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2017-02-25翟林柯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例句旅程庄子

翟林柯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庄子》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翟林柯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庄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视角,采用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词、短语、句子层面对《庄子》的概念隐喻进行挖掘和整理,分析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以及隐喻的结构成因, 阐释中国古代人们的认知模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儒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庄子》;概念隐喻;思维;哲学思想

对隐喻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传统的研究把隐喻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格,属于文学家、修辞学家的研究范畴。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莱考夫和约翰森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他们在《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提出: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Lackoff&Johnson,1980)。由此出现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认知语言学家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体验和理解另一种事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只占极少数(Ungerer&Schmid,2008)。

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 ——庄学。《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主要以寓言写成,反映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由于该著作的重要地位,学者们从语言、哲学、政治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例如,王玉红(2008)从《庄子》中提炼出了七个寓言类隐喻:水喻道,鲲鹏喻自由,梦喻人生,马性喻人性,蝴蝶喻物化,畸人喻德和大树喻无用;房娜(2007)亦从寓言的角度总结了其中隐喻的三个源域(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自然题材)和四个目标域(以道为本、万物其一、自然无为、逍遥而游);邢玉堂(2012)的研究概括出篇章隐喻内部、篇章隐喻之间、每个篇章隐喻的特点;有的学者对《庄子》的研究涉及到其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例如陈海庆和高思楠(2013)探讨了《庄子》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于语篇语用意义关联性构建的重要作用,指出概念隐喻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吴垚(2011)探讨了《庄子》的概念隐喻所传达的生态自然思想,并深入分析了隐喻在建构庄子生态自然观中的重要作用;雷静(2016)和庄少霜(2016)分析了其中的概念隐喻的英译策略,并指出要根据两种语言概念映射之间的异同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不同维度上再现原作的思想,从而可以更好地指导典籍外译;张晓晶(2013)将隐喻分为六个话题:鸟、水、树、鱼、梦、人,并分析译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如何通过隐喻达到内部连贯和语篇连贯。

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很少从词、短语、句子的层面研究庄子语言中存在的概念隐喻。《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大部分,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共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因为篇幅限制,而且内篇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所在,所以本文将以《庄子》内篇为研究对象,从词、短语、句子入手,对《庄子》的概念隐喻进行归类和总结,以剖析语言背后的隐喻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它也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倾向于用具体、有形的概念来表达抽象、无形的概念。比如:

(a)Yourclaimsareindefensible.

(b)He attacks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Lackoff &Johnson ,1980)

上述例句是日常生活中会使用到的有关“争论”的句子,但它们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我们是在用“战争”的术语来讨论我们会赢得或者输掉一场“争论”。我们把与我们争论的人看做“对手”,攻击他们的立场来捍卫自己的立场。这些隐喻化的语言几乎已经成为文化中赖以生存的概念,用“战争”的各种行为构建“争论”这个概念,即: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

概念隐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就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一般来说,始源域是比较具体的,人们可以感知的事物,而目标域是比较抽象的,无法直接感知的。人们从日常的生活体验中习惯性地用某些事物比作其他事物。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和创造新的隐喻,是因为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某些可以比较的性质,才会对应起来理解。比如一个最常用的概念隐喻“爱是旅程”,人们用“分道扬镳”来比喻两个恋人分手。在此,“旅行者”与“恋人”是对应关系,走向不同的道路,就说明两个人不在一起了。人类在生活中的经验也会影响他们对概念隐喻的使用,同一个始源域也可以对应多个目标域,多个始源域可以对应同一个目标域。

例:

LOVE IS A JOURNEY.

This relationship is a dead-end street.

We are at a crossroads.

LOVE IS WAR.

He is slowly gaining ground with her.

He made an allay with her mother.

LOVE IS A PATIENT.

This is a sick relationship.

Their marriage is dead- it can’t be revived.

