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改进路径研究
2017-02-25石家庄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陆红纲刘淑梅
■石家庄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陆红纲 刘淑梅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改进路径研究
■石家庄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陆红纲 刘淑梅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之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虽然,国家已制定了明确的政策来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教育信息化大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与此同时,各地教育信息化也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农村中小学却没有跟上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而农村教师较低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推进的最大障碍。笔者在长期的实践工作和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的信息知识结构不完善。虽然学校要求教师了解与信息相关的基本概念,并且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原理;但事实上,他们对信息知识认识程度并不深,甚至不能很好实现计算机硬件及设备的链接。
二是教师操作能力不强。在实际教学中,农村中小学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的学校已经配备了电子教室、教学白板,但是对其利用率低,有的教师仅仅是将传统黑板上的教学内容搬到白板上,浪费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分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情况,无论是参加晒课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发现农村学校教师与城区教师的巨大差距。
三是部分教师信息道德欠缺。
部分教师们对于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通常采用忽视的态度,也有部分教师在网络中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不能自觉抵制这些信息的传播。在引用网络资料时,很大一部分教师从来没有留意网络知识产权的问题,引用他人文献时,也不会注明出处。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缺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是农村学校技术装备条件仍然落后。经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的校舍等硬件基础有了较大改观,但在现代技术准备上非常不均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关注的学校,位置在城镇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更新较快,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与城区学校比肩。但更多的学校,特别是小学还十分落后,至于因生源萎缩而成为教学点的学校情况就更差了。比如,在乡镇的中小学校,很少有配备现代化录播设备的。参加晒优课活动的教师,既要从外面借设备,又要找外人帮忙录,功夫没少下,效果却没有保证。这正是农村教师放弃晒课机会的原因,农村获奖率低也就成了必然。
二是负担重,资源少,制约了教师对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在笔者走访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在小学,老师们有病也极少请假,一旦请假,班级就会无人管理。“缺时间、缺经费、缺设备、缺资源”,成为大多数边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致抱怨。在某中心小学,受访教师坦言,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课、改作业、辅导教育学生,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工作,往往让教师不能挤出时间学习新技术,更负担不起因尝试新技术而增加的风险成本,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同时,中小学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应付各种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验收活动;教师个人的学历进修与继续教育,也常使教师疲惫不堪。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机会极少。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经常参加外出培训的教师只有5.26%。虽然校内培训的比例达到53.68%,但大多是由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为大家讲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技能水平本就不高,培训只能搞些简单的普及性知识,对年龄大,计算机知识少的老教师还有些作用,对要求较高的教师根本没有意义。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路径探索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已经公布3个多月了,各地应借此机会,做好顶层设计,研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力举措。
一是加大投入,补齐短板,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创造物质条件。
“水桶理论”告诉我们,水桶盛水量的大小不取决于最长板,而决定于最短板。因此,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如果不能实现均衡发展,反而可能会加大实现教育公平的难度。各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理念,“锦上添花”的好事可以做,但要更多地做一些“雪中送炭”的难事,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投入中,要把“促公平”“补短板”“保基本”作为基本要求,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学校建设向信息化倾斜,办公经费向信息技术教研倾斜,切实补齐投入不足这块短板。
二是降低负担,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首先,补充师资降负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中小学教师只减不增,导致现在缺编严重。可喜的是,《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正在得到落实,各地公开招聘教师的力度在加大,教师缺编的问题会得到逐步缓解。但以人事部门为主的招聘,不符合教育用人规律,往往不能及时满足学校用人需求。各地政府应将选人、用人的主动权交还教育部门,由教育部门建立教师人才储备库,根据学校情况在县域内统一调配使用。
其次,解决教师身份错位问题降负担。“教师在教学中本应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但许多情况下又不得不充当软件的开发者。”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在2016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上,要求各地应抓紧出台措施,落实“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师生自主选择”的教育资源采购新机制。这给各级各类学校丰富教育资源和软件资源,解决资源少、不适用和软件少、不实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各地应尽快抓好落实,为教师购买优质的教学软件和资源,让广大教师用起来更方便、更顺手、更有效率,切实降低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方面的负担。
再次,减少事务性工作降负担。有关部门应减少对基层学校一些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减少教师事务性应酬活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学校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为教师学习新理论、研究新技术、创造新方法,提供时间和空间。
三是加大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首先,坚持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重视技术培训的做法要坚持,但绝不能忽视理论学习。只有合理地安排理论培训与技术培训,才能实现理论学习促进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促进理念转变“两促进”的良性发展。
其次,把培训活动与学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具体实践中研究培训的形式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以课代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把培训工作融入于学科教学实践。
再次,坚持“开放、共享”理念,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师要带着任务学,回来要做报告,要把学习到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全体教师分享,实现学习成果的扩大化;请进来,要敢于请名师、请专家、请大家,把他们请到校园里来,直接为教师们做报告,直接与教师交流互动,虽然请专家费用可能要高一些,但与把老师轮番派出去相比,成本可能更低,效果要更好。
四是制度激励,营造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水平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政策推动增强教师自觉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为探讨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新技术优先配备先进装备;加大对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奖励力度等等。