精神体现,让群众把对“龙”的崇仰以一种快乐的方式绽放出来;“湿龙”是群众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战斗精神的体现,在“求雨”的板凳龙舞动仪式中既有无奈也有美好的祝愿。另一方面是道具自身的知识及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绘画知识、书法知识、扎制技艺知识、雕刻知识与造型知识等,对于参与制作的群众是一种言传身教的知识教育,对观众是一种欣赏性的知识教育,让他们从板凳龙的活动及其道具的运用中,去获得更多的关于板凳龙起源知识、发展变化知识与工艺提升知识。另外,也可以从板凳龙的几何形体知识、长度与比例的数学知识、美术知识与材料性能等知识,展开更具有专业性意义的学习和传承,为板凳龙更加精细与科学地制作典型工业化的研究基础。
图5
2.民俗美德价值
板凳龙道具是典型的道德载体和民俗载体,其民俗道德价值较为典型的体现为两点:第一点是板凳龙对群众的凝聚价值。由于活动不仅需要很多的舞蹈者,更会吸引众多的观众,他们都被和谐、激情地凝聚在整个活动中,且通过不同角色活动的参与,让自己得到身心享受和美好的祝福。这种凝聚力为广大群众创设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与敞开心扉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激情互动中,实现情感、心理与精神的良性交流。第二点是板凳龙自身外表所承载的道德教育知识和意义等。即通过在板凳龙的龙头、龙身位置绘画与书写具有教育意义的图案、名言等,如“家和万事兴”、“尊老爱幼”与“孝敬父母”,以及具有祈福意义的“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让群众在欣赏中接受到较为自然的教育和熏陶。当前,主要表现为板凳龙活动地区广为熟知的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以及其他共识性教育语言(如成语等),既能体现板凳龙自身的文化品位,也能对观众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健身价值
板凳龙作为一种非遗文化运动项目,其自身的体育特征是其健身价值的文化载体和技术载体。板凳龙的健身价值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板凳龙自身道具对活动参与者的健康要求及其提升作用,由于板凳龙最基础的道具就是“板凳”,不仅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长度,而且由于其选材也具有一定的重量,尤其在添加各种所谓附设性的造型器材后,对选手的体能和健康具有较高的要求。活动者为了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也不去影响整个团队的舞动效果,开展日常准备性的体能训练是必须的步骤,由此,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是板凳龙活动过程对健康的提升作用。在板凳龙的实际活动中,长时间、长距离、多技术的展现,对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极大的体能考验。参与者及其相关群众开展速度、力量、身体柔韧性与灵活性的常规训练,在满足板凳龙表演需要的基础上,极大地改善与优化了身体机能,为群众的健身提供了方法指导和目标引导。
4.健心价值
板凳龙是农耕社会的文化产物,具有祈福以及娱乐欢庆性意蕴[6],由于板凳龙活动自身的群体性、积极性,可以陶冶舞龙者与观看者的情操。无论是“干龙”或“湿龙”,都有着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与新年发财的理想寄托,他们把新年度的美好设想直接地融入到板凳龙道具及其舞动的活动中,以板凳龙自身的美丽、豪华、壮观去展望自己的新年的发展前景,群众美好祝福的展现。板凳龙其根本的象征意义,就是运用龙图腾去达成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祝福。群众把板凳龙的制作顺利和精良,活动组织开展的有序和成功等,作为新年自己发展的象征,以此去激发自己新年奋斗的热情和创新激情,当然其中也包括人们最为真实且常见的祝福,如事业兴旺、家庭和睦与早生贵子等。群众激情的释放,包括群众心理负面淤积的发泄、群众积极向往的张扬与群众快乐情绪的发挥等,都在板凳龙的舞动及其欣赏的良性的积极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充分与交互性的实现,让群众能从中产生更多的积极的人生感悟,并推动他们向着更进取的方向展望未来。
三、板凳龙的传承路径
舞龙是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龙文化中凝聚了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品味,是华夏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7]。板凳龙的文化活动特点,极大地制约其向着更加普遍性、群众性与健身功能方向的创新模式发展。但是,在其发展中必须把板凳龙的道具、活动形式与功能进行更大的创新,通过各种途径来宣扬板凳龙文化,才具有广泛传承和运用的实际意义,要努力让板凳龙成为弘扬我中华文化、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1.地方文化传承
体育产业,是国家旅游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会为国家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带来繁荣,有力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经济的大力发展,还能打造优秀的地区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文化品牌。所以关于板凳龙的地方文化传承,即地方政府要从文化特色和品牌的视角,积极地运用政府的相关手段去实现其传承,根据地方的体育文化特色可以打造一个以板凳龙为主的体育旅游产业链。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方式是非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8]。这是最主要的形式,但对板凳龙而言目前主要在江苏实现了省市级的保护。对于起源地江浙尤其是浙江等地,依然需要政府加大挖掘与保护力度,使其道具制作工艺、舞动技术等,得到更为全面地保护和传承。第二种方式是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树立。在板凳龙活动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应把其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体育项目文化或其它的文化形式,与其它的相关文化和产业结合起来,在推动板凳龙活动的常态性中,实现板凳龙及其承载文化的传承,如在布依族聚居区可以与当地的旅游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的融合。
