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电影化成因探析
2017-02-25苗青
苗 青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网络小说电影化成因探析
苗 青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网络小说和电影结成亲密的姻亲关系。网络小说被大量改编为电影,正逐步出现规模性的“网络小说电影化”的文化现象。该文从拍摄可行度、市场优势、文本生活性和读者代入感四个向度入手就这一现象的成因展开探析。得出,电影制作取材于网络小说在信息时代本无可厚非,但唯有“市场”和“艺术”两手抓,才能创作出真正意义的佳作。
网络小说电影化;拍摄可行度;市场优势;文本生活性;读者代入感
从电影诞生史出发,由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在巴黎卡普辛路的地下咖啡馆放映短片得见,电影的商业和娱乐性是最先被重视的。在中国电影产业刚起步时,电影主要担负着“感染教化”的政治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电影也经历了大胆的创新,加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在好莱坞大片的压力下,愈来愈多娱乐气息浓厚的电影浮出水面。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成绩斐然,其本身所具备的商业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发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影产出数量的成倍增加;二是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电影促使观众回流,观影人数逐年递增;三是票房收入大幅攀升。但对电影产业的评估不能仅从产量、市场理念和票房收入等指标来考量,我们还应看到,对于电影商业价值的过度开发也使中国电影浮躁风气日益明显,甚至“价值取向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偏离” 。
电影作为艺术与产业的结合体,追逐正当的商业利益本无可厚非。但票房不等于价值,若顾“商业”而失“艺术”,又该作何评判?优秀的电影,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还应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有着积极且长远的作用;但时下有相当部分的电影打着娱乐或艺术的幌子将大量的物质资源投入其中,催生出或盗墓、或玄幻、或调节都市男男女女生活的爱情戏,没有可供深究的艺术价值。联系此前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生前遗作《百鸟朝凤》 的出品人在网上跪求院线排片的消息,笔者不禁为时下电影日益浮躁的风气感慨。
类比之下,早期的当代中国电影多改自经典文本,如1987年张艺谋改自作家莫言同名小说的《红高粱》,再现了西部火舞黄沙般的生命状态;1991年改自刘恒《伏羲伏羲》的影片《菊豆》,呈现出20世纪20年代某南方小镇的愚昧和野蛮以及人物在此环境下争取自由与情感的挣扎,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同年改自苏童《妻妾成群》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除此之外的许多现当代经典小说,都由于其自身的文本魅力和人性关怀得到了众导演的垂青。改编自这些文本的电影,在艺术上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作品主旨,和文本相映成趣,有的甚至超越文本而大放异彩。但现如今的电影编剧在选择上“因为现代作品本身就缺少如今的文学作品那样的影视意识” ,又为了追求商业价值,已很少再关注与时代意识有较大差别的文学名篇,而是更多的将目光转向网络。
不可否认,网络小说为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张艺谋曾反复喟叹的“剧本荒”问题。它的蓬勃发展昭示着平民文化向精英文化的反叛与挑战。纵观近几年来的电影作品,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无不大放异彩。在初尝甜头后,各大电影制作公司更是砸重金买下盛大、晋江、起点文学网上点击率榜首小说的版权,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搬上荧幕,这更是助长了如今电影产业的浮躁之风。如果说,从前对于文学的翻拍,是为了和经典遥相呼应、互相成就,那么通观现下的剧本改编,或是主打“青春”电影,从《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到《后会无期》;或是主打“穿越玄幻”电影,从《步步惊心》、《幻城》到已被列入开拍计划内的《诛仙》;或是主打“盗墓”电影,从《鬼吹灯之九层妖塔》、《鬼吹灯之寻龙诀》到由作者本人亲自操刀的《盗墓笔记》,为了顺利上映,制片方甚至由原本的“盗墓”变为“护宝”,令人啼笑皆非。
在长篇佳作迭出的时代,电影剧本原可以有无数种选择,唯独网络小说受到了编剧的青睐。热门网络小说一一被翻拍,笔者将此种数见不鲜的现象定义为“网络小说电影化”。作为后起之秀的网络小说何以会成为电影剧本选择的新宠?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将就其成因作出探析。
一、拍摄可行度
小说是影视剧本的重要题材来源之一,从电影的诞生之初,小说就经常被拿来进行电影改编。L·西格尔曾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有百分之八十五是改编的。” 人们在阅读小说时总会自行想象当中的画面,比如在以顾漫、辛夷坞为代表的网络言情中,作者多塑造出魅力深情的主角,一众书迷对书中人物抱有个人构想,网络点击率惊人。此前搬上荧幕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该书自问世以来,数年间一直是网络小说爱好者口中的“经典”,故事主角一度被认为是深情的代表,一度在所谓“网络小说最受欢迎男主排行榜”中高居榜首。一时间,相关的广播剧兴起,书迷们大呼过瘾之外,更是就主角演员的选定在各大论坛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电影制片方嗅到了商机,立刻签下了版权并展开了拍摄。于是有愈来愈多的系列小说被签下,荧幕上此类的电影层出不穷。