(Lackoff &Johnson ,1980)

“爱是旅程”,“爱是战争”,“爱是病人”,这三个隐喻的始源域都是“爱”,但是不同的人对于爱的体验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人们会把爱比作不同的事物,比如:旅程、战争、病人,进而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就是同一个始源域对应多个目标域的体现。

例:

HAPPY IS UP, SAD IS DOWN.

My spirits rose.

I’m feeling down.

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is draft number is high.

His income fell last year.

GOOD IS UP, BAD IS DOWN.

Things are looking up.

Things are at an all-time low.

(Lackoff &Johnson ,1980)

这三个例子表达的都是方位隐喻,都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上、下”这两个方位代表相反的两个事物。“悲、喜”、“好、坏”、“多、少”分别用“上、下”比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这些方位表达我们的思想,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中理解和感知不一样,语言表达方式也会有所差异。这就是多个始源域对应一个目标域的体现。

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将始源域中的概念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中,是一种系统性的映射。这种映射是单向的(undirectional)( Evans & Green,2006), 比如上例中人们会把恋爱比作旅行,但是不会反过来把旅行比作恋爱。比如“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中,争论通常遵循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提起争论,我们就会做一些事情和不做一些事情。比如“攻击立场、无法捍卫、策略、新的攻击站线、赢得或者失去阵地”等,它们构成了谈论争论战斗性特点的模式(Lackoff &Johnson ,1980)。但是这种系统性也必然会隐藏此概念的其他方面(Lackoff &Johnson ,1980)。也就是说,整个隐喻概念中有些特点是被凸显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关注的这一部分,另一部分特点是被隐藏起来的。比如:“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中,当我们去攻击对方的时候,我们就会忽略合作方面的特点。

二、《庄子》内篇中的概念隐喻

通过对《庄子》文本的研读和分析,本文主要归纳出以下八个概念隐喻:“容器隐喻”、“智慧隐喻”、“战争隐喻”、“旅程隐喻”、“火隐喻”、“方向隐喻”、“生死隐喻”和“食物隐喻”。下文将逐一进行详细阐述。

1.容器隐喻

(1)其溺之所为......

(他们沉溺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 (庄子全解—齐物论)

(2)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陷入疲困) (养生主)

这两个例句中包含的隐喻是“状态是容器”。例(1)中“沉溺于”和例(2)中的“陷入”表明了一种状态,在此把状态看作容器,容器中的液体代表一种心情或者状况,沉溺于或者陷于容器之中,就表明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3)......哀乐不能入也......

(......哀乐便不能侵入心灵......) (养生主)

(4)......不可入于灵府。

(......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 (德充符)

(5)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心于适时而处于顺应,哀乐的情绪便不能进入心中) (大宗师)

人的身体通常会被看作一个容器,与外界分隔开来,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可以看作容器。这几个例子都把人的器官“心”看做一个容器,“心是容器”这样的隐喻表达,情感(喜怒哀乐)是外在事物,倘若进入容器之中,意思就是心被情感扰乱,如果情感不能进入容器之内,那么人的情感便不会受影响。

(6)......为之踌躇满志......

(......感到心满意足......) (养生主)

此例句中也是把人的器官“心”看作具体的容器,快乐是一种液体,蕴含的隐喻是“心是容器,快乐是容器中的液体”。“心满”表明容器中装满了快乐的液体,以此来表达此人心里十分快乐、高兴。

(7)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假若有谁能知道,他就能称为天然的府库。往里面注入多少也不会溢满,取出多少也不会枯竭......) (齐物论)

(8)......虚而往,实而归。

(......向他游学的人脑中空空而去,回来却满载而归) (德充符)

“大脑是容器,知识是容器中的液体”。这两个例句都把人的大脑看作容器,人所学习到的抽象的知识就是容器中装载的液体,容器之中有液体就代表此人有知识,容器之中没有液体就是此人脑中空空,没有什么智慧。当然,一般的容器所盛的液体体积是有限的,但是因为知识是抽象的,所以大脑这个容器所盛放的知识是无限的,注入多少也不会溢满。