2.特色民俗项目传承
通过特色民俗项目传承,这是突出地方特色的主要做法之一[9]。尤其是板凳龙作为地方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类型之一,以某种适当地方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去推介,达成地方发展文化引擎带动性的传承。具体的可操作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创办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板凳龙文化节。这种实施方式可以是出于招商、宣传产品与其他目的,以特定的时节为起点或切入点等。如举办每年一度的板凳龙文化节,通过不同板凳龙造型和表现方式的展示,去吸引更多的关注以达成其他的带动性收获等。第二种是发展特色板凳龙的产业。目前,值得开发的方向是板凳龙的表演产业与板凳龙道具制作产业,表演是节庆和各种活动的延伸,道具制作要从大型活动向个人娱乐、个人健身与模具收藏发展,推动板凳龙整体向着开发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
3.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体育文化的主要基地,把板凳龙开发成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是对板凳龙最广泛性的传承方式[10]。根据学校实际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加强板凳龙的历史、知识与功能类的教育。这是开展地方文化教育的最佳方式,可以融入到体育课程、历史课程与专门性的地方校本课程中,开展具有专门性的教学,实现学生对板凳龙的系统学习和了解。另一方面是加强板凳龙的活动技术技能的教育和活动组织。既可以是相关体育教师的教学,也可以是引进地方传承人等专业性民间专家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掌握板凳龙的活动技术技能,并组织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特定的时段或节日开展相关的比赛活动等,实现对其最为广泛的教育和传承。
四、结语
龙是中国的图腾,舞龙文化不仅仅只是我国民间体育活动的一个表演形式,其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体育文化的雄伟代表[11]。虽然板凳龙的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针对板凳龙的体育文化价值挖掘和传承,依然有许多的不足需要通过创新来克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板凳龙的多样性制作,尤其是体育器材性质的制作创新,使其满足各种体育运动的需要,如健身需要、娱乐需要与文艺表演需要等。对于板凳龙的传承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的机构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如文化部门、体育部门与宣传部门等,要从地方发展的实际出发,把板凳龙融入到其他的产业中,实现联动性与全面性的发展,把板凳龙经济效益潜力、文化丰富力与健身作用发挥出来。
[1] 韦华丽.北泉板凳龙文化的现状与传承[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 段晓娟.重庆地区北泉板凳龙舞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3] 宋平,张兴富,覃朝玲.巴渝板凳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8~81.
[4] 姜迪,简波.沙沟板凳龙田野考察[J].体育文化导刊,2014,(2):170~173.
[5] 廖敏. 提高文化自觉 加快“两江板凳龙”传承和发展[J].传承,2012,(15):20~21.
[6] 马庆,段全伟. 舞龙运动文化符号学剖析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42~46.
[7] 吕韶钧,彭芳. 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 178~1 179.1 195.
[8] 毛迪,王智慧,洪晓波. 舞龙运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与价值认同[J]. 体育与科学,2012,(2):29~32.
[9] 孙建.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传统体育的活态传承——以舞龙、龙舟和风筝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23.
[10] 高亮,麻晨俊,孙宇,等. 舞龙舞狮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12,(4):109~115.
[11] 王亚敏,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舞龙项目分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83~87.
责任编辑:吴惠娟
2017-03-06
安徽省2011年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 2011SRW162ZD);安徽省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AHSKQ2016D75 )
2095-4654(2017)03-0120-04
J722.2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