除此之外玄幻盗墓类小说也颇受欢迎。在内容上,对盗墓类作品进行影视改编是必然的趋势。以时下《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为例,书中内容大部分与现实生活脱节,许多对于文物和内容细节的描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仅能依靠个人想象。正是这种题材和内容的神秘性,充分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当读者被告知此类小说即将被改编为电影,纷纷表示期待。电影上映后,读者的阅读体验随即由平面借电影发展为立体。于是这样的改编相比于经典文本而言更加可行,更能满足读者观众的阅读需求和心理期待。正如周志雄先生所言,“对于网络人气小说来说,它们大多是有独特性的,或在艺术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或在思想内容上触及了一些普泛性问题,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二、市场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生产力过剩的情况下消费文化应运而生,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影视和网络小说,而非经典文学。消费决定供给。当观看电影成为当代都市人们缓解生存压力的主要娱乐方式时,电影剧本的需求量显著增加,然而中国的影视产业链并不完善,影视剧本的来源一度成为问题。我国专业的编剧并不多,多数是作家兼编剧、业余甚至是枪手编剧。在巨大的剧本需求量下,病态地催生出一大批类型化剧本,令人审美疲劳;经典名著作品的不停翻拍也是新壶装旧酒。电影剧本内容上的空洞和薄弱俨然已不能满足我国的电影市场,由此一大批综艺电影横空出世,但仅为权宜之计。网络小说以网络为平台,大多数写手都亦属业余性质,成本和版权费较之传统小说都要低廉得多。
除价格优势之外,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同样是网络小说的市场优势之一。只要改编得当,庞大的读者群可以顺利转换成数量可观的观影群,这便保证了电影在开播前已经有一部分成本得以回笼。以电影《何以笙箫默》为例,原著未开拍前就已经荣登多个“最期待被改编为影视剧的网络小说”榜单之首。热门小说拥有庞大的铁杆书迷,网络阅读点击量数以亿计,在电影未开播前尚且拥有如此热度,再有后期官方营销宣传加持,放映后的火爆荧屏便亦在情理之中。
概论之,网络小说无论是从人们的消费需求,还是从改编版权购买的价格优势,亦或是庞大的受众群上,都具有以传统小说为代表的精英文学所不具备的市场优势,这一优势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语境下有力地助力了“网络小说电影化”这一现象的普遍化。
三、文本生活性
网络小说之所以吸引影视改编的原因还在于与生活的高度贴合,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它常常就时下最流行的话题进行写作,其改编的电影自然拥有最接地气的先天优势。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改编自网络作家李可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都市白领杜拉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员,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长为企业高管的故事。小说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一方面是出于其主题的正能量;另则出于主角经历几乎是将诸多在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现实职场经历的浓缩。小说将最现实的问题反映出来,因此引起了职场青年的共鸣,也由此获得了编剧导演的青睐。无独有偶,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成,描述了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弃姐救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 几十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亟待修补的情节,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小说以家庭的悲欢为切入点,对当年令人恸哭的唐山大地震作出了尽可能真实的还原,素材本身就极大程度的来源于生活,令无数幸运躲过那场劫难的80、90后感受到了自然力的破坏和生命的珍贵,电影自然票房不俗。
可以说,网络小说由于和现实生活的密切接轨,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纵观热门的网络小说,无一不是由小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因为作品叙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联系罗兰·巴特的神话学,网络小说的这一特质正是对传统的宏大叙事构成了一种反叛和解构,因此受到观众的热捧并一跃成为编剧新宠,便也在情理之中。
四、读者代入感
传统文学常常需要承担起民族和人文价值传播的责任,网络小说相对而言则较为自由,它更多的是表达个人情感与经验,专注于自我空间的建构。另外,网络小说一般是通过网络连载的形式,在网上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这一点和传统小说有很大差异。网络本身的开放决定了网络小说的创作不需要像传统小说那样依赖于发行,没有了出版的困难和意识形态的审查,网络的小说得到了自由且广阔的发挥空间,任何人都能在网络上成为写手,以身边的故事为母本进行创作,在这种环境下诞生出的网络小说具有明显的平民化和代入感。
自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小成本换得大票房一举成功之后,青春电影层出不穷,至今方兴未艾。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匆匆那年》,再到《乘风破浪》,这些电影的卖座的主要原因在于抓住了读者群和观影团的怀旧心理,正是凭借这“情怀”二字至今风头未减。这些回忆青春的题材,在读者和观众心中都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回应。