容器隐喻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以上四个概念隐喻的始源域分别为状态、心和大脑,对应的目标域都是容器,不同的始源域对应同一个目标域。由于容器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物品,所以人们在表达某些事物的时候就会借助于容器的概念来表达一些抽象的、难以描述的事物。

2.智慧隐喻

(9)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才智小的不如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如寿命长的......) (逍遥游)

此句中包含的隐喻是“智慧是寿命”。庄子说寿命短的不能体味人生百态,四季更替,称为“小年”,寿命长的称为“大年”。寿命短的才智不足,眼光短浅,寿命长的泰然自若,目光远大,因此把智慧比作寿命,智慧有大有小,寿命有长有短,这样的隐喻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寿命与才智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10)汤之问棘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商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在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涯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池。那里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人知道它的身长......而它究竟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逍遥游)

“智慧是形体”,这个隐喻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中的一篇,庄子举例说明鲲、鹏的体积巨大,志向高远,而小雀体积小,不明白鲲、鹏的志向,眼光短浅。将智慧的区别用形体的区别来阐释,耳目一新。

这两个隐喻的始源域都是智慧,目标域分别是寿命和形体,同一个始源域对应多个目标域。寿命和形体乃是人们生活中最为熟悉不过的事物,因此语言的表达就是依靠生活经验得来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能语言中的隐喻表达也不一样。

3.战争隐喻

(11)其发若机恬,其司是非之谓也。

(发言好像放出的利剑一般,这就是说在专心窥伺别人的是非来攻击。)

(齐物论)

(12)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就果然对了么?我就果然错 了么?) (齐物论)

(13)......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

(......否则卫君一定钻你言论的空子而争取同你辩论的胜利) (人世间)

这三个例句都表达了“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战争中的敌对双方与辩论中的正反两方相对应,在与别人辩论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反驳别人的观点,这就如同在战争中攻击敌人一样;辩论结果的胜负,就如同战争中的胜利与失败一样,这种隐喻也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战争在庄子的时代也是屡见不鲜的,可见这种生活经验已经深深影响了语言的发展与表达。

4.旅程隐喻

(14)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走向死亡道路的心灵,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机了。) (齐物论)

(15)......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

(......所以不能享其天年而中途就夭折了) (人世间)

(16)......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者......

(......由此享尽天年,而不至中途夭亡) (大宗师)

(17)不知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不忘记他生命的开始,不寻求他自己的归宿) (大宗师)

这几个例句暗含的隐喻是“生命是旅程”。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意味着旅程的起点,人生命的结束,就意味着旅程的终点,人的生活轨迹就如同旅程的路线一样,所以例(14)中心灵在死亡的道路上行走,意思就是说心灵即将死去,例(15)(16)一个人还没到该死的时候死去,就是说在旅程的一半终止,意味着死亡,例(17)中有生命的开始和结束,就是说旅程的起点和终点。旅程是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是大家并不陌生的话题,这样的表达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是十分贴切。

5.火隐喻

(18)今吾朝受命而夕饮病,我其内热与。

(现在我早上接受使命而晚上就要喝冰水,我是内心焦灼了吧) (人世间)

“不安是火”,这个例句中的此人内心焦灼意思就是内心不安,十分忐忑,而与焦灼相关的事物就是火,所以蕴含着隐喻“不安是火”。火也是日常生活十分常见的物体,火的燃烧就是说人的内心坐立不安,担忧恐惧。由此可见,隐喻都是人们借鉴生活经验形成的表达,隐喻逐渐成为语言表达的习惯,有些隐喻人可能在使用的时候都不知道是隐喻。

6.方向隐喻

(19)......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

(......以臣下的身份忤逆了在上的君主......) (人世间)

“高贵是上,谦卑是下”,“君上”“臣下”的表达大家也并不陌生,自古以来,权高位重的人都是高高在上,平常百姓或者地位更低的人称为“下”。这种隐喻的表达是典型的方位隐喻,用方向指代某种意义。我们对于这样的情景也并不陌生,君主都是坐在最上面的,臣子要跪在下面。因此才有“高贵是上,谦卑是下”这样的隐喻表达。

(20)......不知就先,不知就后......