代入感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也可以天马行空。网络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分类,即穿越、架空、玄幻与盗墓。由于网络小说不受出版的限制,因此写手注重的是网络小说的阅读点击率,写手在语言上不必像精英作家那般反复雕琢,而是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力求阅读的流畅性。同时,网络作家在创作中最大程度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虚构出许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见或体验的情节,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这种另类的代入感不仅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与商业电影的制作诉求相契合,故而愈来愈多电影编剧将目光转移到网络文学这一领域中来。
五、结语
从一定意义讲,网络小说的兴起和流行是纸质媒介向数字媒介的过渡。“当电影日益摆脱杂耍性质和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开始讲述一个有一定长度的完整故事时,便天然地从叙事艺术的典范——小说和戏剧中汲取营养,于是也开始了电影改编的历史。” 那么,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亦可视为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的一种靠拢。一方面,“网络小说电影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电影制作“剧本荒”的问题,丰富了当代中国电影的主题,当代中国电影也的确因为网络小说的“加盟”,其娱乐性和商业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发掘。另一个值得肯定的方面是,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推动了大众文化的生产力向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发展——“从一部热门的网络小说,到实体书出版,再到票房大卖的电影,电影的卖座又再次带火了网络小说实体书的发行,围绕这一中心紧接着又有了电视剧、话剧、网络剧”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电影对于网络小说的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文本质量上的良莠不齐、题材的局限性、内容的同质化和风格的模式化等等。许多本该文本和电影相辅相成的创作却因制片方对于商业利益和娱乐功用的追逐而成为沧海遗珠。须一瓜创作《太阳黑子》的本意是对人性辛辣的拷问,在如今的浮华背后能够产生这样的创作不可谓不珍贵,然后作品在被改编为电影《烈日灼心》后,却抓住当前流行的“腐文化”,就辛小丰的一段经历大加渲染,以“男同”情节赚足眼球。许多制片方在采纳网络小说作为剧本之后,主动卸下了社会责任,“改编自网络小说”这几个字似乎成为其护身符,只顾“娱乐性”和“商业收益”,全然忘记了自己制作电影的使命。其实只要善加运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影同样可以实现口碑与市场的双赢。陈凯歌的《搜索》摆脱了以往宏大叙事的风格,以现实的笔触来冷眼看世界;张艺谋洗尽商业大片的铅华之后,用《归来》还原了自己最初做电影的本真,口碑与票房双赢……
“在先锋与类型、艺术与商业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张力,这将构成中国电影的发展动力。” 诚如笔者在本文开篇提到的,商业因素对电影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轻视它只能导致电影的衰亡。但电影的艺术质量是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因素,艺术应当通过票房实现它的价值,我们不能盲目地将二者画上等号。取材于网络小说并不值得批判,因为网络小说的文学性至今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譬如以笛安和安妮宝贝为代表的,发迹于网络的作家们后来同样在严肃文学的领域表现不俗。网络小说若是善用得当,同样不失为是电影创作中一种开拓视角的方式。然而当下我们如何能够保有自身,在电影创作中尽力抵制“唯商业论”的侵袭,做到“市场”与“艺术”兼顾,“票房”与“口碑”齐飞,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电影研究和创作的人所需要深思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也唯有此,中国电影才能具有独特的艺术创作性,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民族发展道路。
[1] 陆地,高菲. 中国商业电影价值取向的缺陷和补救[J].电影新作,2009,(5).
[2] 刘莲,缑新华.由电影对文学的消费看当代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J].电影评介,2007,(1).
[3] L·西格尔. 影视学艺术改变教程[J]. 苏汶,译.世界文学,1996,(1).
[4] 周志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 龚金平.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D].上海:复旦大学,2006.
[6] 易旭东.中国电影何时走出“浮躁”的围城[J].江海侨声,1998,(11).
责任编辑:余朝晖
2017-03-16
2095-4654(2017)03-0061-04
I207.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