(......不知道迷恋生前,不知道惦念死后......) (大宗师)

这个隐喻也是一个典型的方向隐喻,“生是前,死是后”。首先我们要理解“生命是旅程”这个隐喻,旅程如果是一个向右的箭头,左边就是生,右边就是死,人的一生是由生到死,“生前”指的是箭头左边,所以“生是前”,“死后”指的是箭头右边,所以“死是后”。然而有些表达中“死是前,生是后”,这种不同的表达取决于人们的关注点在哪里。

(21)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合乎道枢才像入得圆环的中心,可以顺应无穷的变化) (齐物论)

此例句中,“道是中心,非道是边缘”,越是靠近圆环的中心,越接近于道。因为中心是一个圆环的最重要部分,同理,道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上、下”、“前、后”、“中心、边缘”都是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方位,以此为基础,我们的语言也与方位密不可分。

7.生死隐喻

(22)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大宗师)

(死与生是自然不可避免的,他们如同黑夜与白天的永恒交替一样,是自然的规律)

“死是黑夜,生是白天”,死生是每个人无力抗拒的,黑夜与白天也是每个人无法改变的,死生看似是有界限的,其实是相连的,有死就有生,黑夜与白天也是看似区别实则相联系的,死给人一种恐惧感,如同黑夜让人害怕,生象征着光明,如同白天一样。死是黑夜,生是白天,也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体验折射到语言的表达之中。

8.食物隐喻

(23)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争辩中屈服的人,他的言语堵塞在喉咙中,像要呕吐般难受) (大宗师)

“言语是食物”,这个例句中把言语看做食物,争辩中屈服的人必定有很多想说的话却没说出口,就好比吃的食物堵在喉咙里说不出话一样,这种隐喻也是我们在饮食中得来的。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具体内容,包括概念隐喻的特点、映射原则、凸显与隐藏三个方面。以《庄子》内篇为研究对象,从词、短语、句子的角度对庄子语言中暗含的隐喻进行挖掘、归纳、分析,结果发现庄子的语言中充满各种不同的隐喻表达,这些隐喻的表达都与日常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语言背后的思维模式,更好地解读庄子的哲学思想以及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从而让更多的人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与社会文化相结合,去研究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但是,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内篇基本可以代表庄子思想的核心,但是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应该将所有的文章囊括进去,另外,对于庄子语言中涵盖的隐喻表达挖掘得不是十分深刻和全面,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深入和全面地归纳总结隐喻表达,与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的隐喻语言记性对比分析也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 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3] Ungere R, F. &Schmid, H.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4] 陈海庆,高思楠. 《庄子》概念隐喻及其语用意义的关联性——以《养生主》《外物》为例[J]. 外语教育研究,2013,(1):10~16.

[5] 房娜. 《庄子》寓言的认知隐喻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6] 富杰.庄子全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7] 雷静. 从认知视域论《庄子》隐喻英译[J]. 湘南学院学报,2016,(6):68~73.

[8] 吴垚. 《庄子》生态自然观与认知隐喻建构[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9] 邢玉堂. 《庄子》中篇章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0] 庄少霜. 描写翻译学下《庄子》概念隐喻翻译对比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3):111~114.

[11] 张晓晶. 《庄子》英译本中的隐喻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责任编辑:彭茜珍

2017-01-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BYY00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BYY009)

2095-4654(2017)03-0042-05

H

A

猜你喜欢

例句旅程庄子
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庄子说》(二十二)
好词好句
《庄子说》(二十)
2016,无忧旅程再出发!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海参崴的旅程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